我国城镇用地扩展过快吗?

2014-07-31 06:41熊柴蔡继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增长率城镇用地

熊柴+蔡继明

摘要:当前我国政府及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城镇人均用地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并以城镇用地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增长率比值大于1.12判定我国城镇用地扩展过快。城镇用地增长率快于城镇人口增长率是非常正常的现象,1.12的增长率比值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判断标准。基于2000年全球157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城镇人均用地处于较低水平。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城镇用地规模不是偏大而是偏小,城镇人均用地水平不是偏高而是偏低。因此,我国政府应提高规划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值,并适度放开建设用地指标。

关键词:城镇用地规模;城镇人均用地;国际比较研究;单中心城市模型;国际横截面数据;城镇用地增长率;都会区;农地价值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4-0027-07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列入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确实,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城镇用地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但是我国城镇用地扩展是否过快则需要论证①。

许多学者或政府官员以所谓的“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或“城镇用地扩展系数”(城镇用地的增长率/城镇人口的增长率)是否大于1.12作为判断标准(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课题组,1998;刘伯恩,2003;段进军,2008;蔡继明、程世勇,2011;胡存智,2012),判定我国城镇用地扩展过快。实际上,1.12的标准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1989年在研究报告《2000年城镇用地预测综合报告》中基于我国早期城市用地扩展情况而对未来城镇用地扩展提出的一个控制值(萧笃宁,1997;谢经荣,1997;王万茂,1997),经不断误传至今,以致被不少知名学者和政府高级官员称为合理判断标准乃至国际公认标准。其实,国际上并不存在“1.12”这样一个判断标准。本文在后面将提供数据:国际上诸多国家城镇用地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增长率之比都远远高于1.12。

与上述流行观点相联系的另一个流行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城镇人均用地水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韩俊,2008;徐绍史,2011;等)。追溯这种观点可能最早出现在2006年时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甲的文章中:“我国城镇人均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②紧接着,《经济参考报》更是以“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居世界之首”为标题进行了报道③。之后,这组数据或类似观点广泛传播(肖金成 等,2006;叶剑平,2007;蒋省三,2009;李宇嘉,2013;等)。但是,我们未曾查阅到上述观点的原始证据,也很少见学者对我国城镇用地做过系统全面的国际比较。

如何判断我国当前城镇用地扩展情况?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后,我们发现,并不存在一个判断城镇用地扩展情况的客观标准。因此,本文将将尝试通过对我国城镇用地的国际比较研究进行判断。接下来,本文将分为如下三个部分进行:第一,利用美国纽约大学城市规划专家Angel et al(2005、2010、2012)通过高质量卫星影像搜集的全球城镇用地数据及与之对应的人口数据,和美国国际公共政策研究公司Demographia(2013)搜集的全球5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人口及用地数据,进行直接的国际比较研究。第二,利用Angel et al(2012)整理的全球数据进行国际横截面数据分析,研究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及城镇人均用地面积的合理值,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城镇用地的直接国际比较

(一)数据说明

美国纽约大学城市规划专家Angel et al(2005、2010、2012)整理的数据库包括2000年超过10万人的3 646个全球城市用地及人口数据(精确到经纬度),2000年各国城镇用地及人口数据,1990年、2000年超过10万人的全球120个代表性城市用地及人口数据,1800—2000年全球30个代表性城市的密度数据等。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Angel等人搜集的2000年城市用地数据以高质量的MOD500卫星影像图为基础④,结合美国布朗大学Vernon Henderson搜集的城市人口在2000年超过10万的2 719个全球城市样本⑤,以及联合国人居署搜集的城市人口在2000年超过10万的4 574个全球城市样本⑥,通过遥感分析形成新的3 646个全球城市样本,并通过Google Earth精确到经纬度,其中2000年城市人口数据来自各国的人口普查,引自www.citypopulation.de网站和联合国报告《世界城市化前景(2007年修订)》。Angel等人整理的3 646个全球城市样本人口总计20.1亿,用地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需要注意的是,其对城市的统计单位为都会区(Metropolitan Area),并非城市行政管辖范围。

