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创设“多情”课堂?

2014-08-14 02:24
地理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多情情境语言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唐雪利、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杨铁军教师回答:

一、导语设计一见钟情

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彩导语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乏味、雷同的课堂导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好的开场白则会使一节课起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会如高崖泻水,汹涌澎湃。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彩的导入好比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叫人一见钟情。让学生倾心于此,积极主动地受教,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例如,讲解“巴西”,可用多媒体放映有关巴西文化的一段视频作为导入,学生立即被巴西花样足球和狂热舞蹈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很好效果。又如,进行“地球运动”的教学,可用课本插图“1.18”作为导入,学生很自然产生疑问: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这样学生的好奇之火即被点燃,可激起他们非弄清楚而后快的积极学习动机。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地球自转等知识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

二、讲解语言充满深情

生活是美的,教学语言要创设出美的意境。地理课堂应是令师生愉悦的心灵牧场、芳草鲜美、鸟语花香。虽然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引入课堂,但毕竟有限,更多还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地理学习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例如,讲到巴西地形,可一边让学生读地形图,一边描述“这是一片大部分淹在水中的林海。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这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到处是茂盛的青草,草原上孤零零地长着几颗树,这种树可奇特了,树干中间粗大,两头很细,形似纺锤……”;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可这样描述:“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 原本枯燥的知识,通过诗情画意和充满深情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这样可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并很自然地引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情绪状态,陶冶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多样教法激发热情

对于现今中学生而言,他们社会接触面广、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力强,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以及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与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方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顾学习实际,依旧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中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切合学生特点,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基础上,创造不同教学情境,展开灵活多样教学,使学习过程“活”起来,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体验,激发持久学习热情。

例如,讲人口问题,可采用辩论法,“人多好还是人少好?”通过辩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黄河,可采用情境法,通过视频、动画、音乐不仅让学生对黄河有感性认识,而且可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壮观而美丽的母亲河图片、旋律豪迈的《大黄河》渲染下,油然而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与敬意;讲我国人口分布,可采用探究法,先提供两则材料,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再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结论,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极大激发学生热情,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因此,不能固守单一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灵活多样教学新法,以现代信息去激励学生求知欲,形成恒久的注意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索然寡味,情绪低落。相反,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征,使用新颖多样的教法,则会增强学生新奇和兴趣,更好探究和体验学习过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情情境语言
忆苏卿,多情应笑我
拟人手法真多情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悯蚕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