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下佛汉拳理论体系发展变化研究

2014-08-15 00:50岳修专
武术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理论指导拳种习练

岳修专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1 佛汉拳传统观念的改变

据有关资料考证,佛汉拳在整个近代史上都保留了原有的传统观念,这些传统观念带有很大的封建保守性,在现代社会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封建保守性在它选择的练功场所和时间上尤为突出。

佛汉拳是少林寺秘练之拳术,一般在比较隐蔽的特定屋内或山洞中传授、习练技艺,所以被少林寺称为“暗藏门”武功,意为佛汉拳是一种不公开练习的门类拳术,又具有练武时把房间的门关上,秘密地藏在房间里偷偷练习之意。1860年左右贾云露禅师开始在民间传授佛汉拳时,仍然恪守了少林寺之传统,他命人在地下挖一个宽敞的地洞,习练者进到洞中才能学习技艺,练习时间一般是在早上和晚上。早上一般是在天不亮前练习,到天亮前结束,晚上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中间时间没有较明确的规定。在传授或习练佛汉拳时,洞口一般有专人把守,不是佛汉拳练习者不允许进入洞中。如有特殊情况有人误入洞中,一旦被师傅或徒弟发现,将会立刻撵出洞外。选择在这样的时间和场所练习佛汉拳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环境比较安静,让习练者精神高度集中,能提高练功的效果;其二是为了传授的隐蔽和保守,这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贾老禅师之后的几十年里,佛汉拳传授者和习练者也一直沿袭着他的传统,稍有区别的是:后来的习练者为了方便起见,有的在自家院庭自行练习,或者佛汉拳练习者们选择一家宽敞的农家大院进行集体演练,练习时间一般还是在晚上和早晨。

从以上佛汉拳传授选择的练功场所和时间不难看出,佛汉拳在近代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限于小范围的传授和练习,其习练场所一般较为隐蔽。从屋内或山洞偷偷练习,到洞口设专人把守的地洞,再到后来的在自家院庭自行练习或一家宽敞的农家大院进行集体传授,其习练时间也选择了不为人所显见的晚上和天亮以前。它的这种选择,正是由当时佛汉拳传授者和习练者的传统观念所决定的。在这些人看来,佛汉拳由于技击性强等自身原因,不应该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习练,不能轻易被众多人所掌握,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稀有拳种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佛汉拳从隐蔽的屋内或山洞、自家院庭走了出来,改变了过去的保守和隐蔽,不再局限于只在隐蔽的场所习练,在田间地头、街头公园都可以看到佛汉拳习练者习练佛汉拳的身影,一些武校也开始公开传授佛汉拳,甚至有的武校还以传授佛汉拳为主,如“濮阳鸿翔武院”、南乐县的“佛汉拳专修学院”;练功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晚上和天亮以前。现代佛汉拳的推广与近代佛汉拳的保守和隐蔽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和改变,而这种反差和改变正是源于佛汉拳传统观念的改变。这也是它正在适应时代和大众需要进行着历史进化的有力见证。

2 佛汉拳理论指导的改变

近代佛汉拳是以佛学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因佛汉拳源于少林,出自佛门,故习之必须通晓佛学、禅机才能悟出其中的拳法、拳理的真谛。凡佛汉拳有大成者,皆集佛学、道德、功夫于一身。尤以佛学心法体验,学习技击者,方可理解其中之内在精髓和妙用;凡以明道德者,才知有的放矢,使功夫施于正义。佛家讲慈悲,主张“仁”,习佛汉拳更讲道德,应敬天地、理神明、俸祖先、孝双亲、守国法、重师尊、和乡邻、救急难、远邪教、避异术、刻苦修持,方可有大成。贾公每次所传佛汉拳技艺之前,必让其弟子口述佛学思想之条文,如口述不出者,则当天不予传授技艺。因此,佛学思想是佛汉拳习练者的必修课程,也是练习佛汉拳技艺的必经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武术的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佛汉拳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也顺应了时代潮流,向着人们的多元化价值需求发展,这势必引起佛汉拳理论指导的改变。佛汉拳在现代社会下,其理论指导在佛学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一些现代科学的成分。佛汉拳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美学和中医理论等相关知识作为理论指导进行科学的练习。如佛汉拳的技术动作,运用了力学和美学的相关知识,使其即具有内在的技击之美,又具有外在的形式之美。佛汉拳的健身、养生功能是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合理地运用了五行相生的原理,以及生克制化的变化规律来增强脏腑的机能,畅通周身经络,纠正阴阳偏亢,调整气血平衡,补虚泄实,达到“内外兼修、扶正祛邪”的功效。从以上对佛汉拳理论指导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以来佛汉拳的理论指导较近代有明显的变化,融入了很多现代科学的成分。时代的变迁、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人们对佛汉拳提出新的要求,使佛汉拳为其技术的发展寻求更相适应的理论指导。

