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评价研究脉络及重构*

2014-08-10 12:26任艳红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大学评价

任艳红

(陕西省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教育论坛】

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评价研究脉络及重构*

任艳红

(陕西省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大学场域的变迁,高等学校的外在功能和内在教育品性的此消彼长。本文主要以教学评价为线索,遵循教学评价发展的不同路径进行比照,以典型的事件还原教学评价制度的原貌,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找寻发展的共性规律,通过中西方发展线索的差异比较,梳理发展的继承性,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为制度的创新提供实践参照,对教学评价发展的未来趋势做出展望。

场域变迁;教学评价;研究脉络

在社会变迁浪潮中,高等学校的政治、经济功能被无限放大或扭曲,本体职能越来越淡漠,大众文化的扩张和精英文化的衰微,导致了高校外在社会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内在教育品性的日渐衰减,大学越来越热衷于外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内在品质的塑造。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引发政府、公众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政府与公众对大学的问责,使得高校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热点问题。评价作为教学质量保障重要手段,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具有导向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发展走向。高校教学评价是对大学相关教学活动的一种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教学行为的发展,对教学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会对教育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效应。

一、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评价使命要求

高校是探究高深学问,肩负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术性组织,其教学活动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复杂性等的显著特点。受政治逻辑与教育内在逻辑的双重重压,高校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在“国家与教育”中艰难的抉择。实践中的活动参与者面临着价值的混乱,诸多矛盾冲突不断显现。由于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渗透,教学评价事实上更多体现的是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手段,而非一种教育行为,教育的本真价值遭到遮蔽。加之评价理论研究欠缺,纵然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制度是保障事物有序进行的前提,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体系是制约教学评价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高校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教学实践进行规范、引导。作为实践性强、程序复杂的教学评价活动,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关注教学评价制度的价值取向、理论定位与现实冲突,将会深刻影响对教学评价的实践活动判断。因此,这些评价问题的深度解决,意在从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理论与现实的融合等方面对评价的实践进行一种深刻的、内在的关怀、引导与超越。

通过对高校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引导高校重新审视教学评价行为,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教学、多重利益主体在面对高校教学评价时利益诉求的不同,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时,面临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必然导致各方利益的相互冲突。本着高校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解决高校教学评价在“应然”关照下制度构建,揭示其发展中的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偏差,探寻其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实质意义,这将有利于高等学校全面审视与统合自身的价值行为,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更加深入,积极开展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是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又一标志。

有助于深化对大学教学的理解,促进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大学以教学为首要职责,促进教学发展离不开对教学行之有效的评价与监控。教学评价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教学既是艺术也是科学,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追逐,使得教学质量诉求多元化,通过评价有利于平息利益冲突,深化对大学教学的理解,促进大学教学改革。

通过对高校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从实践源头为高校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奥斯卡·汉德林(Oscar Handlin)曾指出:“一个困惑不安的世界不再能够担负象牙塔里搞研究的奢华。学术的价值不取决于学术本身的名词术语,而是取决于它对国家和世界的服务。” 从价值的视角对教学评价制度实践进行整体关照,揭示教学评价应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学意义。从“国家与教育”的学术视野分析符合教育发展逻辑,认识评价与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探寻实然状态的教学评价复杂、独特的性格,描绘与展望其应然追求,为实践中继续完善评估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内容的百花齐放:经验的、事实的或技术的总结或描述居多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关键因素。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受教育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评价伴随教育跌宕起伏呈现出多样化,与教育评价、教师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要为平台,辅之以 Baidu、Google搜索引擎,以教学评价、教学评估、teaching evaluation&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为关键词,以教育学专业为限定范围、以1979-2010为时间维度进行文献检索,详细搜索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内的相关研究。希望为本研究提供一个广博的背景,并阐明本研究和已有研究工作相比所处的位置,以及本研究空间有多大。检索结果如下图所示:

文献总体数量(单位:篇)

1986-2010研究数量分布: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教学评价研究相对其他研究总体数量偏低,单从研究数量的变化来看,研究成果的数量与国家教育政策高度相关,国家教育政策对于教学评价研究方向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前曾出现了零星的篇幅。此后,相关研究出现逐年增长态势,以“教学评价”为主题的研究主要以基础教育为对象,以具体学科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为研究内容,宏观研究相对较少,成果的呈现方式比较分散。

研究主题分布:

主题为“教学评估”的研究以大学本科教学为对象展开,从2003年—2008年出现了研究结果的首轮高峰,研究成果集中在《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黑龙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刊物,且核心以上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以本科教学评估为主题的研究有356篇,以课堂教学评估为主题的研究有94篇。硕、博论文对此研究相对冷清。博士论文总和不超过5篇。从上述的研究态势及现状来看,归结起来,研究方向及问题主要集中在:基本问题的研究、实践形态研究、具体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更多集中在教学评价微观领域的研究:如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模式、目的及作用、教学评价理论基础、教学评价原则、教学质量元评价、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主体、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两方面。自1985年 开始,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试点及学术交流推进,一批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出版,逐步彰显中国特色评估理论和方法。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高校教学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得到一致认可,不同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这一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以几个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以评价活动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居多,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十分欠缺。在研究层次上,以经验的、事实的或技术的总结或描述居多,缺少从理性的、反思的、总体的、深层次的角度对大学教学评价的探讨和研究。但近年来,这种状况已有所改观。如从高等教育评价的高层次学术研究的选题来看,近年来国内的同类博士论文选题研究,有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关于评价中介机构的研究,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也有关于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都较为深刻地揭示大学教师评价某一方面的特质、规律、问题。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将科研、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不仅是对高校教师评价范围的扩展,也是从思想、意识对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深化。基于此,通过对高校教师评价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改善和构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分析其应用的环境、以及实施的对策,这使得高校教师评价的相关研究能够得以进一步深化,评价的科学性得以体现。所以,应当积极进行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发现和挖掘大学教师评价的问题,对大学教师评价作宏观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本文的选题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试图在这一研究空间做出尝试。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虽然当前有诸多的专家、学者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的认识、模式、发展对策、方法、手段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但总的来说,主要是针对教学评价这一领域进行的,且方法较为单一,工具的更新还较缓慢,这就大大的缩小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范围。