第二,依据在全球10万人及以上城市样本中发现的人口多一倍、城市人口密度大16%的经验,Angel等人结合联合国统计的2000年全球各国城镇人口数据,计算了2000年各国10万人以下城市的总用地和总人口数据,加总得出2000年全球各国城镇用地及人口数据,其估计的全球城镇用地数据可以解释由MOD500卫星地图识别的城镇用地数据的93%,精确度较高。

第三,1990—2000年120个代表性城市用地数据依据约1990年、约2000年的美国Landsat卫星影像图解析,从9个地区、4种城市人口规模、4种所在地区人均GDP等三个维度从全球城市样本中分层抽样提取,其人口数据也主要来自www.citypopulation.de网站。

第四,1800—2000年全球30个代表性城市样本的地图主要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地图室、戴维·拉姆齐在线地图集等,人口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前景》报告以及Chandler和Fox的《3000年城市增长》(1974)。

美国国际公共政策研究公司Demographia⑦(2013)对全球1 526个城市的人口、土地面积数据进行了统计,主要统计年份为2010年,涉及人口达19.3亿,约占全球城镇人口的54.37%。特别是,Demographia(2013)几乎统计了全球所有5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数据,这种统计在当今世界较少。其对城市用地的定义是空间上连续的城市建成区,数据主要来源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的官方统计;城市人口的数据主要源于各国官方统计部门及联合国城市集聚区人口估计(United Nations Agglomeration Estimate)等统计。其数据现已被国内外诸多学者引用(Gordon,2008;谈明洪、李秀彬,2010;罗思东,2013;等)。不过,与Angel等人的一致性统计相比,Demographia公司的数据统计质量稍微差一些,但可以作为补充。

(二)增长率比值不存在1.12的国际标准

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Angel等人于2005年发布了其初步研究成果。但由于Angel et al(2005)只获得了其全球120个代表性城市中的90个城市的全部数据,所以其基于全球90个代表性城市样本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赋予相关权重估计出1990—2000年全球10万人及以上城市用地变化和人口变化(见表1)。

在1990—2000年间,全球10万人及以上城市用地年均增长3.21%,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46%,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比值为2.19。其中,发达国家10万人及以上城市用地年均增长2.86%,城市人口年均增长0.58%,增长率比值为4.92;发展中国家10万人及以上城市用地年均增长3.56%,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79%,增长率比值为1.99,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从收入层次来看,高收入国家增长率比值最高,为4.75;其次是中低收入国家,增长率比值为2.68;然后是低收入国家,增长率比值为2.43;最低则是中高收入国家,增长率比值为1.49。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52.8万~149万人的城市用地与人口年均增长率比值最高,其次是10万~52.8万人的城市,而149万人以上的城市用地与人口年均增长率比值相对较低。Angel et al(2010)补充了另外30个代表性城市样本数据,其基于全球120个代表性城市样本的研究结果是:1990—2000年间,全球1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用地年均增长3.66%,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66%,增长率比值为2.20,与其2005年的结论差距不大。

Angel et al(2010)整理了1800—2000年全球30个代表性城市数据⑧,这便于我们从较长的历史时期考察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的相对变化情况。据Angel et al(2010)的统计,在19世纪,30个城市中的大部分都呈现了人均用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即出现过人均用地面积的低值,平均是在1890±15年间。而进入20世纪后,30个城市的人均用地普遍增加,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市人口增长率的1.27倍。表2是根据Angel et al(2010)文中的相关图估计的21个城市在1900—2000年间的用地年均增长率和人口年均增长率情况。另有9个城市的数据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但从其在图形中的坐标位置来看,可以肯定这些城市的用地年均增长率均明显大于人口年均增长率。在1900—2000年间,全球30个代表性城市中仅有拉各斯和危地马拉市的用地年均增长率与人口年均增长率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其他28个城市的增长率比值均大于1。

因此,从全球来看,进入20世纪以来城镇用地增长快于城镇人口增长是一种普遍现象。2000—2012年间,我国城镇用地年均增长率为6.14%,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72%,增长率比值为1.65。但我们不能以“增长率比值大于1.12”作为我国城镇用地扩展过快的判断标准,因为上述分析已经表明,国际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客观标准。而且,我们也不宜以增长率比值的全球平均值作为判断标准,因为各国的城镇人均用地水平差异很大;如果城镇人均用地水平很低,增长率比值高一点也正常;但如果城镇人均用地水平已经很高,高的增长率比值则值得警惕。因此,判断一国城镇用地扩展是否过快,应主要从一国城镇人均用地水平的国际比较中进行。

