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及性理论视角下汉语访谈节目中的人称代词预指——以《杨澜访谈录》为例

2014-08-15 00:45范丽群莫优媚
关键词:韩美林第二人称人称

范丽群,莫优媚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当今,网络及电视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类电视节目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其中,访谈节目就是一类既能够给观众带来正能量,又具有一定娱乐性质的节目,因此,访谈节目受到了社会上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青睐。名目繁多的访谈节目中《非常静距离》、《说出你的故事》、《面对面》、《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喜爱。访谈节目是以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主要是主持人与嘉宾的交际活动,同时主持人和嘉宾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也为访谈节目增色不少。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人称代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访谈节目中人称代词的使用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以《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语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节目中汉语人称代词的预指做了研究和分析,得出汉语中不仅第三人称代词有预指的作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同样具有预指的功能。

一、关于可及性理论

关于可及性理论,Ariel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可及性理论的定义、指称词语可及性的等级和影响可及性的因素是可及性理论中较为重要的几方面。

(一)可及性理论

可及性理论借助于心理学,其本身是一个认知概念,属于认知的范畴。可及性理论是Ariel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可及性概念,吸收了Levison对回指和互指的语用学研究成果而创立的。Ariel认为,听话者按特定词语标示着他/她对实体的可及性从多个心理表征提取该实体,与此同时,说话者靠推断心理实体对听话者的可及度来选用指述词语。也就是说,正如说话者推断的那样,潜存于听话者意识中的实体可及度才是决定指述表达式的重要标准。[1]4

(二)指称词语可及性的等级

指称词语的可及性等级是按照可及性程度的高低来划分的。Ariel将这些指称词语分为“低可及性标示语”、“中可及性标示语”和“高可及性标示语”。

Ariel指出,“低可及性标示语”是指那些所指须从“百科语境”推理的指称词语。依照语言使用的明晰和经济原则,可及性低就代表着其语言表现形式必须涵盖大量的信息,因此比较复杂。低可及性标示语主要包括专有名词和语定描述词。从“距离”角度来看,它们的先行成分很少在同一个语句中出现,一般只会出现在同一个语段内或同一个语篇内。低可及性标示语的内部形式也繁简不一,其繁简程度与可及性成正比例关系。

Ariel认为,“中可及性标示语”主要指各类指称词,对它们的解译主要依靠“物理语境”。通过研究,Ariel发现其可及性高低主要与“近指”和“远指”有关,并且表现为“近指”可及性高,“远指”可及性低。

根据Ariel的定义,“高可及性标示语”指那些解译时需要依赖“语言语境”的指称词语,主要包括代词和零成分。代词在句中一般不重读,如果一旦重读,就附加了新的信息,成了有标志的现象,因此其可及性比非重读时低,伴有点头、手势等副语言特征的重读代词现象的可及性更低。而零成分只能传递短期记忆里凸显性极强的信息,即当前话题。因此,零成分的可及性最高。

简而言之,Ariel把指称词语的可及性分为了三个等级:1.专有名词和语定描述语是低可及性标示语;2.指示词语是中可及性标示语;3.代词及其零形式是高可及性标示语。

(三)影响可及性的因素

Ariel[1]28,29还描述了影响实体可及度变化的四个因素:

1.距离:先行项与回指语之间的距离程度。实体可及度随着先行项与回指语之间相距程度的增大而降低。

2.竞争:指先行角色的竞争者数量大小。竞争者数量与实体可及性程度成逆相关性,先行项的竞争者数量越大,实体可及性程度越低。

3.凸显:指述的实体是否是主题。主题性实体的显著度比非主题实体的显著度高。

4.一致:先行项是否与回指语处于同一心理框架、观点、部分或段落。处于当前的语篇结构的实体比处于先前的结构的实体更显著。

二、汉语访谈节目中人称代词的预指

虽然Ariel的可及性理论是吸收Levison对回指和互指的语用研究成果而创立的,它同样可以证明在汉语人称代词中,不管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亦或是第三人称都具有预指的功能,并且他们的预指可及性也受到距离、竞争、凸显和一致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汉语人称代词

