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看界面问题

2014-08-15 00:45王克非
外国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母语语料库译文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界面(interface),也称接口,在语言学大范畴内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本文不考虑计算机等领域的界面术语)。界面或接口可以顾名思义,即一事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接触面或接触点线,一般来说,是相互密切关联甚至相互融合、不易切分的部分。

这在语言学领域已不是新话题。句法—语义界面、语义—语用界面等讨论已非常广泛,虽然仍然在讨论中。语言学传统上是将语言分为不同的方面加以研究,如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等,都有各自比较清楚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研究深入的需要,但也会带来一些片面和缺乏联系的问题。如语义和语用本是不同的研究侧面,但也是两个互补的方面。相关起来看,就是界面的问题。

界面有时会用得很宽泛,带有学科交叉的含义。例如陈洪和张洪明编写的《文学和语言的界面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所收篇目包括“汉语诗律学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论唐代碑志铭词韵式之新变”、“唐代试策的表达体式——策问部分考察”、“汉语、汉字与汉文学”、“试论曹丕、曹植诗中人称代词的语用特质——从‘抑丕扬植’说”、‘代言体’诗篇探讨”、“浅析李煜词语言的通俗化倾向”、“中国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和计算机自动比对”等,其实就是几个问题结合起来讨论,其书名也可看作是“语言和文学之间”。又如熊学亮和蔡基刚合编的《语言界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比前一本关于界面的认识收窄一些,但其所收篇目,如第一章句法研究中的“句法和语义、语用、语音的互动——由汉语动—名结构的构成说起”、“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别对其被动表达的影响”、“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整体分析”;第二章语用研究中的“语篇回指的中心优选论分析”、“从衔接到连贯——语篇连贯的解码过程探索”、“语境驱动的话语构建研究”;第三章词汇研究中的“构词规则的能产性为什么有限?”“英汉词化对比与综合型表达”,以及第四章符号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之间”、“语言符号性的双重意义”、“语言界面的文化透视”等,仍可以看出其对界面认识的宽窄不一,有些文章类似一种交叉研究。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对界面有宽和窄或者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都是希望从两者以上结合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事物。

但是界面问题似乎也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语言中的界面体现了人们对语言的多个角度的认识,翻译则还有另外的界面。翻译可以说天然就是有界面的。它如同一个楔子,嵌入两个或多个块面,产生多个界面和交叉。人类的学问都记载和传承于语言中。不同的语言通过翻译进行沟通时,是不同的文化在碰撞和交流,其间必定会发生融合、部分融合或变容。因此翻译所涉及的界面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界面,一是翻译与不同学科间的界面,经常是两者兼而有之,同时作用。细究起来,这两大类还能区分出若干小类。

第一类涉及的是翻译转换中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界面,其中有翻译与原文的界面,有译文与母语的界面;但以译文为中心的这两个界面表现不同,前者呈现的是两种语言,但有影响因素,后者呈现的是同一种语言,但因译文多少受原文影响,使译文与母语之间有些间隔。此外,因为翻译的语言转换背后必定有两个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相互碰撞和沟通,它们各自都有原来的思想文化源流,相遇和交往时便会产生交融、部分交融等的不同问题,也就带来不同的界面。像文学中的观念差异、叙述差异,学科思想中的渊源差异、传统差异就因翻译的界面而非常复杂。例如进化论思想、自由思想、社会主义思潮等的翻译引介,在近代中国和日本就有不同的表现。这些都是抱有界面意识就能发现的研究课题。

第二类涉及翻译与不同学科间的界面,是指人们可以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去认识翻译问题,使翻译学在本质探讨和方法探讨上得以拓展。这方面案例非常多,也已是学界所熟悉的一个研究界面,本文不作讨论。

如上所示,界面研究关注相融、交叉的部分,从融合中看到交叉,从交叉中看到融合。这是视角的问题,是研究方法论上的问题,没有界面意识,就可能找不到这一新的切入点。具体到译文所牵涉的译出语和译入语这两个界面,前者历来受关注,后者近来才受关注,因此我们从译文与译入语的关系来看翻译的这一界面问题,从中可以找到更多可研究的课题。

译入语是以母语接受外语的翻译,但与母语又有种种隔阂,不像地道的母语,这是通识。二者在词汇、句法、搭配、文体等方面都可以分析出一些差异。通过双语的语料库进行考察是近年受到重视的一种方式。以英译汉为例。我们考察汉语翻译语言,即考察它在多大程度上偏离汉语“常态”。“常态”只是一种语言直觉,无具体标准,但可以假定它的存在。通常把一定规模的原创文本特别是文学语言视为某一语言的“常态”,在翻译中就代表目标语的基本特征,翻译语言的特点需同它相比较。

我们曾根据双语平行语料库里的数据描绘出英语源语、汉语译语、汉语母语在词类使用上的异同(秦洪武、王克非:“基于对应语料库的英译汉语言特征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汉语译本和母语文本在词类分布上表现出:前者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上略低于后者,而在代词、连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高于后者。这就表明译文的实义词使用频率较低,而功能词的使用频率略高,说明二者虽同为汉语表述,但是有区别。

我们也曾从汉语原创文本、汉语翻译文本、英语原文文本三种文本的比较观察汉语译文的特点(参看笔者“英译汉语言特征探讨——基于对应语料库的宏观分析”(《外语学刊》,2009年第1期),可以看到在标准话类符/型符比、平均句段长度等方面汉语译文有不同于汉语母语使用之处。

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有效观察两种语言的异同,也可以有效观察翻译的表现,以及不同文本不同风格的差异。如果加上类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ora),从复合语料库的比较去考察,有可能看到更多翻译语言的特征,包括其简化、显化、隐化、均一化等特征,从而加深对这一语言现象以及翻译现象的认识。

由上述可知,界面的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深化对事物的探究。是否有界面、如何观察这些界面、如何从不易看出的问题中找到问题?这是学术研究进步的基石。

猜你喜欢
母语语料库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母语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译文摘要
母语
I Like Thinking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