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奔跑在大西南的另类汽车

2014-08-07 15:58赖晨
红岩春秋 2014年7期
关键词:桐油木炭煤气

赖晨

抗战中期,随着日军的紧逼与封锁,滇缅公路运输受阻,国内的燃用油料仅靠驼峰航线空运,供给航空与军事尚不敷用,十分紧张。于是,大后方开始出现以汽油代用品作为汽车动力,煤气车、木炭车、酒精车、桐油车等另类汽车由此大量出现并流行。那么,它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明的?各有何利弊呢?

另类汽车应运而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很快占领了我国华北、华东及东南沿海广大地区,截断了中国海上的国际交通,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企图以此窒息抗日力量,达到鲸吞中国的野心。1941年4月13日之前,中国从苏联获得过一些军需物资,但后来苏联为避免和德、日两面作战,与日本签订《日苏中立条约》,从而停止了援华。

抗日烽火中,陪都重庆,被紧紧封锁在崇山峻岭之中。以重庆为中心,通往各战区的军需、兵员运输、民用必需品的运输,都成为需要解决的紧迫难题。在当时最艰难时刻,整个中国的重要“生命线”——滇缅公路应运而生。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只能通过这条崎岖险恶的“羊肠小道”与遥远的英美来往,国际援华物资几乎都经此运入。

当时,占湖北版图1/3的鄂西北地区,驻扎了李宗仁第五战区和陈诚第六战区的百万大军。仅陈诚部每月就需要从湖南运入1500吨大米。同时,湖南每年需要从四川运去6万吨食盐。日军占领南昌后,长江水运断绝,以上两项运输,完全无法进行。

再不改变交通状况,势必会被日军困死。国民政府遂发动250万民工开山劈岭,挖土运石,修筑公路。

到1940年底,川陕、川湘、川黔、川滇公路先后竣工。同时,战时湖北省政府也在鄂西北地区、长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开凿了2240公里的公路,将近在咫尺但隔绝多年的鄂西北山区各要点和城镇连成了一片,对抗战期间长江方面的军运、民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公路开通了不少,汽车和汽油却少得可怜。

1942年5月,滇西失守,日军截断滇缅公路,导致油源空前紧张。当时,国民政府的情况是:铁路不通,飞机没有,水路被敌机轰炸;汽车没几辆,又无补充来源,用坏一辆少一辆。国民政府中只有蒋介石一人才配有专车。就拿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处总监部来说,这是一个与军令部、军班部平级的单位,却没有配一辆汽车,部里也无钱购买。只有该部总监何成濬上将每月有180元车费补贴,而当时的米价为每石1000多元。并且,当时中国的汽油绝大部分来自国外进口,自产的极少。如此紧张的情势下,不得不另找汽油代用品。于是,木炭车、煤气车、酒精车、桐油车等另类汽车便应运而生了。

木炭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内石油十分紧缺,木炭车经四方努力,被大力推广起来:

一是1931年,留法生汤仲明成功试制木炭车,并于此后3年内先后在郑州、西安等地试车表演,及至1935年在上海成立木炭车公司。二是1932年,湖南省建设厅在周凤九等人的促进下,由尚德、柳尚敏根据法国、比利时汽车图纸仿制,几经改进制成了木炭车。三是1934年,留美生李葆和在汉口开办中国煤气机制造厂,并聘用汤仲明为技术负责人,生产出“集成式木炭煤气代油炉”,以“葆和式”、“胜利牌”名噪大西南。四是1933年3月28日,汉宜公路管理局机务技师高国恕与几个技术员研制的第一辆由汽油汽车改装的木炭汽车首次试车表演成功,引起不少中外专家和汽车制造厂家的关注,之后高国恕先后任中国煤气机制造厂研究工程师,中国煤气车服务公司工程师兼车务主任、修车总厂厂长等职,一直从事木炭汽车的研制和维修工作,为抗日战争的后勤运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由此荣获“木炭汽车大王”的美名。

所谓木炭汽车,就是把木炭放进特制的煤气炉内燃烧,使之产生煤气,推动发动机驱动的汽车。木炭汽车有三大优点:不需要汽油,当时木炭和汽油的比价是1:10;不到50公斤的代燃炉安装方便,可在车身左、右、后安装;在慢速时不用停车可加木炭,每加一次木炭可行4小时,时速可达25英里。美中不足的是点火没有汽油车方便,需要三五分钟,上坡时力量比汽油车稍弱。

当时,人们都把木炭汽车叫作代燃车。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改良的代燃车竟能从南京开到昆明,而且时速达到60公里/小时,每1.49公里仅需要消耗1磅(0.45公斤)木炭。这种车在后来汽油匮乏、交通困难的抗战大后方风靡一时——它首先在鄂西北前线的山道上颠簸行走,接着在重庆、成都、川东、湘西等许多地方都有了木炭车缓慢爬行的身影。

湖北省政府代主席严立三及其省府大员们,坐着木炭汽车从鄂西经川东、湘西,前往湖南衡山参加军事会议。蒋介石和陈诚等人围着木炭车,东瞧瞧,西看看,十分稀奇。蒋介石摸摸头,翘起大拇指连说几个“好”。后来,陈诚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时,也是坐着木炭车到四川、湖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公干。

由于大西南森林分布很广,木炭资源丰富,推广使用木炭车可谓得天独厚,因而很快形成了热潮。据统计,1943年7月,行驶滇缅线“国滇”商车共900辆,其中酒精车500辆、木炭车400辆。滇缅公路沿线每隔二三十公里就设一个站点,供应来往汽车添加木炭。而这都是由农民伐木烧炭后,再将木炭以人背马驮的方式从山林地带辗转搬到公路站点的,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木炭车在抗战中部分地解决了一时缺油的困难,让后方汽车运输没有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封锁和频繁空袭而被扼杀,对维持大后方客货运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大量消耗的木炭,是用数十倍的木材烧制而成的,对生态坏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汽油充足之后,木炭车便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煤气车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汽油价格太高,湖南省建设厅技士向德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研制用木炭代替汽油的煤气汽车,获得成功。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为向德题写了“利用厚生”4个大字的牌匾。之后,煤气车又不断改进。

