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困惑与交融——美国华裔小说成长主题探析

2014-08-15 00:52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交融华裔文学

李 坤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在美国多元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成长作为文学主题,在其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描写主人公在本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冲突中,面临自我身份认知的问题。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相比,他们的成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多了一种困惑与艰辛。在美国多元的社会背景之下,当代美国华裔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成长主题小说,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追捧和喜爱,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出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碰撞,而且也是我们从事纯文学研究的级佳素材,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评判,对人物成长探讨的绝好元素。

一、美国华裔小说中成长主题的折射

什么是成长小说?美国著名学者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指出,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或小说中多个角色的成长经历,折射出各个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青涩到成熟的变化过程。并且,马科斯把成长主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分类:其一,把成长主题叙述为人物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第二,把成长主题解释为人物对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认知,并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调整的过程。因此,成长主题表达了人物从无知状态到知之状态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剖析的过程。一般来说,成长小说的情节发展能够一步步地引导、推动人物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叙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折射出人物在对生命的困惑和探索中成长的主题,同时也记录了历史的足迹和社会的变迁。

美国成长主题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显著地位,尤其美国的华裔文学中,涌现了大量且优秀的成长主题小说。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纷繁不一,各不相同,但这些经历和事件不断地铸造了他们成长的养分,并促成最终的成熟与蜕变,整个外界社会就是他们接受成长的舞台,而经历就是他们成长的推动者。

二、美国华裔成长主题文学的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在美国华人生活成长的漫长岁月里,美国华裔文学也从蹒跚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挺进的艰辛历程,整个阶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历程。一般来说,美国华裔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最早萌芽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蹒跚起步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转折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蓬勃发展阶段。

各个阶段都有显著的代表作者与作品,特别是1976年的《女勇士》,一经出版就在文学界一炮打响,作者汤亭亭描述了主人公对自己身份的极度渴求,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即缓解对美国文化的对立与困惑,打破文化、种族的矛盾和冲突,希望能够民族沟通、文化融合,成长为融入主流文化的一员。

其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四对母女对美国文化的困惑与交融表现的尤为突出,母亲们的排斥、敌对,女儿们的困惑、融合,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击,一个是传统文化的生活积累,一个是现代文明的工业化产物,思想上的隔阂直接造就了母女感情的疏离与对立,从表面上看是因理念不一的代沟问题,从复杂的社会背景上看,却是本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折射出这些华裔主人公们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她们在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生存,社会地位使其成长倍感困难与艰辛,内心中充满了困惑与迷茫,他们极力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就是其社会价值观成熟的脱变。

二十世纪末期的华裔美国文学在题材范围的选择上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变化,即淡化美国华裔属性,开始关注美国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对中美文化的融合发挥到了极至,她的作品《典型的美国人》写的是拉尔夫·张一家在美国追寻美国梦的生活轨迹,虽然这是一个中国移民家庭的故事,作者却一开始就宣称:“这是一个美国人的故事”。该小说刻意淡化中国文化背景,体现在文中的主人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美国社会,成了典型的美国佬,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就是对社会价值观的皈依。任璧莲的作品,体现出华裔美国人不再是边缘人物,而是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者,成为主流文化的一份子。

综上所述,成长主题文学大都包含促进性格成长的生活历练,其中包括主人公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厌倦,对未知生活状态的幻想和憧憬,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磨难,获得了成长的契机与顿悟,最终成熟与蜕变等过程,这些过程配合不同的故事和不同时代的主题,完美诠释了华裔文学中成长主题。

三、美国华裔文学中成长主题的文化困惑与交融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裔子女与父辈的文化撞击表现尤为突出,而其中成长主题的文化困惑首先体现在主人公都面临着父与子、母与女因代沟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即新一代在美国成长起来的华裔青年与成年之后来到美国生活的父辈之间的矛盾隔阂,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冲突。美国华裔作家中汤亭亭、谭恩美、伍慧明等人的作品都集中表现了华裔族群在美国成长生活中的困惑,表现出华裔族群由于文化问题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和交流沟通问题。列如汤亭亭的《女勇士》中,母亲给女儿灌输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中国传统观念,甚者用“不检点”姑姑的例子来警告女儿的生活问题,但是女儿的观点恰恰与母亲相反,由于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女儿无法理解母亲,在她看来姑姑就是一个不符合中国社会传统的牺牲品,在美国就是追求自由和权力的英雄主义者,从小脱离了中国传统环境的女儿已经长大,全然接受并适应了美国文化与价值观。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代表作,四位母亲都是成年之后从中国大陆移民到美国,所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对她们影响至深,为了排解在异国他乡因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孤苦寂寞,她们组织了一个私人团体“喜福会”,实际上就是用中国传统游戏“打麻将”来调剂苦闷生活和心理落差。与母亲们不同的是,四个女儿都从小生长在美国,她们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信奉个人主义和独立人格,实际上已成为外表中国内心美国的“黄香蕉”。随着这四个女儿的生活成长,四对母女间不断地爆发出的代沟问题与文化隔阂。“喜福会”对于母亲们来说是在异国他乡生存的精神支柱,但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却是一种见不得光的私密小团体,母女冲突的根源在于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文化观念的差异,从故事内容来看,体现了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间情感纠葛;从意识形态来看,是两个不同社会族群之间文化对立与冲突的外化表现形式。

伍慧明的《骨》叙述了旧金山的唐人街一个华人移民家庭的生活与情感:父辈们对英语语言、美国文化的抗拒,对华裔文化的依恋,孩子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困惑和包容,甚至融合。在唐人街做女工的妈妈与海员爸爸的紧张关系,二女儿安娜因恋爱问题跳楼自杀,三女儿尼娜离家出走,而大女儿莱娜奔走于父母与姊妹之间,成为弥合家庭创伤的桥梁与纽带。《骨》同样关注的是华裔美国人在美国强势文化视域之下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的代沟、矛盾与痛苦。但大女儿莱娜回避了这一矛盾,而是对二者都采取了包容、理解的态度,对饱受美国强势文化歧视的父母体现出关怀和同情,对已容纳了美国文化的妹妹们体现出包容和理解。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学者们看来,《骨》塑造了华裔美国第二代的新形象,主人公莱娜成长为一个善于进行跨文化交流、缓和文化困惑、体现文化交融的典范。

四、结语

学者们对成长主题还有诸多评论与见解,有人认为该主题是重建精神世界,探索美国华裔的发展;还有人认为华裔必须依仗本民族文化,才能与美国主流文化抗衡,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有学者认为成长即为容纳与交融,指出主人公受到美国文化的精神诱惑,在迷茫的碰撞或考验中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收获,重新审视了人生观与社会价值观,为不断地成熟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美文化的不断相互交融,使华裔作家们开始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特性,不再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感,这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相互交融,兼纳并蓄,共同成长。

[1]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荣共生的华裔美国文学[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

[2]弥沙.美国华裔文学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3]芮渝萍,刘春慧.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宁波大学学报,2005(1)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张龙海.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

猜你喜欢
交融华裔文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需要文学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真美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