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传统乐器京胡

2014-07-31 19:12薛一凡
艺术评鉴 2014年8期
关键词:乐者京胡曲调

薛一凡

京胡作为传统拉弦乐器中较有代表性的乐器,有其深厚的传统底蕴、遒劲曼妙的音质和其特殊的演奏风格,使其承载在戏曲这块沃土上滋养、繁茂。

本文纵向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分析,横向从两个方面,一是京胡本身的美,二是从其特殊的伴奏功能。

一、深

京胡首创是在咸丰、同治时期,至今有一个半世纪的演变,在此期间它的演奏方法、技巧、京胡的制作以及创作都有长足的发展。

(一)京胡的历史

清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南方的徽戏班社也被地方官员邀来祝寿演出,先是三庆班,后是四喜、春台、和春、四庆、五庆等徽班,徽班进京后,经历了徽秦合流、徽汉合流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融合,终于在咸丰、同治皇帝时期形成雏形,被称为“二黄戏”、“京二黄”或者“京腔”。在确立了这种声腔体之后,伴奏演员隨同演唱演员也一同在唱法、演奏方法不断改造、完善。徽班进京前,主奏乐器是徽胡,在使用徽胡伴奏上又经历了一番波折,先是用笛子代替了徽胡,后四喜班的笛子高手王晓韶,创造了软弓京胡,这是对于京剧来说创造性的改革,但是除非腕力强健,操作、演奏难度较大,所以当时四喜班的乐师李春泉和他的师父刘家福改造了软弓京胡,改软弓为硬弓,并把弓加长,马尾加粗,握弓上把满把握改为三指握,使运弓更灵活,在唱腔的间隙加过门,使旋律更为多变。到此为止现代京胡已形成,而京胡的创新刚开始。

(二)京胡的传统底蕴

京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从材质来说,竹文化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众多的文人志士,西汉王褒在《洞箫赋》里说到竹: “惟祥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可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①在的京胡均为竹制,它与清净淡雅的竹文化有许多共同点,竹生性端正秉直又温润,让竹子本身得到一种最本真的体现。从而竹制京胡的声音,天性嘹亮、刚健,它不以丰富的表现力取悦观众,而是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特殊的音色音量,使其有破土而出的力量,冲天而立的气势,挺拔在戏曲的这个大环境中。京胡就是有着如此厚重的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为人们所喜爱。

二、美

所谓京胡美的体现,首先是京胡的音色,京胡个头虽小,声音却有无穷的爆发力,有遒劲又有曼妙,但京胡究极的音色即还原京胡最自然的音色,也就是自然美。

(一)京胡的音色美

京胡的音色,是京剧音乐的基础,也是京剧风格的核心。京胡本身的音色响、亮、透,这样使京胡的气质首先得以正确的体现,在音色的基础上,融以气势,气势具体说,就是把你对京剧音乐的理解,全部加注在手指与琴弓之间,让乐者对音乐的情感流露,与乐者技巧恰到好处的结合,从而产生的效果。

两者相辅相成。就好比京胡本身的东西流畅的挂住唱腔,而融入理解、感情的则是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托住唱腔,有些意境并不是直白的音符能演奏的,引发人们的联想,完成形象的创造。无论从乐者本身主观看法,还是客观的形神观念,两者缺一不可。

(二)京胡的自然美

京胡这个乐器是不加修饰的,“唯笛因其天资,不变其才,伐而吹之,其声如此。”②指只要不改变竹子的天然资质,不改变它的材料,声音就如此美妙。因为京胡与竹子的天然联系,将京胡的本来面貌完整体现出来,就竹制材料而产生的清亮,有其独特的穿透力,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拔地而起的感觉,在众多的乐器中,由于这个乐器的特殊性,无论远近皆能脱颖而出,仍能显出它的独特之处。

常常有这种现象,通过乐者的实践,往往乐者与琴之间有种微妙的关系,琴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乐者的性格,在乐者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艺术素养后,他的品质与琴声内在的气质达成一致,使琴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京胡的内在气质特点。

三、 融

京胡作为京剧乐队的领奏,琴师与演员的完美相融,要融入乐队中也要带着自己的情绪融入演员的情绪中,京胡的演奏风格终究脱离不了以人声为审美标准,“戏班”通常叫做“傍角”,这就对京胡的地位做了一个界定,即反应出它的伴奏功能。

京胡的伴奏功能,“京胡伴奏与演员演唱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主要用来弥补、充实唱腔的情感、气氛,托腔保调……同时,唱腔的引子、间奏、尾奏、转板等,也都有力地补充、丰富唱腔的情感。”③

每个流派从产生到确立,都离不开与演员和琴师们的默契配合和相互间的辅助。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徐兰沅、王少卿与梅兰芳,杨宝忠与杨宝森,何顺信与张君秋,李慕良与马连良等等,不胜枚举。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把演员的演唱方式,气口融合到京胡的声音中,影响到京胡音乐风格的形成。这些琴师在于演员的合作中,都对其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京胡在京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京胡伴奏曲调和唱腔曲调是一个支声复调关系,它不是唱腔曲调的原版模拟,而是以唱腔旋律为主干,编出比唱腔曲调更为华丽、丰富的曲调来烘托行腔,那就是通常人们说的“随、衬、垫、裹”四种手法。

那么为演员的演唱伴奏,首先要熟悉演员所演唱的唱腔,掌握各种声腔、板式的运行规律,了解唱腔的韵味、劲头,要知道演员在何处换气,何处偷气。由于京剧的曲调比较复杂,如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等曲调,在京胡伴奏中各有不同的把位及不同的手法(特别是装饰音)来表现各种曲调的风格、韵味。琴师实际上是用“右手”在“唱”,右手拉琴的“劲头”在谱面上是无法标注的,只拉谱是无法完整诠释音乐的,这就是伴奏唱与拉谱子之间的区别。

四、结语

作为京胡本身的前景来说,它的路又长又远,但处在京剧艺术这个大氛围中,尽管表现形式已很多变,但京胡音乐的基本风格与本质不变,传统必须要保持,创新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只有强调京胡真正的声音,才能保证京胡的优良传统不丢。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安禄兴.中国戏曲音乐基本理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注释:

①[梁]萧统,[唐]李善:《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44页。

②[梁]萧统,[唐]李善:《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54页。

③安禄兴:《中国戏曲音乐基本理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55页。

猜你喜欢
乐者京胡曲调
SOUNDS OF THE VILLAGE
Sounds of the Village
Wake up, Bunny
晚风飘来京胡声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知止者富 知乐者常乐
中国民族乐器(之六)京胡
我,京胡和电脑
“乐者”何以“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