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女性主义视角叙述

2014-08-15 00:52赵国龙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布卢姆莫莉尤利西斯

赵国龙

(信阳师范学院大学,河南信阳464000)

《尤利西斯》的创作应该受到荷马史诗的深刻影响,尤利西斯便是从《奥德赛》的主人公俄底修斯幻化而来的,整部作品由三部分十八章组成。目前出版的小说三部各章并没有标题,但小说在连载时用过标题,它是乔伊斯和别人讨论这本书的通信中加上的。因为这部史诗般小说在故事的叙述上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对应,因此每一章也就采用了相应的标题[1]。荷马史诗是一部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尤利西斯》则是西方社会解体的“史诗”。社会在变迁,到了二十世纪,在英帝国和天主教双重势力的控制下的爱尔兰社会正在瓦解和瘫痪,社会变得十分琐碎和庸俗。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纷繁忙乱的生活,观察到奔忙中人们的内心世界。它使人们思考在都柏林游荡了一整天的两个男人如何相遇,以及这一相遇对他们生活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2]。

一、乔伊斯《尤利西斯》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成功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形象。这与在荷马史诗里的主人公一一对应,布卢姆对尤利西斯、莫莉对珀涅罗珀、斯蒂芬对尤利西斯的儿子帖雷马科。作品题目即主人公布卢姆的化身,是一位现代的平庸之辈。乔伊斯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荷马所塑造的尤利西斯完整地展现了人的性格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尤利西斯”的布卢姆也被赋予了多层次的复杂性格。布鲁姆懦弱的性格,庸俗无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在都柏林四处游荡,对家庭生活和妻子的背叛也只能逆来顺受。儿子的夭折,在精神上他遭受了沉痛的打击和创伤。生活的颠簸流离,工作的劳累和繁琐,使他已经青春不再,雄风皆无。他深知妻子对他不忠,也只能默默忍受这屈辱的现实。多年以来他的生活便公式化了,都柏林的一天的活动显得平庸琐碎:工作之余,他似乎只能在街上游荡,枯燥无聊但也无可奈何[3],他也只能在游荡中寻觅些许的快意。布卢姆作为现代“非英雄化”的“当代英雄”,有同情心,待人诚恳、侠义心肠。作为一名犹太人,他不甘忍受欺凌和侮辱,曾为犹太人辩护情不自禁卷入一场的政治辩论中去。他在自己极度痛苦之中仍对落难的斯蒂芬爱护有加。从布卢姆身上所透露出来的人性表现,体现了大恶不作,至善不能,却不乏善良之举的爱尔兰小市民的气质。因此,布卢姆既是一个“反英雄”,丝毫没有尤利西斯的英雄光彩,又是一个具有人道精神的现代人。

乔伊斯使用了内心独自的表现技巧,摆脱了传统小说中描述或转述模式的束缚,用一种新的视角让读者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去客观地观察和体悟世界,通过主人公不同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喜好以及内心深处的秘密。为了取得更加逼真的效果,乔伊斯不是直接描述和记录他们的思想活动,而是经过精心的组织和编排,高度艺术性的创造,把它们表达出来。就像格尔德伯格在《古典的脾性》一书中所指出的,乔伊斯多么熟练地把段落当成一个戏剧性单位来使用。他还指出,意识流不是被动消极的记录过程,而是有自觉的理智的思考,也有下意识的感观印象和思维上跳跃式韵联想。事实上,布卢姆和斯蒂芬都对向他们喷涌而来的感觉施加了积极的聪明和想象力的影响。

二、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女性意识流特色

毋庸置疑,《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乔伊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的意识流动,却没有任何解释性的评论,全靠读者自己去揣摩和判断。而且作品中采用其他描写方法与意识流描写并不冲突,而是自由转换,不留印迹,理性意识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杂糅其中。意识的时间则是过去与现在的交叉杂糅,意识的空间则是随着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的。

