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的微课程文化:新媒体知识碎化叙述模式与移动学习接受策略

2014-08-15 00:46张亚斌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远程媒介学习者

张亚斌

(北京开放大学 远程教育与开放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081)

一、引言

微课程是一种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远程教育课程类型。微课程是为适应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学习、灵活学习和移动学习需要而出现的。当前,随着远程教育知识媒介终端设备的不断微型化,各种微型知识媒体层出不穷,并且被广泛推向市场,迅速应用到远程教育领域。这就给开放大学的学习者进行微课程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与环境。由于微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是微型的,又具有微设计、微内容的特点,这就给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远程移动学习、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带来了机遇。由此带来的挑战,是开放大学的教师必须设计出能够满足学习者微学习需要的微课程新媒体教材。

学者王新乙指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泛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生发性。它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得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室中,学习者的远程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它激发了学习者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令学习者对开放大学的人性化课程教学感到亲切,从而大大提高了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质量。它的这些优势,都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具备或不可比拟的。微课程依靠新的思维方式,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正因如此,王新乙强调指出,微课程的微学习模式,使得学习延伸到人们生活中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当中,让学习无所不在;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1]。正是它,让远程教育领域诞生出了“微课程文化”。

二、微课程文化与“间断脉冲”知识情境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了微课程文化理念,并为该学院的学习者开发出了1分钟网络在线课程。在他看来,微课程并不单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而是运用建构主义的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而设计教学内容。他认为,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课程知识媒介叙述结构,不仅带有艺术展示性,而且有利于形成一种“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现象。这正如一个带电的电容器,当其容量足够大时,当有微电流通过,即可产生巨大的瞬间放电现象,即产生强大的瞬间电磁冲击,之后又迅速返回其初始值。那么,当开放大学将微课程远程教学资源,通过移动学习设备诸如平板电脑、手机瞬间发布给学习者时,就会形成类似间断脉冲一样的知识情境,对学习者的远程移动学习产生一种知识信息的瞬间审美冲击,亦即形成彭罗斯所说的那种 “知识脉冲”效果。正因如此,彭罗斯强调说,微课程虽然并不一定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但是,它的这些知识微片段,可以把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效果[2]。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一般来说,开放大学的微课程载体包括微信、微视频、微博等。有人将微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PPT式微课程类型。PPT式微课程形式比较简单,由文字、音乐和图片构成,设计自动播放功能,然后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左右。第二种是讲课式微课程类型。教师根据微课程的要求,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音视频授课,授课情景经过后期剪辑转换而成,时间为5至10分钟。第三种是情景剧式微课程类型。它借鉴影视剧拍摄模式,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剧式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和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后期视频剪辑制作而成,时间为5至10分钟。根据不同理解和视角,也有人将微课程分为讲授类微课程、问答类微课程、启发类微课程、讨论类微课程、演示类微课程、练习类微课程、实验类微课程、表演类微课程、自主学习类微课程、合作学习类微课程以及探究学习类微课程。还有人按课堂教学进程或教学环节来分类,将微课程分为课前复习类微课程、新课导入类微课程、学习互动类微课程、知识理解类微课程、练习巩固类微课程、小结拓展类微课程,说课类微课程、班会类微课程、实践类微课程以及活动类微课程等。

不论如何分类,微课程的主要媒介形式,包括短信文字文本、微博对话平台、微信、课堂教学视频、情景教学视频、仿真教学实验以及自我检测题数据库等。同时,与微课程教学主题相关的微型教学设计、微型教学课件、微型学习素材、微型学习评论、微型学习反馈、微型练习测试以及微型学习点评等,也成为辅助性教学资源媒介。它们都以一定的微型课程组织关系和知识媒介呈现方式,共同创设出一种主题微观化、结构微缩化、表现微雕化的微课程教学资源与环境。微课程承载的“知识脉冲”信号,单次性、重复性、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地冲击着学习者,使他们在一种碎片化的移动学习情境里,进行短时间、大功率、强刺激的知识“充电”,获得关于知识的深刻印象和美的享受,使“以微化人”的微课程文化教育价值得以实现。

微课程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开放大学的教师。教师必须“致广大,尽精微”,根据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文化理念,吃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教材,进而通过自己具有创造性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挖掘微知识内容,钻研微资源艺术,配置微媒介系统,建构微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创造出人性化的独特的微课程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通过“尽精微”的远程自主学习,实现“致广大”的学习目标。不难看出,微课程文化的落脚点,就在于那无所不在的微学习文化形态上。这样的微学习文化形态,包括结构短小精悍的文字型微知识文本,微视频微音频等视听型微知识文本,幻灯投影的混合型微知识文本,虚拟仿真试验和学习自测题库等交互型微知识文本等等。因此,开放大学的微课程文化,必然具有其他课程文化类型所没有的独特活力与魅力。

