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厦门闽南传统民居及其技艺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2014-07-31 03:33周秀玉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闽南民居厦门

周秀玉

闽南传统民居是中华民居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祖国大陆是海峡两岸与海外闽南籍华人文化的“根”、“祖”、“魂”的历史文脉传承,是闽南地区与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厦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兼具泉、漳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外来民居建筑文化交汇融合的浓缩,形成独自特色,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因此,做好厦门闽南传统民居保护对于保护闽南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闽台紧密相连,构成完整的闽南文化体系

泉、漳、厦三地习称“闽南”。自秦汉开始直到晋唐,大批中原汉人南迁,来到闽南,与闽越人接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建,中原移民南徙入闽,至宋代已基本完成;而在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才由南徙入闽的中原移民的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台湾的。其文化的传播,也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本土闽南地区的发展,再度播入台湾。据查考,闽南人是台湾最大的族群,占台湾人口的70%以上。

厦、漳、泉与金门跟台湾一衣带水,历史上有密切的的往来,同属于闽南文化圈。闽南地处边陲,长期处于对台前沿阵地,又承袭了闽越族善舟楫的传统,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上厦门、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传承闽南文化的地区在建置上曾随着朝代的替换而相互交融,形成承袭闽南文化完整性不可分隔的体系。这些史证都充分说明台湾社会和祖国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的文化,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隔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今福建省泉州市是在唐朝期间建的城市。曾改为“清源郡”,又改为“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恢复“泉州”之名,从此沿称至今。漳州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厦门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等。1933年厦门正式设市,成为福建省设立的第一个市。总之,泉州、厦门、漳州的行政建置,反复重新调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情况。

独特的闽南建筑文化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一大名港,各国商船云集,各种宗教建筑遗迹仍保存至今。如泉州蔡氏古民居中的大厝石墙体以及在大门周围重要部位,用辉绿石装饰的建筑手法与现存的北宋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的高大规整的石砌墙体以及辉绿石砌筑的穹窿形拱顶大门一脉相承,而外部墙体注重装饰用红砖拼凑出各种华丽图案,则与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类似,闽南人称这种墙体为出砖入石,屋脊两边瓦面的坡度,从外观上看,呈现出独特的曲线美。而屋顶正脊的曲线两端翘起,类似上弦月形,两脚仿如燕尾,叫做燕尾脊。

自明代中叶起,漳州月港兴起,成为中国著名的走私海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十八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之一,厦门港逐渐取代月港。厦门为“海疆要隘,渡台通洋正口”,是泉州、漳州、台湾和东南亚交流的交汇处、中转站。西方列强蜂拥来到鼓浪屿,抢占风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别墅公馆。中西文化交流的精萃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骑楼,传入厦门。20世纪,许多华侨也回乡创业,在厦门建造民居别墅。

厦门闽南传统民居源于唐五代时期,唐末河南人王审知带兵入闽与南宋皇室南迁入闽南,将中原官式营造技艺融入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而形成独特的闽南建筑文化。营造技艺成熟于宋元,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至明清步入高峰。据考证,厦门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和永的祖上陈氏家族学艺于清乾隆年间,曾兴盛一时,可谓是“红砖白石双波起,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中西合璧土木楼。”道光《厦门志》说:富贵家率用兽头、筒瓦。近代民居建筑由于受华侨影响,出现一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蕃仔楼”,平面布局虽仍为传统四合院,但建筑构造和装饰吸收西洋手法,促使厦门民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色彩,被誉为“红砖文化区”。

厦门传统民居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变化以及生活的需求,加之传统民居村落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政府以及社会缺乏对其保护保存价值与重要性的宣传,相关部门和民众对它的认知不足或缺失,厦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存和继承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造、城镇化建设,部分传统民居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划建设中不知不觉地被拆除、损毁或被当作“糟粕”清除掉。二是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被大片拆改。三是受台风自然灾害的影响,年代久远的传统民居风化老化损坏严重,因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修缮。四是近几十年由于传统建筑市场的萎缩,加上现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和传统建筑技艺师徒相承的传承模式,一些名师名匠及其传人或故世或改行进入现代建筑行业,愿意从事这一门相对脏累工艺的青年人日益减少。加之这种传统技术全凭“掌高尺”的师傅凭借经验口传心授,传习时间长,使得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面临自然消亡的濒危状态。

厦门闽南传统民居是厦门不可忽视的资源,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景观审美价值。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保护、传承历史遗产,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品位。

加强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政府要高度重视,要起主导作用,要加大保护力度和经费投入。领导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研究,要带头先学好并严格执行中央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相关政策;而不能把有价值的传统民居视为城市建设中的障碍,看成负担。建议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采取联席会议制,规划部门、建设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先组织专家、知情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进行调查评估,在规划建设中要避开文物、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古建筑等实物,做到有效保护。

加大对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合理使用资源。正确做好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促使传统民居转为旅游资源。把“开发”与“保护”从势不两立转化为相互依存,形成传统民居保护由政府保护变为全社会保护,由专家保护变为全民保护的新局面,有助于变有限保护为有效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如现在上海市区老房子的价值是新房子的5倍,周庄古镇和平遥古城,每年靠旅游收入就是几个亿。由于传统民居是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物质载体,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化、美学和哲学“意义”,有着非凡的历史价值、建筑创作价值和文化价值,迫切需要维护。如有些传统民居住户也想换新房住,一方面由于受损严重沦为危房,而住户又无其它房源,或经济困难或没有能力维修。这种情况,建议由政府出资给予维修,再由住户来管理。

纵观闽南传统民居的申报与保护情况,2008年6月7日,泉州市鲤城区、惠安县、南安市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功申报国二批非遗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全国联合申报)第三个项目入选人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批准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希望厦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能成功申报国四批非遗名录,达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作者系厦门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闽南民居厦门
厦门鼓浪屿之行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厦门品小吃
闽南少年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