人称指示语就是言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词语或结构,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包括说话人(如“我”、“我们”、“咱们”等),也可能包括听话人(如“我们”、“咱们”等);第二人称指示语,包括听话人(如“你”、“您”、“你们”等);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她”、“他们”、“那些人”、“有人”等等),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因此在言语活动中,它一般不是交际的直接参与者,但在特定语境中可用来借指说话人或听话人。[2]32,33

人称代词的指代分为两种:预指和回指。[3]其中,预指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内容或者词项的指代,他总是替代项在前,被替代项在后;而回指与预指相反,是指在语篇或上下文中,一个事物往往要被多次提到,针对第一次来讲,后面的提及叫回指。[4]笔者旨在研究人称代词的预指现象。

(二)人称代词的预指

Ariel的可及性理论虽然是在回指和互指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但是,其对人称代词的预指也有指导意义。根据Ariel对指示形式可及性等级的划分,代词及其零形式是高可及性标示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语料,发现汉语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具有预指功能。但是,他们的预指可及性因为受到距离、竞争、凸显和一致四个方面的影响,其可及程度也不一样。

1.第一人称代词的预指

第一人称代词预指的可及性属于高可及性标示语中可及性较高的一类词。笔者从下面两个例子来分析。

(1)杨澜:“而且您这整体的布局,气韵非常的生动,能够看出大千的气象,但实际上就一个字也看不懂。”

韩美林:“因为有动力呢,启功老师在后面了,他那个魂在后面盯着我呢,韩美林,写吧,韩美林你非得写……”

(2)郭敬明:“比如说我们80后或者90后,其实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的物质条件一定是比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个年代要好很多的。”

例(1)是韩美林在回答杨澜的一个提问,句中的“我”,毫无疑问,预指的是接下来马上就提到的“韩美林”自己。此处的语境是韩美林和启功老师一起决定收集“天书”,但是两人还没来得及开始,启功老师就去世了,因此,韩美林决定完成启功老师的遗愿,完成“天书”的收集,并且在他收集的整个过程中,启功老师就是韩美林的动力。此处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第一人称代词“我”属于高可及性标示语:其一,代词“我”与其预指的对象“韩美林”相隔的距离非常近;其二,“韩美林”这一实体一直是这段话谈论的主题,主题性实体的显著度更高;其三,人称代词“我”与预指对象“韩美林”处于同一句话内。因此,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可及性在高可及性标示语中处于较高层次。

例(2)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们”也是直接预指接下来的“80后或者90后”。在四种影响可及性程度的因素中,Ariel认为,距离因素是决定先行语可及性的主要因素。

同样,这四个因素在影响代词预指可及性程度高低时,距离因素也起着主要的作用。此处的人称代词“我们”与其预指的对象“80后或者90后”之间的距离为零,可想而知,第一人称代词的预指可及性程度之高。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称代词预指的可及性非常高,预指的内容都是紧接在人称代词之后,替代项与被替代项的距离很小,实体可及度高且只能起句内预指的作用。

2.第二人称代词的预指

第二人称代词预指的可及性也属于高可及性标识语中可及性较高的一类词。

(3)韩美林:“……他看到虞姬躺在地上以后,他把头发一拧,往这一叼,这一铲,腿一抬。你说,同志们,就这一个动作,就这三脚,我们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这么美的艺术形式吗?所以我感动得不得了。”

例(3)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人称代词“你”预指的就是接下来的“同志们”。因为汉语的人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此处我们也认为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你”就是预指后面的复数形式“同志们”。此处的代词可及性程度除了受到距离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凸显因素的影响。整个这一句话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半个部分的主题是“他”,而后半部分的主题已经变成了“你”。一般情况下,访谈节目中谈话的参与者是主持人和嘉宾,但是,此句中韩美林后半部分想要问的问题是想要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因此,他在“你说”的后面立马就加上“你”指代的内容,即“同志们”,即坐在下面的观众们,并且,“同志们”必须要紧跟在“你”后面。如果换成了下面的句子:

例(3)“……你说,就这一个动作,就这三脚,我们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这么美的艺术形式吗?同志们,所以我感动得不得了。”

那么后半部分的这个问题就不是在问下面所坐的观众了,下面所坐的观众也不会认为后面的这个问题是在问他们,而是会认为这是韩美林在跟主持人互动,他们只是倾听者,而达不到韩美林的预期效果。

