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图书馆,推动国民阅读

2014-08-07 03:39郭志弘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国民全民意识

郭志弘

“看书到图书馆去”这是许多人从小的记忆,图书馆是一个供人借阅书籍并阅读的地方,人们总是这么简单地认识图书馆,今年的李克强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倡导全民阅读,那么图书馆是不是要成为当今的一个热点吗?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匆忙于生计之后却淡入图书馆了,“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并没有象经济发展一样井喷。

一、国民阅读“冷”图书馆发展“热”

当前我国国民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的结果来看,存在人均阅读量偏少、全民阅读意识低等问题,甚至出现国民图书阅读多年呈倒退趋势,这与我们高经济增长趋势背道而行之。

与之相反的是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激增,呈现出“近年来,我国每3.7天就有一个图书馆新馆开馆”的喜人局面,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的服务形式发展迅速;总分馆、流动图书馆、图书馆联盟等多种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日趋成熟;图书馆新馆建设持续升温,出现了一批堪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全国各地都相继举办“图书馆月”“图书馆周”“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阅读推广活动“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影响提升”,逐步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媒体推动、专业运作”的模式,可以说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全民阅读推广“热”。

二、国民图书馆意识淡薄

但为什么就是“热”不起来呢?关键在于国民图书馆意识淡薄,何谓国民图书馆意识呢?也就是图书馆和图书馆活动在国民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或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图书馆的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当人们有了文献信息需求时,能够有意识地想到图书馆,进而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

简单举例说明“当前国民图书馆意识是如何的淡薄”:

第一个例子,近期笔者同学聚会时班上正好有个同学在新华书店工作,就有多人问图书馆和书店一样吗?我半带玩笑的说“花钱看书找他,不花钱看书找我”,回答得虽然肤浅,但可见还是有相当的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是多么的淡薄。也就是说,政府花了大笔的经费去投资国民的免费阅读场所,而却有相当的人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免费资源和服务。

第二个例子,因业务关系与移动公司的负责人交流图书馆服务的时候,公司经理很吃惊地问“现在还有人去图书馆借书?”,回答很雷人,也凸显数字时代人们对图书馆的概念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

第三个例子,前些日子,笔者向政府某部门领导争取一个图书馆项目的时候,领导说“你们图书馆是烧钱的花架子”,此点评十分恼人,虽为个例,更显图书馆在国民中的应象。

由此可见,国民图书馆意识的普及尤为重要,当前有识之士不断为图书馆奔走疾呼,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推陈出新加强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新馆建设持续升温,图书馆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这些都是图书馆服务环境改善的标志。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说“图书馆,是从纳税人的腰包里掏的钱建起来的,你为什么放弃使用它的权利呢?在这里,无论贫富,不论身份,人人平等。你不来,浪费了”。”

三、图书馆“热不起来”的原因

首先,阅读尚未成为中国人基本的生活内容,不少人聚餐、出游可以不打折扣,但是读书总是借口“有空的时候再读”,“没时间”已成为国民不读书的最主要理由。一些白领和大学生认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有限是导致阅读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第二,曾经一段时间里,许多政府不重视图书馆建设,造成的结果就是市民对图书馆的误解。而这种误解还在仍然停留在一些市民记忆之中:“图书馆是领导干部家属养老的单位”。他们认为在城市里虽然能成一道“人文景观”,但也只可“远观”而无法“遨游”其中的形象工程,因此只能望“馆”兴叹。

第三,对图书馆服务不了解的市民还相当多,数字时代,图书馆已在华丽转身之中,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没有深入人心。

第四,素质教育抵挡不住功利教育,多年来应试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在他们眼中只有升学率考试名次,为“应试”放弃了所有的其它爱好,也就是说从小就没有进行合理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人后阅读习惯自然就难养成了。离开了阅读,接受图书馆服务意识就更少了。

四、树立正确的阅读习惯

第一、来图书馆阅读吧。

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不遗余力开展各种“全民阅读”活动。就是为了推动图书馆服务深入人心,目的就是把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改变读者陈旧的图书馆意识,知道图书馆的新服务,阅读也就从此开始了。

第二,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对当下少年阅读现状做了三多三少的概括“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

造成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家长和老师受限于自己的阅读经历和知识结构,没有在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放任了他们对阅读趣味的简单追求;或者强迫孩子阅读与其年龄、心理成熟度不相符的书籍,造成孩子在3岁-6岁应该读图的年龄没有读图,而到了应该进行文字阅读的小学阶段还对图画过度痴迷。因此及时到图书馆阅读,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与图书馆交心,养成去图书馆的习惯。

熟悉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对图书馆的藏书、环境、设施等形成依赖,有事无事都要挤时间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借书或随便翻阅书刊、浏览信息的行为。

第四,“图书馆学知识教育课”入课堂。

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图书馆利用知识方面的课程,在国外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内许多国家已把图书馆学知识作为文化基础课在大学和中小学开设。我国中学开设了怎样利用图书馆课,建议将这种教育向小学推进,并把文学工作者撰写歌颂图书馆的文章,编入小学教科书,以加深孩子对图书馆的印象。图书馆知识从娃娃抓起,把今天的受教育者培养成明天图书馆最重要的使用者,授给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方法和知识对提高社会图书馆意识,养成图书馆习惯具有战略意义。

五、采取措施,推动全民阅读

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甚至阅读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英国、日本等国,也都纷纷发起阅读运动。 在我国,新一年的国家政府把“倡导全民阅读”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从法律条例方面“图书馆和阅读”护航

2001年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等提出了制定“图书馆管理法”的议案、多部的地方性图书馆专门立法、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示将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立法。

法制社会在法律的层面推动图书馆和阅读,不是强制读者的个人阅读,是实现全民阅读在财政、组织、服务方面的政府保障,从而弥补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的不足、不均衡,不会干涉个人阅读生活。

第二,加大图书馆建设投入

受益于公共文化政策的持续利好,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迅速。但在网络等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图书馆作为传统的文化信息服务行业,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自2011年年初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服务,全国公共图书馆界都在探寻适应免费开放这一要求的相关举措,以更好地服务读者;对读者产生了实际性的吸引。

第三,采取措施,重新定位图书馆服务方式

拓宽图书馆对读者阅读的支持。阅读的未来需要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需要我们借鉴前人的探索。

1、适应移动时代的阅读方式的改变

正视“一边是电子阅读热潮,一边是纸质阅读受冷落”的阅读习惯变化的应实,在思考如何读者从手机阅读中,重新拉回纸书,拉到图书馆,让他们享受遨游书海之乐,感受手指触摸纸张的书香之乐。同时也需要重新发现阅读,定位图书馆的价值,数字图书馆和建设在手机移动时代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2、加大图书馆网点布域让阅读随时随地

日本读书推进运动协议会对读书的环境提出了“让孩子随时接触书”的建议,就是从小培养人们阅读的习惯,当前图书馆在推进24小时移动图书馆、图书馆流通车、流通点建设也是为了阅读能随时随地。

六、结语

“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改变国人的阅读习惯从“用好图书馆”开始吧。

【作者单位:福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福建】

猜你喜欢
国民全民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全民·爱·阅读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可持续全民医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