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传
2014年4月28日,随着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拉开帷幕,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画文献联展”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此次联展共分成两个部分:动画电影《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纪念展和来自日本的月冈贞夫教授捐赠的动画手稿和文献资料。
缘起——《大闹天宫》
50年的文化影响
笔者从事动漫文献整理和研究多年,因为工作的缘故对文献很敏感。大家通过海报宣传可以知道,这是一次文献联展,一个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是我们本土熟悉的《大闹天宫》,把两者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在时空上却使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展览变得有关联起来,而这,也正是文献的意义所在。
第一个关联是杭州西湖的联系,也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杭州西海边有一座雷峰塔,这里传说着一个动情的民间爱情故事,而《白蛇传》的故事在日本也比较流行,月岡贞夫教授所捐赠的文献中就包含这个动画版的《白蛇传》,据说这部动画曾深深影响了一代动画大师宫崎骏先生。今天,《白蛇传》终于回到了它发生故事的地方,与美丽的杭州开始了一次新的邂逅。
第二点关联是动画《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文化影响。早在上世纪40年代,由万籁鸣、万古蟾执导的《铁扇公主》问世,在动画银幕上第一次展示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有趣的是,这部动画长片传到日本后却影响了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先生,从此,手冢先生也深深地迷恋上了中国的这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西游记》,并创作了手冢版的动画片《西游记》,本次的文献展中也展出了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如此,既让我们一睹异国视野的孙悟空形象,也丰富了《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展资料。两个展览,既有区别又有了内容上的联系,一个是西湖边美丽的传说,一个是中国动画的扛鼎之作,两者在时空上的相遇和对话,尤其是时间、地点设在第十届国际动漫节期间的西子湖畔举行,似乎是中国动漫发展中的一场历史安排,足见中日动漫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
《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部巅峰力作,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是由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先生等人于1959-1964年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影片上映后,在国内国际上掀起一股中国动画热的高潮,见证着中国动画的坚强发展,并深深影响着中国动画的后继制作。
2012年,笔者应邀参加第八届国际动漫节期间,有感于国内动漫节充斥的大多是国外的卡通形象,而本土动漫形象则相对显得单薄,在文化和产业方面的竞争力略显不足。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优秀的动漫文化和动漫形象,而是我们对动漫形象的包装及其文化价值没有好好地挖掘和梳理,多年来使其在民间自由滋长,简单地说,就是在品牌上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于是,笔者于2012年开始着手整理有关中国本土动漫明星的文化资料和产业应用的相关文献,其中,以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与孙悟空的文献资料最为完整,这也是国内动漫业界第一次对卡通明星孙悟空的全面的、系统的、规模化的梳理。
《大闹天宫》文献展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为《铁扇公主》篇、《西游漫记》篇、《大闹天宫》篇和《产业应用》篇。在时间线索方面全面展示了《大闹天宫》前世今生及其影响,同时也再现了主角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在每一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尤其在第二篇章中,我们专门展示了张光宇《西游漫记》的全部图片,让所有观者深刻体会到孙悟空的形象从诞生时日起就所表现出现实意义。文献展第四篇章主要以《大闹天宫》上映后对动漫产业的影响,展示了卡通明星孙悟空的主题形象在图书、文具、食品、陈列等方面的生活应用,如连环画、火花、糖纸、烟标、磁卡、手绢、陶瓷、织绣等数十件,足见《大闹天宫》的艺术形象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充分理解孙悟空在动画片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代表的意义,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万氏兄弟动画创作的意图和终极艺术追求。