(三)城镇人均用地水平比较

根据Angel et al(2012)整理2000年3 646个全球10万人及以上城市数据及估计的2000年全球各国城镇人口及用地数据,我们可以对我国的城镇人均用地水平进行非常清晰地国际比较。

表3列出了2000年全球分地区1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人口和用地情况,为便于比较,我们把其统计的中国数据单独列出。可以看到,2000年全球10万人及以上城市人均用地为168.80平方米,发达国家为287.72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为114.91平方米。从各地区来看,土地丰裕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人均用地最高,为417.62平方米;其次则是欧洲和日本,为214.20平方米,其中日本为179平方米;然后则是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西亚,人均用地分别为167.20平方米、145.16平方米;之后则是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人均用地分别为120.07平方米、103.49平方米;最低则是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为92.17平方米、97.10平方米,其中中国仅为92.32平方米。显然,就10万人及以上城市而言,2000年中国的人均用地均低于世界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更不用说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作者的整理,在Angel et al(2012)统计的158个存在1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国家中,中国名列113位,即倒数第46位。比中国城市人均用地少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墨西哥、韩国、印度、哥伦比亚、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国。

即使算上10万人以下的城镇,中国的城镇人均用地依然较低。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人均用地依然比全球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低,还比各地区的平均水平低。据作者整理,在Angel et al(2012)统计的208个存在城镇人口和用地数据的国家中,中国排第179位,即倒数30位。此外,表4中所列中国的城镇人均用地为102.88平方米,这与作者根据中国建设部数据得出2000年城镇人均用地106.96平方米非常接近,表明Angel et al(2012)的数据质量较高。

总的来说,从Angel et al(2012)搜集的2000年全球数据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判断:与2000年全球平均水平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城镇人均用地水平比较低。

(四)补充论证

由于上述数据反映的是2000年的情况,所以我们使用Demographia(2013)统计的2010年数据来做补充。根据Angel et al(2012)的地区分类,我们对Demographia(2013)统计的全球50万人及以上城市数据进行了整理(见表5)。可以看到,2010年全球5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人均用地为242.16平方米,其中发达国家为512.62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为141.89平方米。中国大陆5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人均用地为173.48平方米,高于亚洲地区、非洲地区、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低于欧洲和日本、土地丰裕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平均水平。在Demographia(2013)的统计中,全球868个50万人以上城市共涉及国家和地区145个,而中国在其中排第73位。这意味着中国5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人均用地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

但是,如果结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我们会发现,Demographia(2013)对中国的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偏差,其中原因在于其搜集中国城市人口数据时存在高估。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0》相关数据整理,2010年中国5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人均用地为106.22平方米,这只高于表5中的南亚和中亚地区、除日本和中国外的东亚地区的平均水平,而低于其他任何地区的平均水平。在Demographia(2013)统计的存在5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145个国家和地区中,106.22平方米仅排109位,即倒数第37位。这意味着,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国50万人及以上城市实际人均用地较低。因此,综合两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非常确切地得出如下结论: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中国城镇人均用地水平较低。

三、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的合理值估计

前文我们已经通过数据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了我国城镇人均用地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较低,但是我们并不能直接断定我国城镇人均用地水平偏低以及城镇用地规模偏小。根据经典的单中心城市模型理论(Brueckner和Fansler,1983),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交通成本降低等都会促进城镇用地扩展,而农地价值的提高则会限制城镇用地扩展,但这些因素在各国是不同的,因而对我国城镇用地扩展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将利用相关国际横截面数据建立以一国城镇用地规模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在得出相应回归方程的基础上,把我国数据代入,以得出国际水平下的拟合值,该值即可认为是国际水平下的合理值,进而与我国实际值比较,以判断我国城镇用地规模是偏大还是偏小,城镇人均用地水平是偏高还是偏低。具体而言,本节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讨论建立本文的计量模型;第二,基于Angel et al(2012)整理的各国城镇用地和人口数据,以2000年各国城镇用地规模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国际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第三,利用回归方程讨论国际水平下的我国城镇用地的合理规模及合理人均水平。

