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与王征南

2014-08-14 20:11王广西
少林与太极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墓志铭武术

【编者按】该文是已故文史学家王广西先生《功夫·中国武术文化》一书的楔文,描述了名明末大儒黄宗羲撰写“王征南墓志铭记”的始末,其行文华美流畅,语言生动有力,大有武术史家的无韵离骚之风。编者刊登此文,一为纪念这位深爱武术文化的先生,二以此文作为《功夫·中国武术文化》一书的导读,以飨热爱中华武术文化的读者朋友们。

明月当空,万籁俱寂,在浙东余姚城南的化安山中,一座草庵孤零零地横在那里,小小的窗户里依稀透出微光。这个草庵虽小,但居然还有一块门额,于淡淡的清辉之中,分明显出“龙虎山堂”四个大字,字体端庄凝重,风骨内敛。时当初春,山风微拂,已无寒意,只是带有大海的咸湿之味,从极远处也仿佛传来海涛的微微声响。

此刻,一位老人正端坐在草庵中。他面孔清癯,望着烛光深思良久,骤然长叹一声,铺开纸墨,奋笔写下一行字来:王征南墓志铭。只见他笔走龙蛇,文不加点,不到一个时辰,已将这篇墓志铭写完。他放下毛笔,将文章从头到尾又细看了一遍,长长嘘了一口气,复又正襟危坐,闭目不动,犹如入定老僧。这位老人,便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他所悼念的王征南,则是当时的一名武林高手。

明朝末年,昏君当政,阉党擅权,饥民揭竿而起,外敌长驱直入,天下已呈大乱之兆。不少正直士大夫矢志报国,谈兵习武之风甚盛,黄宗羲也学了几路拳脚。黄宗羲之父黄尊素是东林名士,当时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因弹劾太监魏忠贤而遭逮捕,与东林党大臣二十余名同时被杀害。一年后,崇祯皇帝即位,逼魏忠贤自缢而死,为黄尊素等东林党大臣平反昭雪,十九岁的黄宗羲赴京谢恩,他袖藏铁椎,誓报父仇,在刑部大堂击伤皇后外甥许显纯、太监李宝,在天牢门口拔下崔应元的胡子。他又同另外两位死难大臣的遗孤一起,找到亲手残害父亲的狱卒叶咨、颜文仲,将二人当场击毙。当许显纯、李宝、崔应元诸奸人被处决后,黄宗羲会同诸死难大臣的遗孤,在诏狱门设祭,哭声震天。崇祯皇帝得知,叹息道:“忠臣孤子,身恻朕怀。”遂下令不得追究他们的越轨行为。

清军大举入关后,黄宗羲在家乡招募子弟兵数百名,号称“世忠营”,在杭州湾一带御清军,旋即败溃。他又渡海至舟山,助鲁王策划军事,但诸将骁悍,不服统治,遂致一事无成。清廷通缉反清志士,黄宗羲赫然名列浙东首位,只得鼠匿草莽,流亡四方,屡濒于危难。南明几个小朝廷先后覆灭,黄宗羲明白匡复无望,才不得不奉母回到家乡,隐居在化安山的龙虎草堂,潜心著述。

而王征南也是一位反清志士,曾因其武功任明军把总。清军入关后,王征南投奔鲁王,提兵一旅,屡立战功,任都督佥事、副总兵官。事败后隐居家乡,终日锄地拾粪,俨然一木讷农人。

王征南是武当派传人,其功夫讲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尤善点穴之术,但他深自韬晦,不遇到危急关头,从不显示武技。黄宗羲曾同他一块游天童山,遇到和尚山焰。山焰也是一位奇人,力气大得惊人,他平伸一臂,四五个壮汉都拽不动他。但王征南稍一伸手,山焰就痛不可支,蹶然倒地。在黄宗羲与王征南相识期间,王征南将武功传给了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后来,王征南因爱子夭折,伤心过度,而不幸去世,只活了五十二岁。

月色融融,春夜寂寂,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黄宗羲终于从对老友的回忆中恍然醒来。他拿过笔,在文章最后填上了一段铭文:

“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浅山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有考。”

这一年,是康熙八年,即西元一六六九年。二十六年后,黄宗羲以八十五岁高龄,卒于余姚家中。以儒学大师兼抗清志士的双重身份,黄宗羲名留青史,令后人敬仰有加,他的文集以多种版本流传海内。但是,写于春夜里的这篇《王征南墓志铭记》,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引起后人的特别注意。然而,这位老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篇千余字的短文,竟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中国武术史的珍贵文献,并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中国武术史上,《王征南墓志铭记》享有六个“第一”。即第一个提出内家拳、外家拳之分;第一个提出内家拳始创于武当道士张三丰;第一个记录了内家拳的传承谱系;第一个披露了内家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有别于外家拳的“主于搏人”;第一个披露了内家拳的门规是极秘其技,择徒甚严,且“得传之后,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第一个披露了点穴之术。

黄宗羲是一代大儒,并非拳术名家,但仅凭这六个“第一”,他在武术史上就足可以不朽了。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墓志铭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