夙愿——中国动画史是一部《大闹天宫》的发展史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其故事内容极其丰富,情节严谨、完整,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力多姿多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自问世以来便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那历经磨难、不畏强权、敢于抗争、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凝聚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缩影,可以说代表了历尽苦难的劳动人民在命运抗争面前的精神诉求和寄托,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孙悟空的存在,可谓集大成者。由此,关于孙悟空的故事便在不同剧种、不同艺术门类中频频表现,千百年来,流传久远,妇孺皆知。
《大闹天宫》一直是万氏兄弟尤其是万籁鸣想拍的一部动画片。据说,在万籁鸣的儿时代,就曾经和弟弟们一起土法炮制了皮影戏——“孙悟空跳出如来佛的手心”的“大胆(慈禧太后被称为老佛爷)”演绎,自此,万籁鸣的命运就和孙悟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上世纪三十年代,当他们基本掌握了动画制作技术后,万籁鸣就有了制作动画《大闹天宫》的愿望,但在当时的孤岛上海,资本家考虑到拍摄动画电影成本大,周期长,成本回收没有把握,所以都不愿冒险投资拍摄。
上世纪30年代末,也就是在拍摄《铁扇公主》之前,万氏兄弟终于迎来了一次拍摄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机会。当时上海滩的影院里上映了风靡世界的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票房居高不衰,资本家看到拍摄动画片有利可图,便主动邀约万氏兄弟点名拍摄《大闹天宫》。然而,就在先期准备工作即将完成之际,投资商忽然中途变卦,将用于拍摄《大闹天宫》的电影胶片、药粉等材料转手抛售,撕毁合同,中止拍摄,就这样,万氏兄弟的半年心血付之东流,多年的愿望化为泡影。
就在万氏兄弟一筹莫展之际,1941年,在新华联合影片公司的资助下,万氏兄弟成功摄制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亚洲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银幕上第一次塑造并展现了孙悟空的动画艺术形象。尽管如此,对于万籁鸣而言,始终没有放弃重拾《大闹天宫》的拍摄心愿。endprint
从儿时的皮影戏“孙悟空跳出如来佛掌”到从上世纪30年代《大闹天宫》中途夭折,无不加深万籁鸣完成《大闹天宫》的信心和决心。每一次的经历也让万籁鸣加深了对孙悟空这个人物的认识,孙悟空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命运多么像自己的人生经历,在经历了《铁扇公主》的火焰山之后,万籁鸣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花果山。对于万籁鸣而言,二十年的夙愿才能够得以变成现实。
建国以后,新中国的美术片事业蓬勃发展,万籁鸣感召于国内美术电影的大力发展以及国家对动画电影事业的重视,于1954年毅然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从此告别了旧上海时期设备匮乏、孤军奋战的窘态,开始了全身心的美术电影创作。
1959年,在中国美术片要“走民族风格之路”观念的引导下,时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特伟把创作《大闹天宫》的任务交给了已经年近六十的万籁鸣,而且还把厂里的精兵强将组成一个团队,投入到影片的创作中来。1961年,《大闹天宫》上集正式上映,在国内引起轰动。1964年下集拍摄完成后由于文艺政策的变化,影片的全本未能上映,直至1978年才终于与观众见面。影片的公映,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轰动,先后在国内国际上获得多个奖项,反响非凡。孙悟空,也因此架起筋斗云,以动画明星的身份走进千家万户,享誉世界。
从1964年到2014年,《大闹天宫》已走过了50个春秋。在这期间,它几乎见证了中国动画的风风雨雨,有辉煌、有落寞、有复苏、有振兴、有冲击、有飞跃……但不管怎样,《大闹天宫》始终犹如一雄伟的丰碑,傲然屹立着,影响着中国动画不断超越,指引着中国动画朝着民族化方向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策划举办“《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展览”初衷。然而,当我们重新翻阅《大闹天宫》的成长经历时,才发现一部影片的背后所承受的怎样的历史故事。故事是艰辛的、曲折的、圆满的,对于动画艺术的拓荒者万籁鸣而言,《大闹天宫》贯穿了他的一生,但是,对于中国动画来说,《大闹天宫》却贯穿了中国动画的百年历史,凝聚了几代动画人的共同努力,是许许多多有名的、无名的、不同专业、不同时期、不同付出的集体结晶。《大闹天宫》已不再是万籁鸣个人的专利,它属于整个民族,属于所有崇尚自由、热爱生活的劳动人民。
从《大闹天宫》的创作阵容来看,可谓空前绝后,堪称国内一流,非一般动画机构有能力促成之事。导演有万籁鸣、唐澄,美术设计有张光宇、张正宇,编剧有李克弱,动画原画设计有严定宪、林文肖、浦家祥、葛桂云、方澎年等,摄影有段孝萱、王世荣,作曲有吴应炬,配音有富润生、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李梓、刘广宁等,其中任何一位都是响当当的大腕明星,当然还包括那些默默付出却没有留下姓名的工作人员。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的主创作者们已近离开了人世, 2014年1月5日,“大仙女”的配音者——李梓老师离开了那些喜爱她的观众,然而,就在我们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的时候,影片原画作者方澎年先生亦于4月份飘然离世,而孙悟空,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它那七十二般变化以及上天入地的浪漫主义色彩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大闹天宫》50周年文献纪念展览,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同时,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永远属于那些热爱生活和追求和平的全人类。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