布卢姆的妻子莫莉,是个贪性主义者。她完全被肉欲本能所支配和左右,充满干柴烈火般的情欲。平庸无能的丈夫,琐碎平淡的生活,使她整天迷恋身体的享乐之中,无聊、空虚、寂寞的精神和灵魂得以慰藉。目送走情人的莫莉,从丈夫那里得知斯蒂芬将加入他们的生活的时候,情欲又开始泛滥,一种母性的满足和对英俊帅气的斯蒂芬非分之想油然而生。睡眼惺忪之中出现昔日的老相识和父亲的形象,迷迷糊糊中想象着当年与丈夫热恋的情形,随即又想起刚送走的情人和即将入住她家的斯蒂芬。似真似假,朦朦胧胧中充满了性欲的冲动和喜悦。在她的内心深处,对丈夫浓郁的情意,顿时想起布鲁姆对她的感情以及种种优点,表现出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内心独自”是《尤利西斯》中运用较多的手法之一。作品中莫莉从睡梦中醒来时的一段内心独自,就是一个典范,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称为“精彩的心理分析”。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甚至省略了标点符号,模拟了似睡非睡状态下绵延不断的意识活动。莫莉的“内心独白”,甜美的回忆勾起了昔日熟悉的情景,也形象地展示了她与布鲁姆不和谐的夫妻关系。莫莉与丈夫布卢姆已经十年没有饱尝鱼水之欢,内心的渴望和欲求也最终没有被伦理道德的枷锁所阻拦,终于瞬间爆发了。偷情之后的快感与满足使她体味到了当年的快乐,也产生强烈的兴奋感和幸福感。这正是莫莉对青春和爱情的欢呼、歌颂,也正是乔伊斯女性主义的完美体现。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乔伊斯《尤利西斯》的语言特色

《尤利西斯》的创作核心是乔伊斯对语言的驾驭和娴熟的运用可谓巧夺天工。语言能控制和限制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看似单调和平常,其真正的贡献在于它赋予生活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这部作品精确而间接地努力为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本身下着定义[5]。

乔伊斯花费大量的精力可以从时时刻刻的细微处上看出端倪。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则让布鲁姆脑中的细节大雨倾盆般地不断更迭。这些生活的体验随后便开始不断地涌现,记录了时间和见证它的流逝。它放大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一些愚蠢的事情的荒诞感,并且传达了我们生活和语言的停滞,人们通常以“是”和“不”来结束对话,人们也经常不断地削弱对话的意义直到它变成简单的单词。“是”这个字在《尤利西斯》最后一章处于核心地位,它开启了这一章,并且全书以它结束。它在最后一章莫莉·布鲁姆的意识中变成了主旨。这里,一个字用来解释人物,人物关系甚至角色性别的本性。通过在全书唯一的女性视角叙述段落中不断地重复“是”,乔伊斯把“是”(YES),一个简单的单音节词,看作女性角色的核心内容。而不断的重复足以说明这个女性角色把“是”扩大到了一种默许,容忍,甚至是挑逗的层面。不得不承认,这简直是对于一个简单的字不可思议的阐释。语言又一次被如此简单的字表达出了如此丰富的含义。

1930年9月,《尤利西斯》的德译本出版第三版,乔伊斯对荣格写的序言很不满意,认为他根本就没有读懂《尤利西斯》。得知乔伊斯的反应后,荣格重新写了序言,做了重大的修改,对乔伊斯的文学成就作了积极的评价,并写了一封不乏褒奖之词的信:

亲爱的先生:

你的《尤利西斯》给世界出了一道如此之大的心理学难题,以至于那些把我当心理学权威的人经常找我为他们答疑解惑。《尤利西斯》是一枚硬得出奇的坚杲,它不仅使我绞尽脑汁,而且使我走了不少的弯路。总的说来,你的书给我带来无穷的麻烦,我花了三年时间才看出一点门道。可是我得告诉您,我非常感谢您和您的巨著,因为我从中获益匪浅。也许我永远也不敢肯定地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折磨神经,内容也太灰暗了。我不知道您是否会喜欢我对《尤利西斯》的评价,因为我不得不告诉世人,它使我感到何等地厌烦,在阅读时我怎样地抱怨,怎样地诅咒,又是怎样地赞叹。文章最后部分,整个篇章没有标点,一气呵成的文字实在是可圈可点,堪称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经典范例。

从荣格对《尤利西斯》及乔伊斯的评价可以认识到意识流小说的两个特点:其一,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正如荣格在起初的序言中所说“既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其二,意识流是分析和表现人物心理的绝好的文学技巧。荣格在信中对乔伊斯技巧和创作也是赞赏有加。而实际上,乔伊斯读了他的信后十分高兴,尤其使他感到满意的是荣格对《尤利西斯》结尾那段意识流描写的评价。

[1]赫云.回归还是利用:乔伊斯流亡美学批评[J].艺术百家,2014,01:205-207+179.

[2]张军丽.《尤利西斯》的“互文”特点[J].学术探索,2014,02:93-98.

[3]杜洁.论西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建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51-56

[4]申富英.论《尤利西斯》中的宗教批判[J].外国文学,2013,01:44-50+157-158.

[5]缑广飞.完整地揭示人 揭示完整的人——乔伊斯、果戈理比较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3):97-99

猜你喜欢
布卢姆莫莉尤利西斯
与《尤利西斯》偕行百年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把握每一分钟
菲菲生气了
菲菲生气了
“萧译本”《尤利西斯》畅销原因探析
傻瓜,你不觉得我也很爱你吗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把握每一分钟
把握每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