1939年,中国煤气制造公司派张维镛到云南,筹备将公司从四川泸州搬迁到云南,打算制造白煤(无烟煤)化气代替汽油,即通过外加煤气发生炉及复式滤清器,让清洁的燃气输入发动机,代替汽油作燃料。与木炭炉可以自由启闭或卸除一样,煤气发生炉——白煤化气装置也可自由启闭和卸下,煤气与汽油可以代替使用,试验最后在四川取得了成功。煤气发生炉在昆明中央机器厂(昆明机床厂的前身)生产,是抗战时期云南境内行驶的汽车中装用最多的炉子。1940年,煤气车驶抵重庆,轰动山城。

有意思的是,1942年12月20日,昆明市举办了第一届煤气车竞赛大会。参赛的车17辆,上午11点从昆明出发,先后于下午抵达元永井,次日下午2点,各赛车载盐3吨再转回昆明。往返290公里,费时为10小时左右。其中由云南志成厂所造的参赛车性能居优,分别获得竞赛第一、第二名。

抗战时,由于汽油的匮乏,整个大西南后方的煤气车开始频频出现。公路上,特别是滇缅公路上,除了军用汽油车外,民间客运货运大都是煤气车。煤气车的出现,打破了日寇对我国汽油供给的封锁,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酒精车

早在1935年,昆明就有20余家厂商生产车用酒精燃料,经汽车试用效果良好。1936年,云南福昌植物汽油(高浓度酒精)厂开始用甘蔗渣、玉米、高粱、红薯、木薯生产酒精,提供给汽车试用。

试验证明,酒精汽车性能比木炭汽车更优良,具有不必增设庞大的炉体,添加燃料操作简便,运输性能较好、效力较高,废气很少、无需频繁清除炭灰等诸多优点。因此,原来改用木炭炉的大量汽车,卸下炭炉,改为酒精车。

抗战期间,在木炭车大量使用的同时,大西南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也大批投入运输,官办、民办的酒精厂纷纷建立。昆明为了协调酒精生产与销售,成立了酒精商业公会。中国经委会运输处的100多辆汽车全部用酒精为燃料,该处还在云南昆明、曲靖及贵州盘县设酒精厂,生产酒精以补外购燃料的不足。云南还每年从四川运入几万吨酒精。

不过,酒精车也有其弊端:一是效力不如汽油车;二是生产酒精是以粮食为原料,原料用量很大。在粮食供给食用尚不够丰富的条件下,以大量粮食用于生产酒精作燃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且费用也过于昂贵。因此,在油源重开以后,酒精车也与木炭车一样,迅速大批改为汽油。

桐油车

1938年,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就发明了植物油汽车。所用的植物油有:上海的棉籽油、南京的花生油、安徽和云南的菜籽油、江西的芝麻油、湖南的野生山茶籽油、湖北的豆油、贵州的鸦片籽油和四川的桐油。其中以桐油发力最大,为植物油的冠军,但又存有弊端:驾驶稍久,机器内部即会发生故障。这是因为桐油比较粘稠,油质容易氧化,油面易结皮,输油管易堵塞,导致各种机器零件无法运动自如。

对此,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总工程师张世纲和汪福清精心研究,多次试验改良,最后决定以桐油本身具有的性能为根本进行改造。以桐油和柴油各自所含的热力单位,互相比较,制定预燃室的容量,使它能完全适应桐油的应用。这样,桐油在预燃室内就能充分氧化,在气缸内得以完全燃烧,不留丝毫炭质灰烬,使气缸内保持清洁,不易发生故障。同时,增强桐油喷射时的压力,以降低桐油的黏稠度,让桐油喷出时能完全呈薄雾状态,以便在预燃室内与高压空气紧密接触,充分氧化,并提早其喷射时间,以纠正桐油燃烧迟缓的弊病。此外,严密封闭各油路的过气处,使空气不能与桐油接触,油面不至发生氧化,油管不至阻塞。冷车发动,改用火酒,启动也无困难。按照以上方法,张世纲制造出好几辆桐油汽车,经过严格的试验,均获成功。

1941年9月,张世纲在重庆作行车表演。以后相继有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局派专家作长途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运输统制局订造了大批桐油发动机。10月初,张世纲乘桐油车从重庆经贵阳到昆明,沿途使用纯生桐油,油箱油管内不结皮,每燃烧1加仑桐油,可行驶20公里平路,登山性能也较好。14日下午,他将桐油车置于太和酒店,邀请昆明交通、工业各界人士百人参观并座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董事长曾养甫主持该会,张世纲作技术表演。他介绍,这种发明,不仅可用于汽车,一切过去用汽油、柴油为动力的发动机,均可改为用桐油制备的植物柴油。昆明的中央机器厂生产了不少桐油汽车,驰骋在战时大西南的山山水水。但桐油产量有限,价格比较高,又要出口换汇,难以普遍推广为代柴油燃料。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图片来源:除注明出处外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吴佳佳)

猜你喜欢
桐油木炭煤气
煤气泄漏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落雪的夜
桐油在土家医外治法中的应用概述
生漆中桐油的检测方法
桐油制备壬二酸的工艺线路探究
防水剂对石灰偏高岭土修补砂浆性能的影响
煤气作业常见隐患
煤气为什么有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