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与应对

2014-08-15 00:48饶文竹
关键词:教育者话语媒介

饶文竹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与应对

饶文竹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经由新媒体的冲击和洗礼,呈现出多模态形式,个性化内容和主体交互性等典型特征,也引发海量信息流通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交互性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多模态传播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路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平等对话意识,建立新型主体交往关系;关注大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日常生活;提升媒介素养,强化话语引导。

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G641

A

1673-9272(2014)06-0176-02

2014-09-11

饶文竹(1987-),女,土家族,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利用各种环境、机制、载体等手段,对受教育主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涉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机制等,任何其中一个环节的变动,都牵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引发教育策略的重建。新媒体在今天已不是新的话题,早在本世纪初,马歇尔·麦克卢汉已经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做出揭示和预言,即媒介是讯息,是人的延伸。[2]正如书中所说,“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2]纵观今天的新媒体全景,它显然已经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迁,迫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创新。鉴于新媒体环境的多模态复杂性,本文无法对其进行全面阐述和解析,在此主要针对新媒体背景下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进行回应。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

话语包含言语说,内容说和互动说。本文主要援引互动说,即话语是“是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互动过程的产物或者是一种交际事件或言语交际活动”。[3]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涉及话语权、话语间性、话语语境和文本分析等领域”,“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新媒体时代又呈现出其复杂性,它需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新媒体平台,展开多模态形式的教育活动,建构新式的教育话语系统。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其中典型特征有多模态形式,个性化内容和主体交互性。首先,新媒体提供了丰富而多能的媒介载体,在其基础之上所生成的话语,突破了传统的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的局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以教材话语、理论话语和教育实践活动话语呈现,话语间场域局限于固定的教化场所,受众接受有限。而新媒体则提供了一个超物理空间,及多模态形式,以其开放性的结构网络辐射大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时间和空间交叉,教育和对话同时。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显性规训和隐性教化,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压力,及其实施拓展的巨大可能性。其次,新媒体制造了海量信息,信息的丰富和分化引发了内容的个性化。在新媒体空间,任何人都能够轻易寻求到其兴趣地点,受众开始被部落化。除去主流文化,边缘亚文化也同等盛行,在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色群体栖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开始被逐步消解,失去了中心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以宣传者的面目出现,自上而下的教育也失去了其有效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赖于平等对话和个性化教育。最后,主体交互即在新媒体平台,发声者和接收者是双重主体,也是双重客体。在传播平台的两端,是出于平等地位的两个主体。这就涉及到话语交往,而新媒体拒斥理性交往,即打破了“参与者必须遵循一定的(语用)规范、机制、预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按一定的预设来说话的‘理想语境’”。[5]主体交互更注重信息的无局限流通,及其话语间的平等对话。传统的灌输式、劝导式和宣传式等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方式开始失去其效能,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实施平等对话和真诚交流才是其应有策略所在。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

新媒体文化的盛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削弱和转移。话语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支配力量,正如福柯所说,“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保障,就需要抢夺话语权。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已悄然变革,表现为海量信息流通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交互性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多模态传播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路径更新。

新媒体既提供一个超物理空间,将真实世界映射入网络世界,同时也是一种超共享平台,所有接触者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摄入者。海量信息丰富和加剧了知识的集聚,而“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话语权,依赖于其话语资源的独享,而信息的共享开始分解这种传统优势。所有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布的信息,都经受着网络信息的验证和比对,话语立场也多元异质化,大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开始通过多渠道信息的获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核验和反思,并产生自我立场,与教育者形成鲜明的对峙局面,进而也因此夺取和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利用内容优势有效的对其进行教化,新式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新媒体提供的超级平台生成了主体交互的特性。主体交互的特性决定了对话者的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被拉下神坛,从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对话。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辩论,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对话双方以真理性、丰富性、理解性和正当性为基础。这就相当于一场博弈,教育者虽然占据优势,也无疑面临失败的风险。况且,对话的意识即是消除双方权威的过程,若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被削减,那么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刺激下,激发起其空前的个性化需求,对于统一的话语产生排斥,更加难以保证对其实施有效教育。

多模态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性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多是借助于“冷媒介”传播,而图画、声音、录像等“热媒介”的出现,刷新了话语传播的路径。丰富的感官刺激迎合了大学生的身心需求,获得其青睐,他们也逐渐更加忠实于多模态传播和交流,进而对于传统媒介产生拒斥。课堂、讲座、实践活动等传统传播载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路径也亟待更新。时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流行,便是基于对此的认识。构建网络新平台,全方位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其进行情感、心灵的交融,[7]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要选择方案。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应对策略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经悄然完成变革。如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新局面,是当前教育者的要务。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分析,教育者需要做出以下应对。

(一)树立平等对话意识,建立新型主体交往关系

由上文可知,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者具有主体身份,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话语权,那么居高临下的身份不再存在,自上而下的话语方式也不再有效。在网络媒体的两端,人人都是主体,并进行交互性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清形势,树立其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建立新型的主体交往关系。那么,在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具有身份和地位的差异,也不存在权威和边缘的分化,教育者与学生实现平等对话,教育方式也转变为讨论、交流和说服。教育过程也开始成为一种辩论过程,一种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否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理论素养、说服方式,及其对于大学生特点的了解程度。

(二)关注大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日常生活

由于网络空间为人人都提供了发声的渠道,媒介转变为个人化的自媒体。大学生利用自媒体多倾向于其生活维度,借助网络空间自由交流,寻求志同道合者,形成小部落式的群体互动,是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的主要变现,日常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典型图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内容核心集中于社会本位和集体主义,关注大学生课堂生活教育,疏离了对大学生个人生活维度的关注。受教育者也因此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抗拒,认为是一种虚空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回归日常生活领域,从大学生生活世界中汲取教育内容,尊重大学生个体体验,及其个性化需求,以更好的因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升媒介素养,强化话语引导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8]在新媒体背景的裹挟下,媒介素养是必修的功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尤其迫切。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教育者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和操作,善于使用新媒介,构建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是新媒体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此外,对于媒介信息的获取、解读和批判也极其重要。海量信息中真假与对错交织,缺乏应有的信息监管和督查,这就更加需要教育者在信息的获取方面能够仔细筛选和甄别,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切实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和引导的工作。

[1]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6:23.

[2]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11.

[3] 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9):89-92.

[4]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6:43.

[5] Michael S. H. Heng & Aldo de Moor[J]. From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to practice on the internet, Info Systems J.,2003, 13: 331-352.

[6] 傅春晖,彭金定.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J].求索, 2007, 5:79-80.

[7] 唐跃旺,廖小平.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126-129.

[8] 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27.

[本文编校:罗 列]

The Discourse Reform and Response a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RAO Wen-zhu
(Orient Science &Technology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Hunan, China)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meet the new media, showing a multi modal forms, such as personalized content and subject between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enrich information circulation weakened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ights; subject of dialogue between the cuts in the authority of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lti modal propagation triggered update propagation path of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sciousness of equal dialogu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ubject relationship, pay close atten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world, return to daily life; enhance the media literacy,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discourse.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 education word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话语媒介
品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