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行为,适应新课程改革

2014-08-07 03:31施唯一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后进生儿童老师

施唯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特别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极大的可塑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对这些还处在成长期的儿童有着莫大的影响。但是可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益于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一、从教学本质入手,界定教学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课堂教学行为

1.课堂教学语言。《教育原理》一书中表明:“教育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多种形式的综合的言语表达,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体态言语、演示言语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例如:采用多媒体课件,白板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管理行为

教学管理行为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辅相成。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与同桌讲话,看小说,更严重的在课堂上与他人打架。教师在遇到这些违反课堂常规的问题行为时,所采取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都是教学管理行为。

二、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教学行为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教学行为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发展

许多教师对于课堂上一些阻碍教师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多采取简单盲目的处理方法。

小学儿童都是很单纯,很简单的,他们对于一门课的喜爱,对于一门课的努力程度,往往就决定于他们是否喜欢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就不会为了这门课付出努力,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跟着降低。

(二)教学行为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学校,我们时常会听到某些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用讽刺,挖苦的语言进行批评,还有的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除了进行言语上的挖苦,还对学生进行体罚。这些粗暴的教学行为,深深地伤害了这些青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

小学儿童的心理还未成熟,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伤害”,会在儿童的心灵上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让学生的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摧残,造成性格扭曲,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而严重阻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三、从儿童发展着想,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放下架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想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要注重自己平日里的言行举止。要放下架子,要以“知心人”的身份主动地走进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心里真正地想法,了解学生真正地需求。

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插班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他的接受能力比一般孩子要差一点。一天午休的时候,我主动找到他,跟他进行了交流。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只是因为不守课堂纪律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心理。于是,在我再次给他上课的时候,我主动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偶尔,他也会开小差,这个时候我就故意走到他身边讲课,而他很聪明的接受了我的暗示,开始认真地听课。在以后的几日子里,我踏进教室上课,我总能看见他端端正正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我讲课,更令我高兴的是,无论何时见到我,他都会面带笑容地叫我一声:“施老师好”。

在我看来,对于那些教师所谓的“问题学生”,应该静下心来与他好好地沟通,交流。这样,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与爱护,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地走进老师。自然而然地,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就建立了和谐,融洽地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也就能更加顺利地展开。

(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内化出发,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薛法根老师在上《猴子种果树》一课时,他充分注意到了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着孩子的积极性,激发着孩子的学习兴趣。他认为低年级的课,一定要上得“好玩”,而他也充分做到了这一点。薛老师,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重点指导孩子们学习了课文的第2,3自然段,而在学习第4-7自然段时,他选择让孩子们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自主地来学习。而这样的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在复述故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不再成为被动地学习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一书中表明:“只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后进生也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师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去关心“后进生”,让“后进生”感受到自己也是被老师尊重与爱护的。当“后进生”有进步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从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改善,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最有效地教学行为对待学生,从而促进每一位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江苏】

猜你喜欢
后进生儿童老师
留守儿童
如何对待后进生
六·一放假么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