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及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2014-08-15 00:52明张君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梁漱溟农村学校

明张君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内外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手段立志救国,其中也包括以教育为手段。随着西方先进教育对中国传统式教育的冲击,在中国也开始出现各种新式学堂,进行新式教育,新式教育从城市开始,逐步蔓延到乡村。到19世纪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农村也开始向城市学习实施教育改革,建立起许多新式学校。持续发展20多年的新式教育改革并未对当时中国的教育现状起到实质性的改变。

正如晏阳初所指出:“现在的‘新教育’,并不是新的产物实际上是从东西方抄来的。”[1]在当时普遍流行着日本留学生回国模仿办日本教育,欧美留学生在国内办欧美教育。不论是日本还是欧美的教育都有它适应的环境和条件,符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和精神,而留学生学日、学欧美的过程中,学不知如何用,用也不知道源自,可谓是一塌糊涂。这就是盲目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下场,整个教育因此破产。新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教育严重脱离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第二,新教育显露出严重的不公平;第三,完全抛弃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和精华部分。

20年代末期,乡村教育运动开始兴起。与之前不同,它不是以城市为重心,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其中以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等人的乡村教育运动为代表。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实践,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弊端做出了革命性的批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梁漱溟在其特殊的生活背景下,总结前人的实验及提出自己的理论,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乡村教育建设,他认为要改变中国必须从改变中国的农村开始,他主张用教育的手段来改变中国农村的现状。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实验模式

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是一种社会的教育,单一的解决文盲或者职业技术训练等思路注定要失败。一定要把重心转到乡村的整体改造和建设上,要通过教育途径来实现。这就是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乡村教育实验须通过乡村教育思想为指导,而思想亦须通过乡村教育实验来体现,二者互为表里。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模式最典型的体现是建立乡农学校。其模式特色体现在乡村教育实验模式、乡农学校结构、教学内容、乡村教育原则等方面。

(一)乡村教育实验模式

乡农学校的总的指导原则是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同时必须吸收西方人的长处”[2],这实质上和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类似,融合西方教育的长处,促进中西教育的沟通,西方的长处在于重科学,重组织,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很少有体现。梁漱溟认为可以以中国传统精神为主,以西方人长处为辅,中国固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互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情谊;一是改过迁善的人生至上”。

(二)乡农学校的结构

乡农学校主要是由校董会、校董、教员和民众四部分组成,乡农学校的校董会是学校的办事决策机关,村学乡学的日常公众事务也由其负责办理,乡农学校的校董,是“村中或乡中有办学能力的人”,带领乡村居民进行乡村建设,教员是推动乡村建设的最直接的力量,村学乡学聘请的先生,也就是“乡村运动者”,他们大都是乡村研究院培养出来的,专门服务于乡村建设,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还得负责推进社会工作[3]。梁漱溟认为应该以中国的传统为根本,进而进行社会分工,各尽职责,社会即可稳定发展。他基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殊结构,划分了乡农学校结构。主要目的还是想从乡村入手,通过乡村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对村民“施以生活必须之教育,期于本村之各分子皆有参加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之生活能力”[4]。最终达到重建一种新的社会构造,实现民族自救。

(三)乡村学校的教学内容

乡农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别具一格。其课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课程,既是各乡村学校校通用的课程,例如识字、音乐、精神讲话课;另一种是校本课程,既为各校根据特定情况而开设的课程。梁漱溟非常注重第一类课程中的精神讲话,所谓精神讲话即精神陶冶,主要是进行中国民族精神的教育。第二类课程内容有帮助农民掌握新型的农业技术,提高生产力;树立乡村之间的合作精神,改良旧的不合时宜的风俗等。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

(四)乡村教育的原则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立足于社会本位系统。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分。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梁漱溟认为,教育不局限于在学校,也可以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下获得,而乡村教育更应该如此,学生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下接受教育,为特殊的农村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二是教育应延长到成年乃至终身。这阐述的是一种学习观,从时间上说教育可以说是人自呱呱坠地就开始接受教育,直到死去,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从空间上说,教育应该不分城市和到农村,在整个社会实行,而在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的中国,更应重视乡村教育。梁漱溟的这种观点有些类似我们今天的终身教育,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平衡,是一种和谐的教育观。

三是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梁漱溟进行乡村教育活动是有一定的社会和现实原因,当时中国农村面临空前的危机,梁漱溟志在救国,改造中国的现状,他在看清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社会功能,选择从中国最重要的地方入手也就是中国的农村地区,他希望以教育为手段,改变中国的农村,进而改变整个中国。

三、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面临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而这些问题无不涉及到一个要点即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农村问题的解决,进而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景。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实现乡风文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被当代人所遗弃。而近年来有悖于传统道德的事件在农村也屡见不鲜,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育。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优秀文化,使其深入广大农民的内心,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才可能使农村的发展更好地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因地制宜,普及教育与提高教育相结合

梁漱溟充分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那么国家的整体素质也将会有很大提升,因此必须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主要指基础知识教育,不仅对农村所有适龄学童进行强制性义务教育,还要对农村成年人开展扫盲教育;提高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务农技术培训,普法知识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等。同时注意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农村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实现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工作者与农民相结合,深入农村、深入基层

梁漱溟说,“知识分子是社会之‘宾’,而不是‘主’,中国社会真正的主人是广大的乡村居民[5]。”梁漱溟深入农村普及乡农教育,他的举动影响到其他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批批爱国知识分子走出学校和书屋,自愿下乡,为乡村教育建设做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重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对中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在吸引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方式上,国家可以加大政策优惠、政策倾斜力度,引导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科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实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一剂推力。

[1] 李少华.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现代意义[M].华中师范大学,2008:30.

[2-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24-82.

猜你喜欢
梁漱溟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学校推介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探析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