(一)模型、数据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目前,由于数据缺乏及研究视野等原因,国内外学者从全球范围内对一国城镇用地扩展的研究较少。Angel et al(2011)认为,一国人均耕地面积可作为农地价值的度量。一国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则意味着该国农地资源往往比较丰富,农地价值可能就较低;一国人均耕地面积越小,则意味着该国农地资源比较稀缺,农地价值就可能较高。此外,一国汽油价格应比较好地衡量一国城镇交通成本,汽油价格越高,交通成本则越高,人们的活动半径则会受到影响,而这将影响人们在城镇生产生活的布局。因此,从经典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出发,参考Angel et al(2011)的做法,本文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UAi表示第i个国家城镇用地规模(平方公里);UPi表示第i个国家城镇人口规模;EDi表示第i个国家的人均GDP(以200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ARABLEi表示第i个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公顷);GASi表示第i个国家的汽油价格(美元/升)。其中,2000年一国城镇用地规模和城镇人口规模数据来自Angel et al(2012);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以及汽油价格等四项数据或直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或根据世界银行网站相关数据直接计算而得。其中,对2000年缺失汽油价格的国家,我们选用了其相邻年份值,或者以1998年价格和2002年价格的平均值代替⑨。经筛选,一共获得了157个国家样本(不包括中国)。上述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6。

我们预期LnUPi的弹性为正,即城镇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其城镇用地规模也较大;预期LnEDi的弹性为正,即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城镇用地规模较大;预期LnARABLEi的弹性为正,即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国家,其城镇用地规模也较大;预期LnGASi的弹性为负,即汽油价格较高的国家,其城镇用地规模较小。

(二)国际横截面数据分析

通过White异方差修正,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7。

从上述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各变量在模型中的显著性均良好。在估计4中,城镇人口的弹性约为0.92,表明一国城镇人口规模每增加1%,该国城镇用地规模将增加0.92%。人均GDP的弹性约为0.22,表明一国人均GDP每增长1%,该国城镇用地规模将增加0.22%。人均耕地面积的弹性为0.16,表明一国人均耕地面积每增加1%,该国城镇用地规模将增加0.16%。汽油价格的弹性为-0.24,表明一国汽油价格每降低1%,该国城镇用地规模将增加0.24%。总的来说,上述变量可以解释各国城镇用地规模变化的90%,拟合效果非常好。

将中国2000年的相关数据代入估计4的回归方程,则有:

由此可得中国2000年城镇用地规模的拟合值为5.11万平方公里,比Angel et al(2012)统计的4.59万平方公里大0.52万平方公里;中国2000年城镇人均用地面积的拟合值即可算出为114.32平方米,比根据Angel et al(2011)统计计算的102.88平方米高出约11.5平方米。需要再次说明的是,根据建设部数据,2000年中国城镇用地规模为4.91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均用地面积为106.96平方米,这与Angel et al(2012)统计的数据非常接近。因此,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2000年中国城镇人均用地面积低于国际水平11.5平方米左右。

(三)进一步讨论

对于当前的情况,由于没有最新的全球城镇用地和人口数据,我们只能依据Angel et al(2010)统计的全球城镇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值来做大致估计。前文我们谈到,根据Angel et al(2010)的研究,1990—2000年间,全球10万人及以上城市的用地年均增长3.66%,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66%,增长率比值为2.20。假设2000—2012年全球城镇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比值基本保持在1990—2000年的水平,即2.0~2.4。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2000—2012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72%,按照国际水平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应在2000年拟合值(5.11万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44%~8.93%,到2012年我国城镇用地规模的合理范围大致为12.08万平方公里~14.25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均用地水平的合理范围大致为170平方米~200平方米。根据建设部统计,2012年我国实际城镇用地规模为10.03万平方公里,实际城镇人均用地面积为140.95平方米,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很可能至少比国际水平小2.05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均用地面积很可能至少比国际水平低29平方米。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及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城镇人均用地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并以我国城镇用地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的值大于所谓的国际标准1.12判定我国城镇用地扩展过快,从而执行了非常严格的城镇用地控制政策。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规划值设定在65平方米~115平方米;2014年初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更是要求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目标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但本文的研究表明,城镇用地增长率快于城镇人口增长率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不存在1.12的判断标准。在全球,我国城镇人均用地处于较低水平;并且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言,我国城镇用地规模不是偏大而是偏小,城镇人均用地水平不是偏高而是偏低。这意味着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应该提高规划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而不是进一步严格限制;国土资源部应该适度放开年度建设用地指标,而不是缩紧。

