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河南省X村农村富余女性的调研

2014-08-03 06:37朱洁萍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劳动力妇女

沈 琼,朱洁萍

(1.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进入新世纪,务工女性在外出人口中的比例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在2012年两会中明确提出:“农村妇女是推动我国农村生产发展的主力军。进城务工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农村妇女。”[1]但是,从性别的视角观察,女性和男性在迁移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妇女在迁移流动中的角色往往是依附从属型的,在非农转移中明显地表现出滞后性,在转移过程中受到的牵制也要多得多。由于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选择及外出就业心理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妇女迁移和流动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帮助和引导我国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有序地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其充分就业,保护其合法权益,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河南省X村为例,具体考察分析该村农村妇女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际状况,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改善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生存环境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现实依据。

二、文献综述

随着外出务工农村女性的越来越多,她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关爱女性农民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也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进行研究。李泽影、李兴睿(2012)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务工女性的调查,发现农村务工女性呈现出与务工男性不同的境况。在农村妇女迁居城镇意愿方面,何雄(2013)基于鄂州、黄石和仙桃三地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52%的农村女性愿意迁居到城镇,34.2%的农村女性不愿意迁居到城镇。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越小、未婚、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村女性更倾向于迁居城市。在外出务工收入方面,李旻、赵连阁(200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虽然能提高家庭的收入,但并不是决定农户家庭收入高低的关键。在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个人特征方面,郑真真、谢振明(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具有时间效应和年龄组效应。吴宏洛(2006)认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主要以自组织转移、区域性流动为主。在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方面,李旻、赵连阁(2007)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为:年龄、家中是否有6岁及以下子女、家中是否有15岁以上在校学生、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等。蒋美华、汤秀丽(2012)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女性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农村外出务工女性的层次分化已经初步显现,但是层次分布很不合理。

文献综述表明,国内针对农村妇女的研究采用的数据大多为2006年前的,而从2004年1月起,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纷纷出现了 “民工荒”现象。不可避免地,我国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X村女性农民工2012年外出就业现状,具体考察该村富余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

三、数据和分析方法

为了调查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状况,笔者于2013年1月5日至3月1日期间展开了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河南省X村作为调查地点,有以下两点原因:(1)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具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罗山县位于豫鄂两省结合部,淮河南岸,交通四通八达,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选取户口登记在河南省罗山县X村的农村妇女为调查样本。笔者对X村16~60岁[2]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转移就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80份,回收率为94.12%,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72份,有效问卷率为90.00%。在72份有效问卷中,共有51个农村妇女在2012年外出务工过,21个农村妇女在2012年选择留守在家,农村妇女外出务工的比例达到70.83%。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属性特征: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个人收入;(2)子女状况:子女个数;(3)丈夫情况:丈夫是否外出;(4)在外务工的就业模式:转移形式、就业岗位的获得方式、居住条件、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特征

1.年龄。被调查的72位农村妇女中,年龄处于26岁以下和46~50岁之间的外出比例最高。这说明农村年轻女性劳动力由于思想更加开放,或者为增加家庭收入,大多选择辍学外出打工。而46~50岁之间的妇女,要么子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面临高额教育费用,而且子女在学校住宿不需要照顾,因此选择外出增加家庭收入;要么子女接近婚龄,为筹备婚嫁用品、购买房子而选择外出务工。这一点,将在以下的分析中得到证明。

表1 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年龄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2.文化程度。在X村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中,文化程度为初中肄业的最多,以下依次为初中毕业、小学毕业、小学肄业,最低的为文盲和高中毕业及以上。这说明X村外出务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明显不高。调查资料还显示,随着农村女性劳动力年龄的升高,其文化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说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已经获得较大的发展,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机会逐渐增多,文化程度也随着提高。

3.婚姻状况。家庭、婚姻以及生育状况都对农村妇女外出务工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婚姻状况对其影响最为明显。在所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村女性劳动力中,已婚妇女占绝大多数,共有42位,占总数的82.35%,其中有一位并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未婚的仅有7人;离婚的外出务工农村妇女仅占3.92%,调查对象中并未出现丧偶的外出务工农村妇女。

(二)外出务工的就业模式

1.获得务工机会的方式。在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陆鸣(2011)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经过调查也发现,拥有社会关系网络对她们选择职业进行个人决策意义重大。图1表明,该村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54.90%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出来,“抱团”在同一个地方工作;17.65%的农村妇女得到的信息来自于家人;只有15.69%、7.84%的妇女分别在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获得工作岗位。大多数农村妇女得到的就业信息来源于亲朋好友和家人。一方面,亲朋好友和家人可信任度高,农村妇女通过他们的介绍获取工作的概率较大。另一方面,“抱团”打工不仅降低了迁移的直接成本,而且降低了农村妇女由于对城市的陌生感所带来的心理成本。

图1 外出务工农村妇女获得就业岗位的方式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2.转移形式。从转移形式来看,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大多选择离土又离乡这种转移方式。从流入地类型来看,被调查对象主要以流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主,多数到江南一带从事手工艺行业。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为,一是被调查对象所在家乡罗山县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不能实现全面的就地转移,只得离开家乡到东部发达城市地区寻求非农出路。二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企业较多,在这里干活收入较为丰厚,从而吸引大多数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

表3 农村妇女外出务工的转移形式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3.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X村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农村妇女在外就业大多数为雇员,比例高达49.02%,其次是就业弹性比较大的揽活,如煤工、手工制作等,占21.57%。而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在外务工工作内容多数为非脑力的、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按比重大小排列依次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还有不少妇女从事纺织业、家政业等行业。许多女性劳动力和丈夫搭档开业经营,如许多一元店、洗衣店、小吃店等都是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的,而且大多数女性在这类“夫妻店”中并不仅仅是从属性的,她们也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夫妻店的经营与管理。

