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种不同命运在音乐作品中的演绎

2014-07-31 19:12朱皖芳
艺术评鉴 2014年8期
关键词:演绎解读命运

朱皖芳

摘要: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抒发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情结,从不同的音乐类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殿堂里多姿多彩的魅力,无论是中国的丝竹管弦之悦耳,还是西方的簧管钟鼓,同样的情感,不同的表达,如德国那无畏的斗士之歌《命运》,如俄罗斯那激昂的勇士诗篇《悲怆》,还有我们民族音乐的一座丰碑,缠绵哀婉的《二泉映月》。解读这三者的情感和创作背景,让我们感受到音乐那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音乐 命运 演绎 解读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少年之时屡遭磨难,然而艰难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的热情,他创作的英雄史诗般的交响曲直接反映了那个革命时期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令人回味无穷,而同时又平易近人,人们喜爱他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了他的品格,因此也爱戴他的为人。他的音乐体现了当时社会巨变的狂潮,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那个时代里英勇抗争的革命者那慷慨激昂、不畏死亡的精神,也能体会到人民对于英雄的崇敬,他的作品,总是令人感到庄严和神圣,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的音乐虽然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视为一种潮流,他本人却并未因此受宠若惊,反而依旧我行我素,从不屈服于权贵的淫威之下。在他心中,音乐的尊严是比权势、富贵乃至生命所更为宝贵的东西。

我们尊贝多芬为乐圣,他将自己无所畏惧的勇士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斗志融合进自己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在他的《命运》交响曲中读出内心的独白。在第一乐章中,开始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这种“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的魄力,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令人从灵魂深处战栗而又无法躲避,接下来,贝多芬用音符谱写了是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每一段旋律都仿佛战士们在奋勇拚杀,我们似乎看得见那刀剑在血花中寒光闪闪,整段乐章悲壮而又激昂。

而它在第二段的表现则舒缓的多,仿佛战争胜利,士兵们的鲜血没有白流,音阶从开始的基础低音骤然爆发出胜利的欢呼,这在《命运》交响曲的末乐章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我们被它那神圣庄严的旋律所感动,使我们的心如云上之风,时而狂飙卷扬,时而微吟浅唱。我们看到一度衰落的日耳曼精神通过了贝多芬的音乐,在严谨而刻板的结构中迸发出热情的光芒,而贝多芬几乎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这一乐章。

沙皇俄国时期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却是以另一种眼光看待命运,他创作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社会背景是,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思想和艺术被压制,知识分子满腹苦闷不得宣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朽的《悲怆交响曲》问世了,其间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苦难的味道。

乐曲以一段哀伤彷徨的旋律起始,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迷路的少女,她无助而柔弱,恍若失群的孤雁,在静寂无人处踯躅徘徊,双眼中透出迷茫的神色,不安而恐惧,令人担忧。然而,很快作者将一段温柔而甜蜜的长调插入其中,管弦乐饱满的音色使得少女的心有了坚定的依靠,听众感受到的,是落日余晖一般的温暖色调,仿佛在太阳刺破了云层洒落的一地光辉下,迷雾渐渐散去,少女俏丽纤弱的背影追逐着阳光,眼看就要逃离灰暗的迷雾,回到温暖的家乡。

正当我们为此而沉醉时,曲风忽转,夕阳虽暖却短暂,在少女尚未来得及回到家中的时候,它就已彻底落下了地平线。如同从美梦中惊醒,沉迷于虚幻终究不是正途,想要彻底离开这片孤独之地,必须勇敢起身抗争。我们的耳中听着渐渐厚重的曲调,少女终于下定了决心,必须奋起反抗。短暂安详的旋律重现,在暂时摆脱冲突后,作者自然而然进入下一乐章。

第二乐章中,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画面在此体现,作者借少女的的感受重新体味着过去的美好生活,虽然曾经迷失在黑暗中,受到过精神上的折磨,然而下定决心之后,依旧保持着对生活坚定的信心,倾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便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古今中外的同样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共鸣。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和进行曲的奇异的结合”,主体旋律简洁有力,且反复出现,力度由弱变强,显示出奋力一搏的决心,预示着即将与命运相碰撞,内心虽有恐惧,但也绝对不会逃避,这种内在的力量支撑着作品中的人物精神全力前行。

第四乐章中,少女已精疲力竭,命运的迷雾仍旧不可抗拒,在发自内心的苦闷和奋起的激情之后,少女再一次茫然无措,“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柴可夫斯基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即使在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

中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阿炳的身世也是同样悲惨,天资聪颖的他15岁就已经成为了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然而在华彦钧36岁时,他不幸因病失去了光明。由于民国时期社会动乱,他不得不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最后昔日的雷尊殿小当家流落江湖,成为了一个卖唱为生的瞎子阿炳。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二泉映月》的标题,阿炳原先定为《二泉印月》,后因西湖已经有了一个景点名为“三潭印月”,杨荫浏为免去此曲名被人诟病抄袭,就将“印”字改为“映”,这首曲子民族风格显著,曲调凄楚感人,它是当时的音乐教授储师竹带领自己的学生黎松寿,和杨荫浏共同去寻找阿炳演奏并保存下来的,有着极其重大的音乐意义。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录音钢丝不够,不久后阿炳逝世,许多其他乐曲都未能够保存下来,因此成为绝唱,幸运的是这一首《二泉映月》终于保存并传播到中国的曲艺界,成为一尊丰碑。

一声清幽的琴音,如哀伤的叹息,起调便是如此令人断肠,接着,轻灵的琴音从胡琴中传来,并非一味沉溺于悲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它仿佛是在思索,为何世间有如此之多的不平等,有如此之多的不幸福。这世间一切的悲伤、绝望,愤怒又是从何而来呢?《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呕心沥血的高度艺术结晶,它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仿佛是阿炳少年得意,而青年转衰,晚年凄苦的写照,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旧社会中饱尝苦难,而因此逐渐产生的反抗之意。

音乐是民族的,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它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文学艺术的一声高亢的号角,展示着他们的民族文化,表达着他们的民族情感,而他同时又是世界的,音乐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的情感,可以超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令这神圣殿堂中的音乐家携起手来,为这音乐的感触而落泪,共谱一曲灵魂之歌。

猜你喜欢
演绎解读命运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演绎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误读为“演绎”的“同人”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从三个角度体现“Project单元”的教育价值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