一些人可能会怀疑,上述政策建议符合我国国土资源禀赋吗?答案是肯定的。熊柴(2014)基于未利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的研究表明,我国城镇用地扩展潜力巨大。到2049年,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可达25.5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城镇人均用地可达247.53平方米。其中,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空间转移的未利用地潜力为11.2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当前未利用地总量的4.79%;来自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为4.1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25.32%。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统计,在2001—2011年间,我国审批建设用地的来源有44.33%来自耕地。按此比例计算,如果我国城镇用地规模达到25.51万平方公里,在2013—2049年间会占用6.86万平方公里的耕地。而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当时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13.40万平方公里。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统计,2003—2012年间我国审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约2万平方公里,即意味着有同等规模的其他土地被补充为耕地,则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潜力应约为11.4万平方公里,远大于我国城镇用地规模达到25.51万平方公里时可能占用的6.86万平方公里耕地。因此,只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得到有效执行,提高规划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和适度放开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不会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上述城镇用地可达规模和城镇人均用地可达水平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当然,复垦耕地的质量在短期内可能难以达到被占用耕地的水平,但这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进行改善的。此外,从当前美国和日本城镇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看⑩,我国城镇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在2049年达到2.68%并不高;从前述2000年各国城镇人均用地水平来看,247.53平方米也只是在全球208个国家排第85位。

注释:

①笔者此前也认为我国空间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蔡继明、程世勇,2011;熊柴、高宏,2012;蔡继明、熊柴、高宏,2013),本文将检讨和修正这一观点。

②刘文甲:《我国城市化中的非健康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中国网,2006年3月6日。

③方烨,勾晓峰,王真臻:《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居世界之首》,《经济参考报》,2006年3月13日。

④Potere et al(2009)对包括MOD500 影像图在内的、可利用的8个全球卫星影像图进行了研究,认为MOD500 全球卫星影像图的效果是最好的。

⑤Vernon Henderson的研究是世界银行研究报告“Successful Cities:Determinants of City Growth Rates”的一部分(Angel et al,2005)。

⑥与Vernon Henderson的统计相比,联合国人居署的样本覆盖了更多的国家,对中国城市的统计也更为完全,但包含了部分不到10万人的城市,并存在一些重复计数。

⑦Demographia公司由美国人Wendell Cox于1985年创办,致力于城市政策、交通及人口统计方面的研究,至今已发布10版《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World Agglomerations)》研究报告。

⑧Angel et al(2010)考虑到城市发展情况,对一些城市的统计时间是从1800年之后才开始的,因此该样本并非严格的1800—2000年。其中27个城市来源于全球120个代表性城市样本,为考虑地区平衡加入了其他3个城市样本。

⑨世界银行对各国汽油价格的统计为隔年统计。

⑩据美国最新土地利用报告,2007年美国城镇用地为24.5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据日本2014年统计年鉴,2010年日本人口集中区域(DID)面积为1.27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3.37%。

参考文献:

[1]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 M. The Persistent Decline in Urban Densities:Global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of “Sprawl”[R].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2010.

[2]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 M. Atlas of Urban Expansion[M]. Cambridge: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2012.

[3]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Potere D. The Dimensions of Global Urban Expansion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for All Countries,2000-2050.Progress in Planning,2011,75(2):53-107.

[4]Angel S,Sheppard S C,Civco D C,et al. The Danamics of Global Urban Expansion[R].World Bank Transport and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05.

[5]Chandler T, Fox G.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6]Brueckner J K,Fansler D A. The Economics of Urban Sprawl:Theory and Evidence on the Spatial Sizes of Cit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3):479-482.

[7]Demographia.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World Agglomerations),9th Annual Edition[EB/OL]. www.demographia.com,2013.

