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与当前网络执政能力建设

2014-08-15 00:45赵相斌李小燕
关键词:问政政务网民

赵相斌,李小燕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网民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获取各种资讯,传递对国计民生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美国学者奈伊曾说:“政治的古老问题——谁统治和怎样统治——对网上和现实世界都同样重要。”[1]今天,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和政治社会化的主导权。[2]在此背景下,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网络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对网络社会并借助互联网对现实社会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执政能力的建设。早在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就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社会作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十年的探索,利用网络助推政务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常态。比如,普遍建立了政务网站,网络办公逐渐推广,借助网络发布政务信息和收集社情民意等。但毋庸讳言,各级政府在利用网络加强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仍有一定的差距。当前,践行“群众路线”对于进一步提升网络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实践群众路线与提升网络执政能力具有了相互促进的交集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且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30年代所概括的“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伟大成绩的重要法宝,而且对于当前扩大和加强党在网络社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依靠群众”揭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了群众”彰显了“为他”的价值追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双向互动”的工作方式和信息交流机制。群众路线所蕴含的上述思想理念与网络社会的运行特点具有许多的共性。网络社会是一个双向互动、无中心的自组织体系,其推崇“网民平等主体关系”,打破了传统科层体系的上下级依附关系,强调“交互式”的运行沟通机制,否定单向度的信息传输,这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有共性;网络社会推崇“为他人的信息需求而存在”的“信息共享”理念,这与“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群众路线与网络社会的运行机制所具有的上述共性,使实践群众路线与提升网络执政能力两者具有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交集。党政机关依托“互联网”可以更好地扩大群众路线的实践途径,而将群众路线内化为具体的措施,也有助于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增强党在网络社会的领导力。

二、确保群众的四项权利是当前提升网络执政能力的抓手

实践群众路线,就是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确保群众对工作的基本了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从当前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上看,实践群众路线,应从方便、有效、及时地实现网民的知情权、质询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来着手。群众的上述四项权利得到有效实现,既有助于保障和维护群众的其他权利,也有助于督促各级公务员认真履行职责,从而提高执政能力。在此基础上,执政党才能更好地掌握新媒体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

(一)完善网络信息公开平台,确保网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

《中国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评估报告(2013)》显示,我国政府网站互联网影响力总指数仅为50.90分,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弱阶段。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网民中经常访问政府网站的只占网民总数的12%,且应用范围大多集中在浏览政策信息和表格下载等基础服务上。[3]这凸显了政务网站在信息服务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政务网站信息服务功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确保网民的知情权。

第一,加强“无障碍浏览”政务网站建设,满足特殊群体信息需求。

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文盲及小学学历人口的近4亿人。另外,我国有各类残疾人约8500余万。由于生理条件和知识能力所形成的“数字化鸿沟”已成为他们实现“知情权”的极大障碍。建立“无障碍浏览”政务网站对于实现和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是一个重要途径。“无障碍浏览”是指网站借助特殊的应用软件,帮助身体残疾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从网站上获取信息的方式。目前,一些电子政务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无障碍浏览”设计理念纳入网站建设。比如,“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www.gov.hk)就是按照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的标准建成的“无障碍浏览网站”。通过加装相关免费软件,网站能把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文字朗读出来,也能把内容以盲人点字机的形式显示出来。这极大地方便了特殊人群获取信息。目前,内地各级政务网站基本上缺乏这种服务,亟待完善相关建设。

第二,应用“细分”理论,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各级政务网站不管是网站架构,还是所提供的内容都缺乏对不同网民进行不同信息服务的考虑,大多数网站给人的印象是“千人一面”,不管谁进入政府网站,面对的都是完全相同的信息和设计。人们要在网站上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要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就应充分应用市场营销中的“细分”理论,根据不同社会阶层、年龄段的人群的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比如,地方政务网站可以针对本地居民、外来人口、青年人、老年人、商务及贸易等人群分别建立分网站和内容板块。网民可依据自身需求进入分网站,更快捷地获取与自身联系更密切的信息服务。这既方便了网民,又提高了政务网站的信息服务效率。

第三,发挥“点对点”网络技术优势,提供信息定制服务。

日本学者伊藤优一提出,现代社会已逐渐演变为碎片化社会,大众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品位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4]在碎片化的社会,要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就需要将信息传播精确到个人,实现个性化传播。[5]因此,政务信息服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点对点”技术优势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点对点”技术的关键是实现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既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也可以进行异步的信息传递,即发布者将信息发送至接受者指定的网络空间,接受者可以随时到该空间获取信息。在一些电子政务发达的地方,政府信息发布也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居民可以申请一个“一站通”帐号,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要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相关政府部门按照居民个性化要求进行“点对点”信息服务。比如,与居民相关的税务、就业、福利等信息都可以根据居民的“定制”,在相关信息更新时由政府相关部门实时予以分类提供。这种设计就将传统的“政务网站”与“公众”间信息传递模式转变为“政府网站”与“个体”间个性化信息传递模式,政务信息服务效率因此得到提升。

(二)完善网络问政机制,确保网民的质询权得以实现

当前,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政治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质询已经成为网民“问政”的重要方式。为方便网民问政,各级政务网站都建立“政务互动”板块,扩大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中央人民政府网的“政务互动”板块下设政策解读、在线访谈、建言议政、意见征集等栏目。温家宝曾多次借助这一网民平台与网民在线交流。地方政务网站也十分重视通过网站来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开通了“在线访谈”、“阳光政务”、“省长信箱”、“市长信箱”等板块,直接接受网民的质询,回答网民的疑问。但是,也应看到仍有许多党政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网络问政不适应。一些政务网站缺乏“网络问政”平台,有的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有的政务网站缺乏日常维护,数月甚至数年都缺乏更新,成为所谓的“僵尸网站”。针对这种情况,应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建设。

