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4-08-07 04:59王以能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猴王猴子思维能力

王以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面对素质教育和数学教学改革的挑战,我们数学教师该怎样具体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把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他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说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教师拿出教具(3块大小一样的饼),演示猴子分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子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了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5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从情境中观察、思考、发现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让学生自行发现科学道理,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引导转化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并明确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汇报、采访小组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并通过电脑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汇报、试写面积公式等不同形式,再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此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通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变换角度去思考、分析、质疑、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果。这就要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灵活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得到启示:一题可以多变,多变中有不变。这样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的实质,使知识的前后联系更加自然,也使学生思维适应多种变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灵活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己提问,寻找问题答案进行独立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一道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得到启示:一题可以多变,多变中有不变。这样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的实质,使知识的前后联系更加自然,也使学生思维适应多种变化,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作者单位:灌云县陡沟中心小学江苏】

猜你喜欢
猴王猴子思维能力
挑选新猴王
培养思维能力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培养思维能力
淘气的猴子
挑选新猴王
猴子出海
永远的新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