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师观对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2014-08-15 00:49曾展妃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生论语

瀚 青,曾展妃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教育思想之大成的教育家。他以智慧和仁爱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教师必备素养的要求,对当今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培养仍有着较强的借鉴价值。

一、孔子教师观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

1.关爱学生

孔子作为以仁爱著称的老师,他强调“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正是对学生的热爱,才让他一生沉醉教育事业,对学生无私无隐。陈亢担心老师教学有所保留,就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孔子在学生指出不足的时候,豁达地对随从的弟子们认错,让大家知道子游的话是正确的。

2.为人师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些话常用于政治,但用在教师身上也很恰当。如果教自己身正,即使不给学生下达要求,学生也会受教师的影响自觉遵守;如果教师自己不遵守约定,即使下达了指示,学生也不会服从,甚至因此轻视教师。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自身不正,又怎能让学身正?教师做到身正之后,管理班级还会有什么问题?孔子注重言传身教,他为自己和学生定了一条说话的原则:“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孔子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无穷的教育魅力。

3.爱岗敬业

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选择了一份淡泊的生活,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最欣赏的学生是颜渊,也因为他同样安贫乐道。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是为学生操心的时候,他很自然地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只有当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才会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充满热情,永不倦怠。

4.教书育人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孔子“以身作则”,少说空话,注重用自身行为影响学生。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要“三思而后行”(《论语·学而》)。他对待学生喜欢用温和的方式,让学生在春风细雨中收获学问。但他对待学生并不总是一味慢声细语,如果学生有不足之处他会马上指出,他鼓励学生有错就改。“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不要害怕改错,做错了事,听从规劝,认真改错的品格都是可贵的,“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扮演严师益友的角色。

5.终身学习

孔子具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雍也》)的求知精神。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谁有学问,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向谁请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知识的海洋是无尽的,学到的东西越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感悟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有时候常常因为看书而忘记吃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当别人夸奖孔子学问好的时候,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的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乐,以书籍为伴,真正达到了教师的最高境界。

(二)职业态度

“诲人不倦”是孔子教师职业态度的集中体现。孔子所处的年代“礼崩乐坏”,对于时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他感到非常忧愁,这是他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他希望人们可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因此,在四处讲学,遇到各种困难他依然能做到“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把教育学生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学生从远方来向他学习,他觉得很自豪很快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有人把孔子比作圣人,但他认为自己只是喜欢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

(三)职业责任

孔子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君子是教师的责任。君子要知书达理,兼济天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他知道“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艺”,“求也迟,由也兼人”(《论语·先进》)。他严格要求学生,贯彻“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犯了错,他委婉地指出来。比如宰予昼寝,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对自己同样也严格要求,及时改过,完善自我,“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四)教育教学素养

1.专业素养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总结出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根据学生的志向和特长有意识地把学生往从政、从教、经商等方面培养;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确定了“文行忠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今天依然流传有许多经典的教育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2.心理素养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顺风顺水的,孔子也一样。他最大的愿望是推行仁政,实现大同社会,这个愿望在当时是不可思议,也是难以达到的。仕途屡屡受挫、去各国传道路途艰辛、生活拮据,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述而》),这说明他除了有很强的能力还有很好的心理素养,“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这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孔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心理素养才能帮助自己克服难关,释放压力,做到一心一意地教学,帮助学生进步。

二、孔子教师观对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

1.爱岗敬业

师范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在培养师范生时就需要明确: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是造就人、培养人的事业,是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崇高事业。使师范生了解优秀教师是怎么做的,比如像孔子一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多做有意义的事,不虚度光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多让他们尝试做教师的感觉,比如微格教学、见习实习等,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身感受教书育人、桃李满天是多么幸福和有意义的事情。

2.热爱学生

孔子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几乎把全身心倾注在学生身上。在教学上毫无保留地教导学生,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学生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孔子。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不幸早亡,孔子十分悲伤,连呼“噫!天丧予,天丧予”。

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学生感受到爱之后往往会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学好它。教师每天都跟学生打交道,如果不爱他们就难以发现他们的优点,难以展开教学工作。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时要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力量,让师范生把这种爱的正能量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

3.为人师表

孔子以他的实践证明了“学博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正是孔子言行一致,悉心指导,才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社会有所贡献。

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除了同学外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受人尊敬的教师,他们最愿意模仿教师。作为教师要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师范生能够在榜样的影响下潜心修炼自己,以达到优秀教师标准。

(二)帮助师范生塑造博学高尚的教师形象

孔子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非常敬业的老师,是一位善于因材施教的老师,是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老师,更是一位知识渊博、终身学习的老师。孔子作为老师具有强烈的教师形象意识,有意把塑造教师形象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己,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师范精神就是“学博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生活中师范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每学期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教师礼仪风采大赛,在学校开展师范文化宣传,请全国先进教师到学校讲座,等等,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身的形象。

(三)优化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结构

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师范生知识面

孔子有渊博的知识,除了修订《六经》作教材,还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教习射、御、书、数,这些课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诸侯征战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而设定的。在现阶段培养师范生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多准备一些实用的教学知识,让师范生喜欢课堂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不断更新,要求教师要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2.锻炼师范生心理素养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生灵涂炭、颠沛流离的时代,心灵经历过苦难而变得格外坚强,他自我评价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出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他教导学生的时候说“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能帮助自己跨越各方面的障碍,并以自身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现在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挫折也很少,因此心理显得比较脆弱。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以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像孔子一样了解自己的学生,创造条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育背景,做到因材施教。

3.优化教育学类课程的结构

孔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培养学生“君子之风”,首先是德育,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保证学生德行符合社会标准的情况下开始教习文化技能。其次,他非常注重学用结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学而优则仕”,“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因此他设置的课程都是比较实用的课程。他还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必须把培养学生德行放在首位,让学生具备教师职业素养、品德素养。同时教育类课程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实用性的、能够锻炼学生的活动课程,多开设一些教法课,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去教。在学期末评价学生的时候,多一些实践性的项目考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四)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孔子教学课程主要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板块。比如,颜渊好学、不贰过,因此把他放在德行科;子贡善辩,把他放在言语科;子路果敢,放在政事科;子夏对诗、乐的领悟深故放在文学科。他们后来都在相应的领域里出类拔萃。

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优秀教师,就要按照优秀教师路径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一般教师职业技能有四点:(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师范院校应该根据这四大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以便他们更好地走上教师岗位。

孔子以他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今天的教师树立了榜样。师范院校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塑造学高身正的教师形象、优化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结构、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等,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顺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总之,孔子教师观对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但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挖掘和探讨。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生论语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如何读懂《论语》?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