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实施中的误区初探

2014-08-15 00:51李春华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单导学教学模式

◆李春华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初中)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中形成的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相对稳定、相对规范的教学程序。它是如皋教育局不断总结、完善教师的探索成果,逐渐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用来导学的活动单的基本架构是:课题、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和检测反馈。活动单导学模式一改过去的师道尊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了教师“良师益友”的形象,提升了师生教学生活的幸福指数,增进了校园的和谐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模式都必须在得其精髓的情况下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益。不少老师看到“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优势,在实施过程中扬其所长,受益匪浅;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不能深入理解该模式,流于形式的使用,导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误区:

一、“活动单”变成“练习单”

活动单是该模式的核心物化材料,也是其技术的关键所在。因为活动单承载着学科知识的生成、学科能力的发展、学科素养的形成等重要使命。可以这么说,活动单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所谓“活动单导学”就是把教学内容变成几个习题。基于这种错误认识,他们只是根据参考资料或一些教案,把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简单地编制成一条条题目,或者直接拿别人现成的活动单,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认为这样就可以上课了,结果“活动单”变成了“练习单”,失去了活动的意义,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如此,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坠入“题海”,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出现学习小组伪合作或低效合作现象

“活动单导学”能真正开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建立真正合作的学习小组,即学习共同体。有些教师只是将班级人员分成一定数量的小群体,却没有把这些小群体建设成学习共同体,导致小组合作低效甚至根本没有合作。究其原因如下:

1.活动目标不明确。小组的自主学习没有目标性,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的活动过多。每节课活动单上的活动不宜超过三个。活动过度,目标过多,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能深入讨论、真正探究,造成课堂的无序和低效。

3.小组展示不合理,组间缺乏倾听。小组展示时,为了所有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本来完全可以由一名学生表达的意思,却要故意留一截给组内其他成员补充,使学生的发言缺乏完整性,影响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为了抢到发言机会,还没等发言小组的同学把话说完,其他小组的学生就纷纷举手或站起发言,导致组间展示交流时,仅在乎自己的活动,并未关注其他组员的活动。组间缺乏倾听,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

学习小组伪合作或低效合作,都有可能影响课堂效率,甚至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课堂的纪律。

三、出现“不放心的课堂”或“放任的课堂”

“活动单导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导学力量薄弱,从而出现“不放心的课堂”或“放任的课堂”。

有的老师思想守旧,缺乏接受新理念新事物的敏感性,抱着陈旧的东西不放。他们往往课上到一半,就停止了小组学习的活动,代之以自己主讲,认为学生讨论问题会影响纪律,也费时,影响了课程的进度,不如自己讲省时、快捷。对“活动单导学”不放心,活动单导学的优势当然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了。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活动单导学”要求的教师少讲是为了给教师减轻负担;认为活动单中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代替老师讲,这样教师就轻松了。于是,课堂上很多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也不讲了,该引导学生的地方也给学生去“死啃”,放任的课堂造成的结果不仅是课堂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层面出现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煮成了夹生饭。

四、产生“机器人”教师

“优秀的教学应当能够根据学习情境和所教学生,识别和选择教学样式”。如果备课组过于强调集体备课,过于强调教学流程的统一,忽视了班级的差异和教师个性的差异。如教师上同一篇课文,用同一种导学案,甚至导入语、过渡语都要求统一,教师成了“机器人”。这种做法会抹杀教师的个性,扼杀教师的教学风格。“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便会成为教师的裹脚布,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导致教学模式化

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如果使模式变成了模式化,那么,教学就会失去多样性。因此我们不应当把我们的各种课型都局限在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上。对“活动单导学”模式也不例外,如果把它变成包打天下的“全能选手”,就会导致教学模式化,就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态失去其健康的多样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怎样才能通过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使我们的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一直都是一种真正高效的幸福教育。这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出版社,2008.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尤炜.洞见:透视当前教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金海清.活动单导学实用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5]袁玥.“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江苏教育研究,2009,(10C).

[6]杨孝如.“活动单导学”,模式而不模式化.江苏教育研究,2009,(10C).

[7]陈红.“活动单导学”模式面面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活动单导学单导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活动单导学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评价
关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事件与思考
活动单导学在中职英语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阅读“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探索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自主、合作、探究”引领高效体育课堂——对“活动单导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