同时,从教学评价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来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得到一致认可,不同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这一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以几个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以评价活动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居多,教学评价的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十分欠缺。在研究层次上,以经验的、事实的或技术的总结或描述居多,缺少从理性的、反思的、总体的、深层次的角度对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探讨和研究。但近年来,这种状况已有所改观。如从高等教育评价的高层次学术研究的选题来看,近年来国内的同类博士论文选题研究,有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关于评价中介机构的研究,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也有关于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都较为深刻地揭示高等院校教学评价某一方面的特质、规律、问题,但目前尚没有一个选题能对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深层次、全面的思考和探索,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做更为有益的尝试。

因此,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将科研、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不仅是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范围的扩展,也是从思想、意识对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深化。基于此,通过对高校教师评价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改善和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并分析其应用的环境、以及实施的对策,这使得高校教师评价的相关研究能够得以进一步深化,评价的科学性得以体现。所以,应当积极进行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范式的转型:从逻辑到实证

本文旨在探寻高校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根源,从评价理论发展哲学根基、原动力着手,对教学评价存在的必然性进行阐释。在“国家与教育”的视野下,从价值的视角对教学评价制度实践进行整体关照,揭示教学评价应遵循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学意义。通过价值分析,获得高校教学评价的价值合理取向,达到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促进教育中人的发展。认识评价与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探寻实然状态的教学评价复杂、独特的性格,描绘与展望其应然追求,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关涉评价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寻求实现高校教学评价有效实施的规律与路径,有效规避评价中出现的不必要的偏差。

基于有效教学、教学学术、教师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三维一体”关照下,本文尝试提出了保证高校教学评价健康实施的重构设想。以教师高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为标准,依照学术活动的要求对现行指标进行调整和修订。从目标适切性、方案可行性、过程精确性、有结果的效性四个基本框架来架构。

目标适切性:清晰地表述教学评价适切性目标,教学评价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将教学学术的相关内容纳入政府对大学的评价系统。在以“政府主导”的大学管理模式下,政府的行为具有极其显著的导向作用。要扭转当前大学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及对大学的管理方式。聚焦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具体可实现;教学评价制度明确阐述决策机构、组织方、对象、潜在的评价结果使用者或受影响的评估利益相关者及诉求,基本满足各方需求,避免各方利益冲突导致高校教学评价制度实施中的偏差问题,关注评价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和教学本身品质。

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实施的可行性:评估制度所包含的内容要合目的性、科学性和可预测性,高校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找到适合所有学校的统一的评价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一种方案只能实现有限预定目标的某种“选择”。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所含指标内涵明晰,逻辑严密、内容效度高、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切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变通性;权重合理,方法简便,具有可测性、可行性,有足够的信息对指标做出判断,且具备必要的人、财、物和适当方法基本条件。

过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依赖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创新激励机制。首先,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在现行财拨款制度的基础上,教学经费占学校事业经费的比例应有刚性的规定,或设立教学专项经费,使教学经费与科研经费适度平衡。应将教学学术的相关内容纳入政府对大学的评价制度中,对教学型、综合型、研究型等大学实施分类与分级评估。政府对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包括显性的教学指标,诸如人才培养的规模、师生比、教师结构、教师教学工作量、精品课程、示范课程、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学课题、教学论文、教材等,还应包括体现教师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的隐性指标,比如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件、教学大纲、网络教育资源等改革与实践。与学校学术委员相对,大学应对已有的教学委员会重新进行功能定位,或成立专门的教学学术组织,对教学学术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与交流,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学术项目的申请、资助、指导与评估;对教师提供教学学术期刊、会议、案例的有关信息;在教学管理制度中渗透教学学术理念,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学术意识,强化教师个体对教学学术内涵和重要性的理解,增强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应建立全国性的“大学教学与教师发展委员会”、“教学学术协会”等专业性组织,通过开展学术研讨、资助项目、出版期刊、奖励、建立网站等方式,为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

[1].荀振芳.价值冲突与大学教学评价的现实思考[J].江苏高教.2006,(2):62-65.

[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M].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5].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7):81-84.

[6].刘理. 高校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J].教育研究,2006,(7):30-34

[7].A.P.Rovai, M.K.Ponton, M.G.Derrick, J.M.Davis.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the Virtual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6, 9(1)

[8].Annette Rashid Gall. (2004). Faulty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s of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on Higher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nd Instructor Moral. Marshall University.

[责任编辑 王爱萍]

2014-01-25

任艳红(1980— ),女,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人,陕西省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资助项目“教学学术视域下教师教学评价研究”(项目批准号:09JK030)的研究成果之一。

G642.0

A

1008-4649(2014)01-0061-04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大学评价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