3 佛汉拳传播方式的转变

佛汉拳虽为秘练之拳术,但在传承方式上却打破了以血亲和姻亲关系的家族式传承方式,它不像其它有些拳种一样在传承时只限于本姓血亲或姻亲。如陈式太极拳自产生之日起,一直在家庭内部世代传袭,传播的范围仅限于陈家沟。尽管陈长兴将陈式太极拳传于外姓的杨露禅,但主要传承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它仍然以血亲和姻亲关系的家族式传承为主体在陈家沟沿袭。而佛汉拳自从传于民间,一开始就不仅在本门家族内传播,同时还收有外姓及其它种族弟子,如杨怀礼大师就是回族,说明佛汉拳在传承理念上的起点还是较先进的。尽管佛汉拳最初在传承方式上优于一些拳种,但是,它仍然是以作坊式的“师徒制”在近代史上代代传承,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陈规陋习。如:“传男不传女”,“不磕头拜师不予真传”,再加上传授场所隐蔽,外人很少知道等原因,最终造成佛汉拳传播范围较小,其传播范围主要分布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一些地区,并且在这些地区习练佛汉拳的人群也为数不多。所以,从佛汉拳在近代史上的传播范围和练习人数来看,佛汉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也是它鲜为人知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中国的“国宝”“国粹”,也开始伴随着共和国革命和建设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从封闭的自身资源以经济的形式向市场开拓,从低层的民间运动形式向各大武校和高校推进。作为地方拳种的佛汉拳,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改掉以往封闭的家庭作坊式的“师徒制”传承方式,以武术馆校、协会组织、武术比赛、媒体传播等形式向社会推广。仅濮阳市区就有两所专门以教佛汉拳为主的武术学校。并且该市区的一些县城,像南乐县、范县、台前县也有一些暑假业余武术培训班传授佛汉拳,并且还把其作为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授拳种加以传授。以传授佛汉拳为主的武术学校和业余武术培训班的兴起,为佛汉拳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佛汉拳武术协会联合当地政府,每年都要举行内部的佛汉拳拳法交流活动,并且还定期组织佛汉拳比赛,凡是习练佛汉拳者都可报名参加,比赛结束后选取前六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佛汉拳习练者及其它武术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在国家及省市举行的传统武术比赛上也能经常看到佛汉拳的身影,并多次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为佛汉拳的发展、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今,佛汉拳还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体进行传播,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由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广及晋、闽、浙、吉、津等地。另外,佛汉拳网站的建立,赢得了许多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热切关注,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武术爱好者不远万里来濮阳学习佛汉拳,为佛汉拳向国外的推广和传播奠定了基础。由上所述,佛汉拳在现代社会下的传播,完全打破了近代时期佛汉拳的传播方式,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多种传播手段,根据人们的需要,积极地向社会推广和传播。

4 结语

由于西方体育的冲击和竞技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下的发展很不乐观,一些传统武术拳种已经消亡,还有一些也频临灭绝的危险。基于这种现状,我国国家政府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收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30种,其中也包括佛汉拳。但这么多的传统武术拳种,大多都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播,这和政府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外,笔者认为最重要是很多拳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至于一些拳种将会慢慢消失或灭绝。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传统武术,其拳种的消亡,将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作为稀有拳种其理论体系的革变,使它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李凡夫.中华佛汉拳简介[J].少林与太极,2006(2).

[2]小 新.李凡夫和佛汉拳[J].中华武术杂志,2006(1).

[3]魏勤善.大架佛汉拳简介[J].武林杂志,1994.

[4]戴宝贵.佛汉拳[J].武魂,2007(10).

[5]咚 岩,周 滨.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

[6]李厚芝.武术国际化——传统武术的价值与现代化转型[J].体育科研,2005(1).

[7]崔艳华.社会转型期的形意拳文化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理论指导拳种习练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