[8]Gordon I. Dens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J]. Energy Policy,2008,36(12):4652-4656.

[9]Potere D,Schneider A,Angel S,Civco D L. Mapping Urban Areas on a Global Scale:Which of the Eight Maps Now Available Is More Accur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30(24):6531-6558.

[10]蔡继明,程世勇.中国的城市化:从空间到人口[J].当代财经,2011,(2):78-83.

[11]蔡继明,熊柴,高宏.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及成因[J].经济学动态,2013,(6):15-22.

[12]段进军.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8,(4):28-32.

[13]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课题组.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98,(1):75-90.

[14]韩俊.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N].人民日报,2008-11-10.

[15]胡存智.以人地联动机制带动人口向城市集聚[N].中国经济导报,2012-04-14.

[16]蒋省三.建设性用地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J].红旗文稿,2009,(5):17-19.

[17]李宇嘉.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是土地改革最佳入口[N].上海证券报,2013-10-24.

[18]刘伯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3,(2):25-27.

[19]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美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1):78-87.

[20]谈明洪,李秀彬.世界主要国家城市人均用地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0,(10):1813-1822.

[21]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7,(2):1-4.

[22]肖金成,汪阳红,陈龙桂,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与使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6,(4):7-13.

[23]萧笃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1):34-39.

[24]谢经荣.建立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法规相应的经济机制[J].中国土地,1997,(8):8-10.

[25]熊柴,高宏.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协调问题——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2,(11):102-108.

[26]熊柴.我国城镇用地扩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27]徐绍史.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2011,(4):23-25.

[28]叶剑平.以节约用地保护耕地[J].瞭望,2007,(37):23.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⑥与Vernon Henderson的统计相比,联合国人居署的样本覆盖了更多的国家,对中国城市的统计也更为完全,但包含了部分不到10万人的城市,并存在一些重复计数。

⑦Demographia公司由美国人Wendell Cox于1985年创办,致力于城市政策、交通及人口统计方面的研究,至今已发布10版《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World Agglomerations)》研究报告。

⑧Angel et al(2010)考虑到城市发展情况,对一些城市的统计时间是从1800年之后才开始的,因此该样本并非严格的1800—2000年。其中27个城市来源于全球120个代表性城市样本,为考虑地区平衡加入了其他3个城市样本。

⑨世界银行对各国汽油价格的统计为隔年统计。

⑩据美国最新土地利用报告,2007年美国城镇用地为24.5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据日本2014年统计年鉴,2010年日本人口集中区域(DID)面积为1.27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3.37%。

参考文献:

[1]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 M. The Persistent Decline in Urban Densities:Global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of “Sprawl”[R].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2010.

[2]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 M. Atlas of Urban Expansion[M]. Cambridge: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2012.

[3]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Potere D. The Dimensions of Global Urban Expansion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for All Countries,2000-2050.Progress in Planning,2011,75(2):53-107.

[4]Angel S,Sheppard S C,Civco D C,et al. The Danamics of Global Urban Expansion[R].World Bank Transport and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05.

[5]Chandler T, Fox G.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6]Brueckner J K,Fansler D A. The Economics of Urban Sprawl:Theory and Evidence on the Spatial Sizes of Cit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3):479-482.

[7]Demographia.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World Agglomerations),9th Annual Edition[EB/OL]. www.demographia.com,2013.

[8]Gordon I. Dens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J]. Energy Policy,2008,36(12):4652-4656.

[9]Potere D,Schneider A,Angel S,Civco D L. Mapping Urban Areas on a Global Scale:Which of the Eight Maps Now Available Is More Accur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30(24):6531-6558.

[10]蔡继明,程世勇.中国的城市化:从空间到人口[J].当代财经,2011,(2):78-83.

[11]蔡继明,熊柴,高宏.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及成因[J].经济学动态,2013,(6):15-22.

[12]段进军.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8,(4):28-32.

[13]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课题组.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98,(1):75-90.

[14]韩俊.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N].人民日报,2008-11-10.

[15]胡存智.以人地联动机制带动人口向城市集聚[N].中国经济导报,2012-04-14.

[16]蒋省三.建设性用地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J].红旗文稿,2009,(5):17-19.

[17]李宇嘉.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是土地改革最佳入口[N].上海证券报,2013-10-24.

