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心中 “情”在课堂

2014-08-15 00:51孟婷婷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丽莎罗伯特白人

◆孟婷婷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学校)

一、案例展示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吗?

生:(略)

师:孩子们,当我看到这些照片时,我,沉默了。我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个地方,还有一群人正遭受着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我不知道,“种族歧视”这几个离我们好像很远的字眼,给那么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伤害。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及文字资料。(播放课件)

(最初的汇报显得漫不经心,甚至还有学生学着叫“黑鬼、黑鬼”,引得周围同学偷笑。但当我准备关闭课件时,却发现孩子们表情严肃,眼中噙着泪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知道,那些感性的资料已经开始抓住他们的心了。我暗自高兴,这不正是我想要的“课堂情绪”吗?)

片段二:

师:罗伯特在学校的遭遇又会怎样呢?

生:罗伯特在学校也不开心。

师:这有白人女孩丽莎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课件:“我又度过了快乐的一天。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一起演了课本剧,罗伯特也举手来着,我狠狠瞪了他一眼。哼!谁想跟他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黑人又蠢又脏。下课后我和朋友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拍皮球,那几个小黑鬼,就远远地站在操场边上望着我们。汤姆出主意让我们拿石块丢他们,哈哈,他们吓得赶紧躲开,瞧他们那个鬼样子……”)

师:孩子们,读到这儿,老师难过极了。罗伯特一定想告诉我们——

(出示课件:我想____,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生1:我想和所有同学一起玩,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生2:我想获得和同学一样的玩具,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说明罗伯特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呢?(指导学生默读批注,汇报交流)

生:(略)

师:你们真的能体会罗伯特的心情吗?

生1:我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生2:我想获得劳动的机会,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丽莎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她既是一个线索人物,又是批判“种族歧视”,揭示“爱与和平”的“桥梁”。原文中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并不多,我通过一篇“日记”,使丽莎的性格更加丰满,从而拉近主人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这个黑孩子所处的环境,体会其复杂的情绪。学生朗读那篇“日记”时,没有经过任何朗读指导,却不约而同地提高了语调,压细了嗓门,甚至有点阴阳怪气。他们分明是将某种不满的情绪加在了“丽莎”的身上,而这种情绪的背后,隐藏着对主人公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学生已经不知不觉走入了文本。)

片段三:

师:葬礼结束了,丽莎的父亲寄给罗伯特一封信,你能猜猜上面写些什么吗?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补白:我承认,以前我非常讨厌黑人,甚至不愿——;不愿 ——。可是当我知道你——,我知道自己错了。你的——使我感动,让我明白——。我希望黑人和白人——。)

生1:我承认,以前我非常讨厌黑人,甚至不愿看见你们;不愿我的孩子跟你玩。可是当我知道你把自己积攒了很久的零用钱捐给我们时,我知道自己错了。你的真诚使我感动,让我明白人都是平等的。我希望黑人和白人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

生2:我承认,以前我非常讨厌黑人,甚至不愿谈起你们;不愿让丽莎和你们一起上学。可是当我知道你不计较丽莎对你的无理,无私地帮助我们时,我知道自己错了。你的善良使我感动,让我明白宽容的含义。我希望黑人和白人相亲相爱。

师:如果说种族歧视像一堵冰冷的墙,使那些原本该相亲相爱的人们彼此变得陌生、甚至仇视,那么,请你记住,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用宽容和善良融化着这堵墙,有人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呼唤着平等和自由!

生:齐诵《我有一个梦想》片断。

(这个环节实际是对文本中心的升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怜悯、怨恨、感动等情绪中走到一个高潮:对“爱”的赞美和对“平等”的期望。当轻缓的《沉思曲》响起时,孩子们争先举手,字字饱含真情,句句肺腑之言。这一次,竟是学生把我带进了庄重的气氛。作为老师,我又怎能轻视这完美的谢幕呢?于是,我饱含激情的小结再次掀起了高潮,学生紧接着齐诵了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的片断,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高声呼喊:“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二、案例评析

(一)指导思想

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教会孩子们“读、写、认、画”等等技能本领,而在于其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关爱。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在语文教育中,要正视教材中的人文思想,进行合理阐发,适当穿插,适时呐喊,适度灌输,有效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得以感悟,使其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摘自《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二)教学过程

以上三个片段的纪录,是以“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为切入角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利用课外资源,拓展文本深度

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我从“失业、贫穷、暴力”三个方面展示图片,并简单的配以文字说明。本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家中配置电脑等学习工具的学生很少,孩子们对“种族歧视”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几条干涩的文字上。于是,我精心整理了资料,试图引导学生从漠视的态度中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本环节实施效果较好。

2.利用文本资源,重视情感体验

第二个教学片段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及感情朗读,引起学生对主人公命运更深的关注。再加上那篇丽莎的日记的展示,激发学生替主人公表达心声的欲望。“和同学一起玩——拥有玩具——获得劳动的机会——得到尊重”,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由最初的怜悯转向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罗伯特得不到尊重?”此环节的实施,为以下的教学打下铺垫。

3.挖掘文本内涵,巧妙设计补白

第三个教学片段中,我利用了“补白”的教学方法。通过之前的教学,学生已经较深刻地体会到“黑孩子罗伯特”身上的美好品质。但此时,我的教学目标还差一步:激发学生对“爱”的赞美和对“平等”的呼唤。我想,如果生硬的提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一定又会照搬参考书答案,乏味的问答将使我之前的铺垫“前功尽弃”。于是,我设计了“猜猜丽莎爸爸给罗伯特的信中会写些什么”的问题。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猜你喜欢
丽莎罗伯特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Autumn Fiers 秋火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