一是强化党政干部群众观念,树立主动接受网民质询的意识。互联网造就了双向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并存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党政领导干部要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与网民平等对话、真诚沟通,主动接受网民问政。党政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互联网是一个政治成熟的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习惯上网、主动用网,亲近网民、熟悉网情,则是重要的执政基本功。此外,在与网民互动过程中应包容对待网民的意见。当前,一些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信息,很容易在网民中被无限放大,很多不了解情况的网民参与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性。[6]如在一些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司法不公、贪污腐败等事件中,网络上常出现仇官、仇富的言论。这就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用包容的态度来对待网民的质疑心理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因为网民的言论比较偏激就拒绝与其互动,或者简单予以屏蔽,更不能只讲大道理,打官腔,敷衍塞责。事实上,绝大多数网民还是能够秉持建设性态度开展网络问政。党政干部面对网络质疑“要重视不要忽视、要回应而不回击”。

二是建立网上与网下联动机制。目前,一些地方以建立了相关制度来回应“网络问政”。比如,山西、安徽、四川等约15省市区以“红头文件”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人民网”上《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扬州等地设置了“网络发言人”制度,并要求对投诉、咨询等,必须在3个小时内作出初步回应,5个工作日内正式回复。这些制度有利于群众的“网络问政”。而回应“网络问政”最关键的措施还是要将“问政”与“问责”联系起来,建立网上与网下联动机制。群众进行网络问政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政府的工作,进而解决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果仅仅是让群众发表一下意见,而对于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不进行及时处理,则会使网民从最初拥有话语平台的兴奋中,跌落到新的失落、不满之中。网民并不满足于仅在虚拟空间里提出批评、发表意见,更希望将自己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达到影响政府决策和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比如,曾发生的“躲猫猫”事件中,从虚拟网络中走出来的网民就组成网民调查组与相关部门配合,共同调查事件真相。网民不是仅把网络舆论作为一个宣泄的途径,更希望将自己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督促政府改进工作,达到影响政府决策和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因此,政府除建立网络舆论表达的平台,方便网民意见表达,还要在网下采取切实的措施纠正错误、改进工作,促进网民所反映问题得到解决。只有这样,政府与网民之间才能建立起良性互动,进而赢得认同和支持。

(三)完善网络舆情收集渠道,确保网民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手机短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的信息传播,这让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集中场地,网络舆论影响不断扩大。因此,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络来进行舆情的收集。2009年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中组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职能部门先后开通了举报网站。许多地方政务网站都建立有“在线投诉”、“网上调查”、“意见征集”等板块用于广泛收集网民意见,接受网民的监督。虽然各级政府已开始探索网络舆情收集的长效机制。但现在所采取的措施仍有不完善之处。比如,网络舆情收集的范围还太窄,而且比较被动,等着网民首先向政府机关进行网络举报。由于网络传播十分快捷,一些突发事件可能还没有等网民向相关部门举报,就已经在网络上被热炒,并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这对相关部门的后续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政府机关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处于被动。一些网络突发事件刚开始很平常,但由于网络的放大器效应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再加上政府不能及时掌控和应对网络舆论的发展,结果事态恶化甚至演变为“网络暴力”事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舆情收集、分析、处理的机制和方法。

第一,紧跟网络最新应用技术,开发民意收集新平台。当前,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网上签名、博客、QQ群、MSN群、微博群等都可以成为舆论爆发的地方。因此,政府应该将舆情收集范围拓展至更大的虚拟空间之中,将上述网络应用纳入舆情收集范围。相关部门要及时关注主流网络应用平台上舆论动向,及时收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此外,除完善网上举报、网上留言、网上信箱等“被动”的信息收集机制外,应更主动地利用政务网站舆情收集功能。比如,积极开发网上调查功能,将重大事项放到网上,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定期开展领导干部与网民的面对面“在线交流”。这样既有利于领导干部更直接了解民意和基层实际情况,也可以拉近群众和决策者的心理距离,增进群众对政府领导的亲切感和信任感。[7]

第二,客观准确分析网络舆论,防范“网络恐惧症”。应当看到,由于网络和网民自身的局限性,网络民意也不一定就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德国传播学家诺埃勒-诺伊曼曾提出,在大众传播中,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8]因此,网络舆论也会表现出盲目性。一些所谓的网民民意也可能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操纵而形成的。近年发生的许多网络公共事件中都有网络推手、网络水军不良影响。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出现,使复杂的网络舆论更加错综复杂,给政府部门的舆情收集和决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需要相关部门更加仔细地分析网络舆论,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舆论。首先,对于由“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发起的恶意炒作应该依法及时予以回击,引导被误导的网络舆论。特别是对于网络意见领袖,要加强教育引导,对于一些“大V”利用身份进行招摇撞骗要依法打击,营造良好的网络监督环境。其次,对于网民所反映的事实要及时处理,及时回复,压缩不良信息发酵的时间。最后,政府部门不应产生网络舆论恐惧症,对网民的意见要尊重,但不应该完全依赖网络民意来进行决策,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网络舆论沸腾就放弃原则,否则政府公信力反而会被削弱[9]。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

[2]孙兰英.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1-152.

[3]谢新洲,王秀丽,田丽,等.网民,掀起你的盖头来[N].光明日报,2010-05-27(01).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0.

[5]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6-167.

[6]郝继明,梁霖.网络公共事件的十个特征[N].学习时报,2010-12-06(16).

[7]代群,郭奔胜,季明,等.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N].瞭望,2009(22).

[8]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5.

[9]殷啸虎.理性看待网络民意表达[N].解放日报,2009-06-16(02).

猜你喜欢
问政政务网民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