[18]刘伯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3,(2):25-27.

[19]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美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1):78-87.

[20]谈明洪,李秀彬.世界主要国家城市人均用地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0,(10):1813-1822.

[21]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7,(2):1-4.

[22]肖金成,汪阳红,陈龙桂,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与使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6,(4):7-13.

[23]萧笃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1):34-39.

[24]谢经荣.建立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法规相应的经济机制[J].中国土地,1997,(8):8-10.

[25]熊柴,高宏.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协调问题——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2,(11):102-108.

[26]熊柴.我国城镇用地扩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27]徐绍史.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2011,(4):23-25.

[28]叶剑平.以节约用地保护耕地[J].瞭望,2007,(37):23.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⑥与Vernon Henderson的统计相比,联合国人居署的样本覆盖了更多的国家,对中国城市的统计也更为完全,但包含了部分不到10万人的城市,并存在一些重复计数。

⑦Demographia公司由美国人Wendell Cox于1985年创办,致力于城市政策、交通及人口统计方面的研究,至今已发布10版《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World Agglomerations)》研究报告。

⑧Angel et al(2010)考虑到城市发展情况,对一些城市的统计时间是从1800年之后才开始的,因此该样本并非严格的1800—2000年。其中27个城市来源于全球120个代表性城市样本,为考虑地区平衡加入了其他3个城市样本。

⑨世界银行对各国汽油价格的统计为隔年统计。

⑩据美国最新土地利用报告,2007年美国城镇用地为24.5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据日本2014年统计年鉴,2010年日本人口集中区域(DID)面积为1.27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3.37%。

参考文献:

[1]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 M. The Persistent Decline in Urban Densities:Global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of “Sprawl”[R].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Working Paper,2010.

[2]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 M. Atlas of Urban Expansion[M]. Cambridge: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2012.

[3]Angel S,Parent J,Civco D C,Blei A,Potere D. The Dimensions of Global Urban Expansion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for All Countries,2000-2050.Progress in Planning,2011,75(2):53-107.

[4]Angel S,Sheppard S C,Civco D C,et al. The Danamics of Global Urban Expansion[R].World Bank Transport and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05.

[5]Chandler T, Fox G.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6]Brueckner J K,Fansler D A. The Economics of Urban Sprawl:Theory and Evidence on the Spatial Sizes of Cit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3):479-482.

[7]Demographia.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World Agglomerations),9th Annual Edition[EB/OL]. www.demographia.com,2013.

[8]Gordon I. Dens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J]. Energy Policy,2008,36(12):4652-4656.

[9]Potere D,Schneider A,Angel S,Civco D L. Mapping Urban Areas on a Global Scale:Which of the Eight Maps Now Available Is More Accur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30(24):6531-6558.

[10]蔡继明,程世勇.中国的城市化:从空间到人口[J].当代财经,2011,(2):78-83.

[11]蔡继明,熊柴,高宏.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及成因[J].经济学动态,2013,(6):15-22.

[12]段进军.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8,(4):28-32.

[13]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课题组.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98,(1):75-90.

[14]韩俊.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N].人民日报,2008-11-10.

[15]胡存智.以人地联动机制带动人口向城市集聚[N].中国经济导报,2012-04-14.

[16]蒋省三.建设性用地制度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J].红旗文稿,2009,(5):17-19.

[17]李宇嘉.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是土地改革最佳入口[N].上海证券报,2013-10-24.

[18]刘伯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3,(2):25-27.

[19]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美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1):78-87.

[20]谈明洪,李秀彬.世界主要国家城市人均用地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0,(10):1813-1822.

[21]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7,(2):1-4.

[22]肖金成,汪阳红,陈龙桂,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与使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6,(4):7-13.

[23]萧笃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1):34-39.

[24]谢经荣.建立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法规相应的经济机制[J].中国土地,1997,(8):8-10.

[25]熊柴,高宏.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协调问题——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2,(11):102-108.

[26]熊柴.我国城镇用地扩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27]徐绍史.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2011,(4):23-25.

[28]叶剑平.以节约用地保护耕地[J].瞭望,2007,(37):23.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猜你喜欢
增长率城镇用地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文化边城镇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