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实录与评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2014-08-15 00:51李春莲
中国西部 2014年13期
关键词:扫路天游峰外貌

文/李春莲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书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日常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理解语文”,逐渐学会更好地“运用语文”。所以我在设计《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的教学时,针对这篇课文独特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为“写”做了充分的铺垫。我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句段,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进行写法的指导,以下是教学实录和评析:

<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生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生答):第一险峰。

<品读课文>

总读句子

师:天游峰是武夷山著名的旅游胜地,号称武夷第一胜景。那里每年游人不计其数,可是作家章武为什么却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身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 。

PPT出示要求:读课文,画出描写扫路人的语句,想一想,这位扫路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其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读一读。

品读外貌描写

PPT出示:第一处外貌描写。

师:这段话写了老人的什么?

生答:(相机板书:外貌描写)

师:(这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板书:朴实、有精神)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老人的朴实、精神。(生读)

(师)过渡 :其实还有一段外貌描写,大家找到了吗?

PPT出示:第二处外貌描写。

师 :从这段外貌描写,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老人?(生答,相机板书: 慈善 )

师 : 谁来读读这一段?(生读)

师 :让我们一起读,感受这样一位老人的形象 。(生齐读)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阅读、思考,并从心底感受到外貌描写的力量,证明了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平时读作文书或其他课外书时不可能如语文课堂这般深入,也就是“读”得不够。朱光潜在谈到自己学国文的体会时说,“学古文别无奥诀,只要熟读范作多篇,在头脑里甚至在筋肉里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功夫,到时候下笔一摇,那些所谓‘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朱先生的话中强调的是“熟读”,是“浸润”,而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明确地指出文中“外貌描写”的段落并板书,然后,深入阅读、探讨,文本中的“骨力”“神韵”便会悄然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

过渡:这两段都是外貌描写,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分开来写呢?(生说)

品读语言描写

(第一处语言描写)

师:从粗看到细看,作者对老人有了情感的变化,因和老人交谈而有了对老人更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PPT出示:人物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师:我们来看看老人说了什么?

PPT出示:“不累,不累……自在悠闲”。

师:我请你来读。(生读)刚刚学习的是外貌描写,这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描写)

师:谁再来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生读)

师:你们从老人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老人说:“不累、不累”,你觉得老人到底累不累?小组讨论这个问题。

PPT出示:小组讨论。(讨论后,让学生表达)

师(过渡):我们来看看你们刚才提到的这段话。

PPT出示课文:“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累”?说说你的理解。(指名读)

师:天游峰不但高,还很——险。

PPT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心里好不得意。”

PPT出示:天游峰图片。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天游峰。(指着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天游峰呢?这种写法就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

师(过渡):这么险峻而高耸入云的天游峰能爬上去已经很不容易了,老人这一边爬还一边扫,该有多累啊!可老人却不觉得。

师:老人看到的不是累,他看到的是——(生:好山好水)

师(总结):像老人这样看到了累以外的美,把累和苦看淡,看到了甜和美的一面,这就叫豁达开朗。(板书:豁达开朗)

小学课本中很多课文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侧面描写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领悟、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然后运用于学生自己的习作中,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大有裨益的。这个环节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豁达开朗(生读)

师:老人是在享受这份工作,谁再来读?(生读)

师:老人的第二段话也令我十分感动

PPT出示:“按说……我能舍得走吗?

师:谁来读?(生读)

师:他舍得走吗?为什么舍不得?(生说)

师:谁来读读?读出老人对大山的热爱。(指名读)

师(引读):老人喝的是——,我们喝的是—— 等

师:这样的生活,老人当然舍不得,谁再来读?(生读)。

师点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已经与天游峰融为一体

师:我们再来看,扫路人的工作收入会不会高呢?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大米青菜,这样的生活在很多人的眼里叫清苦,但这样清苦的生活,在老人的眼里却如此诗意。老人的话语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豁达与开朗。

(点击音乐,全班一起读)

(第三处对话)

师(过渡):老人的言行感染了我们,也使作者紧紧地抓住了老人的手说——(生读)

老人的回答是——(生读)

师:你从老人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来?(相机板书:自信)

师: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1)指名读一读老人的话.(生1、生2、生3)

(2)齐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全班接着读)

师(过渡):说罢,老人——(生答:朗声大笑)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吸收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生动地揭示了读与写的关系,说明读和写是相互连通的。学生从作者章武的笔下感受到了关于扫路人“声如其人”的语言描写,能够让自己真真切切地从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一位豁达开朗的老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中语言描写的闸门。以下描写片段节选自部分学生在本节课后的作文练笔:

学生习作片段一:

闷热的夏天,谁不愿意在冷饮铺前站一会,吃上几根冰棍?可奶奶却不愿意。每当我提出吃冷饮时,她总会板着脸说:“吃冰棍又不解渴,你真渴了,桌上有冷开水。”( 邹道峰《“小气”的奶奶》)

学生习作片段二:

有一次,我掉了一颗牙,奶奶看见了,再三叮嘱我:“佳慧啊,下面掉的牙齿,必须扔到屋顶上。”我嫌她唠叨,故作没听见。奶奶不耐烦道:“不然长不出牙齿……”我一听到这类荒谬的话就一个头两个大,于是把牙齿顺手扔到楼下。奶奶见状立即哼起了“唠叨神曲”:“求菩萨保佑佳慧的牙齿一定要长出来啊……”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牙齿还没长出来,奶奶说道:“看吧,不听,牙齿长不出来了吧?” 一天早上,我正在刷牙,突然发现有一个很小的牙齿冒出来了,我高兴极了,连忙去给奶奶她老人家报喜去。奶奶听了,大言不惭地说:“看吧,要不是我去跟菩萨请罪,你的牙还长不出来嘞!”我顿时无语。(王佳慧《迷信的奶奶》)

从学生们的作文中发现写好对话并不是很难,关键要留心生活中不同人物说话的特点,熟悉相关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尽量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这样才符合各自的身份,文章也就精彩纷呈。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写作的反馈可以感受到《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的教学效率还比较高,效果也比较理想。主要因为:首先,课堂目标明确;其次,训练落到实处,操作性强;另外,课后习作练笔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写作指导,往往比在专门的作文课上获得的效果更突出。(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 )

猜你喜欢
扫路天游峰外貌
丹山碧水
文化遗踪
2019年我国扫路车市场回顾及2020年前四月市场分析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扫路车多功能配置分析及研究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徐工“环保小蜜蜂”纯电动扫路车正式下线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