这个例子表明:第二人称代词预指的可及性也非常高,而且预指的内容也是紧跟在人称代词之后,只能起句内预指的作用。

3.第三人称代词的预指

第三人称的可及性属于高可及性标识语中可及性较低的一类词。

(4)独白:“银幕下她游刃有余的游走在影视、商业、时尚圈,用她独有的智慧,诠释者属于她的精彩人生,有请刘嘉玲。”

(5)独白:“他是偏远小农村里走出来的亚洲第一巨人。两米五五的身高无人能及,他的鞋是特制的七十五码,他的床是常人的三倍,无论他出现在哪里,都会成为众人的焦点。生性单纯的他看上去高大威猛,身体其实虚弱不堪,早年受脑垂体瘤病,俗称“巨人症”,的影响,全身骨质疏松并患股骨头坏死,巨人不得不长期与病痛作战。在医院和慈善人士的帮助下,他曾做过一次脑垂体瘤摘除手术,而现在正接受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如今巨人王峰军再度能够站起,并重新追求自己的人生。”

(6)独白:“几十年前,他们是抗日战场上扛起枪拼刺刀的英勇战士,后来因为历史原因,湮没在民间,不为人所知。如今,他们最年轻的86岁,最长的已经97岁。前来看望他们的是“关爱抗战老兵,养老送终”计划发起人,《新周刊》杂志的社长孙冕,以及著名影星邓超。在7月19号至21号三天时间里,他们辗转了河南平顶山14个县区,十几个村庄,看望了17位老兵。他们大多年迈多病,没有经济来源,有很多还是孤寡老人,无儿无女,每个月凭着60块的养老补贴独自生活。”

例(4)只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前面的两个“她”都是预指着句子结尾部分的“刘嘉玲”。

从这个句子就可以看出来,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相比,第三人称代词与其预指对象之间的距离可以更远,也就是说第三人称代词的预指可及性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低。

与例(4)这个句子比起来,例(5)和例(6)都是一段话的形式,篇幅更长。例(5)这段话的前面5个“他”都是预指着这段话最后的“王峰军”。此段话中,人称代词与其预指对象之间的距离更远,但是,因为整段话的主题都是“他”,受到凸显因素的影响,因此,所有听到此段话的观众并不会因为两者的距离较远而有理解上的偏差。节目组特意用这样一整段话,前面都是用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一直到结尾部分才告诉观众们这个“他”到底是谁。观众们都不知道哪一句会告诉他们嘉宾是哪一位,只有认真的听每一句话,一直听到这段话的结尾。这也正是节目组的用意所在,如果直接在最前面就告诉观众这位嘉宾的姓名,就起不到悬念的作用了。由此可见,第三人称代词可以起超句间预指的作用。

而例(6)前面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都预指的是“英勇战士”这样一个团体。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主题,即“英勇战士”、“孙冕”和“邓超”。受到竞争因素,即竞争者数量越大,实体可及性程度越低的影响,为了避免观众混淆,在同一句话里就告诉了观众这个“他们”指代的是“英勇战士”。

综上所述,相对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而言,第三人称代词预指功能的可及性程度较低,因此它既可以起句内预指的作用,又可以起超句间预指的作用。

通过讨论,笔者发现汉语中人称代词,不管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亦或是第三人称都能担当起照应的重任。而不是如韩氏理论所说,人称代词域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才堪当文内词语照应的重任;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所指通常要联系文外情景,参照话语角色来确定。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如刘礼进、钱瑷、许余龙等对代词回指的照应功能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汉语人称代词的预指功能。通过研究发现,不仅仅只有第三人称能够起预指的作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也能够起预指的作用,并且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预指的可及性属于高可及性标识语中可及性较高的一类词,而第三人称的可及性属于高可及性标识语中可及性较低的一类词。

[1]Ariel,Mira.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Routledge,1990.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Yule,George.Pragmatic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

[4]于凤,于光曲.汉语和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的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132.

猜你喜欢
韩美林第二人称人称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拼图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善意的谎言救人命
角度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
我看韩美林的雕塑
韩美林的雕塑有独创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