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性课堂下的教学模式

2014-08-15 00:49刘亚平张志国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物圈广域保护意识

刘亚平,张志国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科技时代,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1]在这个基础上,也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人才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校观等方面影响深远。

一、广域性课堂的定义

学界目前对广域性课堂的讨论,更多的是关注其外延上在空间上的延展性,将传统意义的教室扩展为室内室外一体化甚至可以涵盖全球背景;从技术手段上,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在价值观上是以生态服务模式为目的,培养具有亲自然情结、能与周边及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心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申国昌等人提出,广域性课堂是指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更开放、更广泛、更切实地将课堂扩展到网络、社会、自然中去,“将生物圈变成学习环境”。[2]

广域性课堂的提出,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界对自身的认识反思。作为认识层次不断深入的顺序,我们在物质层次上接受以能源生态化、制造数字化为核心,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但是如何从理念上理解这种形式对教育观念的意义,特别是广域性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出现的必要性,则又会影响广域性课堂本身的发展。因此笔者从其和外界的适应性以及内在的合理性进行解读。

1.广域性课堂与外界的适应性

这里的外界适应性主要是从广域性课堂本身产生的外在环境和支持它出现的社会条件来讲的,同时也是把握它外在表现的重要方面。

广域性课堂提出将课堂放到自然之中,将生物圈变成学习环境。这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为建设生态和谐型社会的绿色教育。这种理念的出现可以说是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能源危机带来的反思,当今社会所追求的生态观,已经从前两次变革中的资源掠夺型主体变成了环境友好型的使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强调生物圈保护意识、亲自然情结、将生物圈变成学习环境、生态人的养成等观念。这就要求教育要努力培养学校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自我’的学生”。[3]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人类开发各种清洁能源能力的提高。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将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改变。[4]由此,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内涵便可以被看作是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转换、存储和使用方式的变革。

2.内在对自身角色和知识认识的一个转变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起,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开始跨越国界,延伸到生物圈。认识到生物圈是不可分割的社区,人类虽然有差异性,但可视为一个家庭,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生物圈里,并且相互依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随着对以往历史的反思和自身技术手段的进步,我们已经从以往过客的心态,单纯为自身生存、拓展的掠夺者,转变成为地球家园的一份子,懂得去珍惜、保护、建设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即从单一个体的“自我”,扩大到“生态自我”,这种认同也不再仅局限于人类,更把其他生物和自然都包括进来,是生物圈中的“生态自我”。

同时,我们对什么是知识和学习是什么也在产生了新的认识。知识不再是绝对的真理和单纯的信息,而是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所有成员达成的共识。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才能发现这些联系。课堂的广域性使参与者多元化,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这也有助于我们每个人在融入整个环境的时候培养自己的同理心。技能不仅只是为了成为高效的职业工具,还能帮助人们管理人类共同的生物圈。

可见,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融合与运用,一方面使人类个体追求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心态更为迫切,同时也使得我们在技术手段进步的前提下对自身定位的提升有了自信。这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广域性课堂理念的出现,一方面是在空间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室局限,在技术上数字化,在追求上不仅是为了学习者自我的利益实现,还包括与周围环境的共存互赢。

二、新体系下的教学模式

广域性课堂因为外延的扩大和内在价值追求的变化,和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区别。

第一,在师生关系定位上,广域性课堂下的师生不是自上而下的真理传授者和单纯接受者的关系,“教师是学习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知识传授,而是知识生命化的帮助者、知识生活化的引领者、知识生产化的促进者、知识生存化的合作者。人才培养的组织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将是学习伙伴,是协作者、服务者关系”。[1]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和鼓舞,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

第二,在学习过程上,是以亲近自然的方式塑造学生的“自我”意识。亲近自然“是指将生物圈变为学习环境,让学生重新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的亲近中改变其世界观和行为,即培养学生的生物圈保护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生物圈的一份子,并以此为基础而学、思、行”。[2]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空间单一,很少结合围墙以外的自然、社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感知与外界的脱节。广域性课堂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更开放、更广泛、更切实地将课堂扩展到网络、社会、自然中去,强调生物圈保护意识、亲自然情结、将生物圈变成学习环境、生态人的养成等观念。这就要求教学要努力培养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自我”的学生。唯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具有生物圈保护意识,才能经受住未来世界的考验,为谋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作出实质性贡献。

第三,在教学目的上,由传统的知识培养转变为共建知识。这是因为,广域性课堂下,关于知识和对学习本质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知识不再是绝对的真理,学习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对自我的技能塑造。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探寻经历来寻找与他人共同联系,“我们的经历和相互关系越多元,我们就越容易理解现实,越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是如何融入整个大背景的”。[5]拥有知识不再仅是为了成为高效的劳动者,而是为帮助人们管理人类共同的生物圈。特别是借助网络平台,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来营造一种全球参与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虚拟课堂、服务学习等形式,彰显“学习”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形成生物圈保护意识。这个背景下学习者之间也由传统的竞争比赛变成体验式学习。

广域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的一种教学应对,作为“课堂”教学的广域性探索,还有其他众多形式,如可汗学院、COURSERA、网络远程教育2.0、大学生创业启蒙课等新型网络教育模式,等等。[6]作为对未来教学模式的探索,如何在实践层次操作这种教学,我们还依然任重道远。

[1]汪瑞林.周洪宇代表访谈: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3-03-07.

[2]申国昌,程功群.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3(4).

[3]刘京京,张万红.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牵引[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3(4).

[4]蔡春林,姚远.美国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及对中国借鉴[J].中国经贸,2012(9).

[5]徐莉.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内涵的教育审视[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3(4).

[6]汤敏.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EB/OL].http://www.aisixiang.com,2012-06-21.

猜你喜欢
生物圈广域保护意识
广域电磁法在福建洪塘镇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教学设计
航天技术落地交通大场景广域雷达
广域雷达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模拟生物圈
模拟生物圈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论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
被动成像广域空中监视系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