图2 农村妇女外出工作性质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4.居住方式。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在工作期间的居住方式与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设有集体宿舍,农村外出务工妇女可以住在集体宿舍里。此次调查数据显示,35.29%的妇女住在集体宿舍;23.53%的妇女同丈夫一起租房居住;17.65%的妇女与亲戚、同乡等合租住房;11.76%的妇女作为雇员住在雇主家里,这类妇女从事的行业多为家政及餐饮业。而妇女农民工所租的房屋大部分面积窄小,卫生条件脏、乱、差,不堪的居住环境会对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家庭情况

1.丈夫情况。夫妻双方是否同时外出,外出工作地点是否一致,对夫妻关系影响重大。笔者调查发现,在42位外出的已婚妇女中,丈夫同时外出的有40位,其余两位是由于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只能让妻子外出务工赚取家庭收入。访谈中一位49岁的妇女说,丈夫在几年前得了重病不能干重活,家里申请了农村低保,家庭重担完全由她来承担,家中的田地交由公公婆婆代为种植,她在县城一个纺织厂上班,夫妻俩在县城租了间房子,丈夫负责接送上初一的儿子(见表3)。

表3 X村已婚农村妇女丈夫外出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2.子女情况。近些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放宽,罗山县一些农村家庭愿意通过罚款来生育第二个孩子。从表4可见,在42名已婚妇女中,她们平均生育1.738个孩子。两孩家庭占比最多,高达54.76%。有14.29%的家庭没有遵从计划生育政策,孩子数目超过3个(见表4)。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农村女性劳动力自古以来在家庭中一直承担着养儿育女的角色。家中是否有未成年子女、7~15岁在校生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显著。我们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在我国义务教育范围内,教育费用不高,而且农村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普通家庭一般能承担得起。而当子女步入高中、大学及以上阶段,教育费用上涨,家庭经济负担过重,迫使农村女性劳动力离开家乡,寻求收入更高的就业方式,以缓解子女教育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

表5 X村外出务工妇女子女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3.个人打工年收入。表6的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务工妇女的年收入多在3~4万元之间,比重为49.02%。通过比较外出务工妇女与留守妇女的年收入,我们看到,X村外出务工妇女年收入明显高于留守妇女年收入,这也证实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迁移成本—效益”理论。

表6 2012年农村外出务工妇女与留守妇女年收入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4.家庭收入。表7表明,外出务工妇女家庭总收入在7~10万元之间的最多,而留守妇女家庭总收入大多处于4~7万元之间。通过统计整理表明,外出务工妇女家庭总收入也普遍高于留守妇女家庭。

表7 2012年X村外出务工妇女和留守妇女家庭总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得到。

5.收入用途。调查表明,X村外出务工妇女把其打工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费用”“买房”“储蓄”等方面,其中,37.25%的妇女认为,自己外出打工主要是为了支付子女上学费用,21.57%的妇女则主要为了能在县城或城市买一套住房。部分妇女还将其打工收入用在为子女婚嫁做准备上。

五、结语

对X村外出务工妇女的调查表明:

第一,在外出务工农村妇女中,已婚妇女为大多数,而且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中老年化”。相对于城市工人,外出务工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外出妇女未初中毕业。

第二,许多农村妇女主要是通过在城市里工作或安家的亲朋好友或者已经外出的丈夫的介绍才在城市找到工作,依赖于地缘和亲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外出农村妇女从事的工作内容多数为非脑力的、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家庭中,其丈夫大多数也外出务工,而且夫妻双方的工作地点往往在同一地区。

第三,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的收入显然高于留守在家的从事农业活动的同村妇女。在收入的用途上,她们主要将打工收入用于支付子女教育、购置房产、为子女婚嫁做准备、储蓄等方面。

要改善农村妇女外出务工的现状,涉及制度、政策与体制的改革,需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首先,要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劳动力输出地还是劳动力输入地政府,都要把农村进城务工妇女的职业培训作为提高外出务工妇女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次,要加快城乡产业升级,努力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更多的农村妇女到本乡镇企业务工,促进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形式。同时,在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要结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来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农村妇女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比重。最后,建立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互动机制,鼓励返乡妇女本地创业。外出务工妇女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关部门可以在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积极引导这部分外出女性返乡创业,这不仅可使其本人实现本地就业,而且可极大地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女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鉴于笔者偏少的资料样本和欠佳的综合分析能力,本文仅仅是对X村农村妇女外出转移现象的一种静态的、描述性的分析,所涉及的关于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雷.农村女性外出务工与家庭性别关系的变迁——以四川G村为例[EB/OL].http://www.ngocn.net.

[2] 骆沙鸣.关于多措并举加强我国农村妇女就业能力的提案[EB/OL]. http://news.china.com.cn/2012lianghui/2012-03/11/content_24867302.htm,2012-03-11.

[3] 李泽影,李兴睿.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定居目标和城市融入过程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2):12-16.

[4] 蒋美华,汤秀丽.社会流动中农村外出务工女性的阶层分化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6):10-14.

[5] 陆鸣.玻璃幕墙下的劳动力流动——制度约束、社会互动与滞后的城市化[J].南方经济,2011,(6):23-37.

[6] 何雄,陈攀.农村女性迁居城镇意愿状态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97-102.

[7] 赵连阁,李旻.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自身及其子女教育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8,(4):74-80.

[8] 李旻,赵连阁.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10-19.

[9] 陈春霞.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6,(11):121-124.

[10] 吴宏洛.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40-45.

[11] 姚先国,胡凤霞.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问题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17):189-192.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劳动力妇女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当代妇女的工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农妇与主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农村妇女对日常生活的主体性评价——以广东农村为例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