三、新媒体知识碎化叙述与经历体验

考察微课程文化的活动规律以及它所创造的“间断脉冲”知识情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建立在新媒体技术成果之上的先进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等新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网合一”的移动互联网远程学习平台,因而被称作未来“手机大学”的雏形。如今开放大学的课程教学策略在于利用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闲暇时间,具有弥合时间缝隙、灵活传送与之匹配的微型课程教学资源的功能,所以,能够很好地满足远程学习者随时随地的灵活学习需求。微课程教学被视作即将超越和替代互联网远程教育平台的开放大学课程教学新形态。学者廖祥忠指出,新媒体走向融合、走向体验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当有线无线完美融合之时,“三网合一”被广泛地应用于通讯实践之后,必然预示着一个成熟的新媒体时代到来。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目前有5亿人拥有手机,未来几年内会有8亿人拥有手机,手机的确代表着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新媒体已经无可争辩地出现了趋向于移动多媒体的强劲态势,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过程中必将脱颖而出,成为无与争锋的万能媒体终端[3]。

以手机为远程教育终端,远程学习者不但能够利用支离破碎的零散时间获取知识信息,而且还能够随时随地与教师、学习同伴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人员进行实时或异步的交流,与开放大学的微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者不必再为学习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内容而困惑,不必被动地选择某种远程学习方式,而是完全可以“鱼和熊掌”两者皆得。

新媒体的远程传输知识信息的功能,使得人们重新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审视并建构技术物质与人的学习意识的文化对应关系,亦即建立起课程媒介叙述模式与人的学习认知策略的文化关联。正是由于新媒体技术能够支撑碎片化的知识信息结构,所以说,新媒体技术已经为开放大学的远程媒介知识碎化叙述,为学习者的经历性、游戏化、娱乐式、体验型媒介学习接受反应,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知识话语传达体系。它使得开放大学的教与学两个方面,呈现出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积极变化,使得开放大学的课程教学媒介设置与知识叙述教学模式预设,完全被纳入学习者的远程移动学习之审美发现、认知等接受反应范围内。这恰恰正是关联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潮一贯追求并力图实现的目标。正因如此,开放大学的新媒体课程教学,就更加关怀学习者的生理快感、心理愉悦、兴趣爱好、情感依恋、精神寄托和技能培养,洋溢着人性化、艺术化、审美化的远程教学色彩。

开放大学的课程媒介教学行动策略,应当与远程学习者的个人学习境遇、知识审美体验及社会环境状况的变化相适应。对于开放大学来说,学习者的快乐学习体验,永远是远程教学媒介配置及实施远程教学最好的“老师”。但凡学习者无法快乐体验到的知识事件,学习者在接受反应上必然是徒劳的。学习者的快乐学习体验,就是开放大学的知识传播媒介叙述策略的代名词。唯有注重学习者的快乐学习体验,开放大学的课程知识媒介的碎片化叙述及其游戏化教学,才能真正储存于学习者的记忆里。而这,正是开放大学建设微课程及其运用知识碎片化叙述策略必须遵循的一个公理,也是开放大学组织微课程远程媒介教学的重要文化依据。正是它,使得学习者的远程学习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和艺术娱乐享受过程,他们自行决定何时将自己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在与微课程知识点的间断性连接上,他们将自己的学习组织建立在开放大学的远程学习公共支持服务体系平台上,从而创造出一种微课程审美学习、游戏学习、娱乐学习的接受阅读反应模式。

为此,目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开放大学的课程知识碎化叙述。它是远程学习者获得审美学习、游戏学习、娱乐学习的接受阅读反应体验的根源。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看,由于对课程知识体系采取主题拆解化、结构离散化、情境逼真化、信息形象化、传达游戏化、学习审美化、接受娱乐化,以及学习组织分散化、学习过程闲适化、学习效果惬意化和学习测评自检化等方法,学习者面对知识的碎化叙述,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图谱。正因如此,我们说,开放大学的微课程的教学魅力,就在于它的课程碎小化、体系碎裂化、知识碎片化、媒介碎语化、教学碎细化、组织碎辞化、学习碎步化、接受碎密化、反应碎时化及效果碎玉化。这种新媒体知识碎化叙述教学模式,完全脱离了传统大学的课程整体教学导致学习人格异化的教育窘境,使得远程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灵活自主的开放学习,尤其是移动泛在学习的核心价值。

四、移动学习接受策略与“泛在化”学习阅读方式

开放大学已处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时代,其特征是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微课程文化及其微课程媒介教学。基于知识点设计理念的开放大学微课程,没有因为它所表现的知识内容少而被人们忽略,反而备受关注;没有因为资源容量小而受到轻视,反而因其具有微言大义之功能价值显得弥足珍贵。由于微课程的叙述结构精巧,具有微缩化、微雕化、微美化等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非常适应“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移动学习接受策略和“泛在化”学习阅读方式也就应运而生。

美国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Doll,W.E.Jr)在谈到类似开放大学微课程媒介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时指出:这种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程教学不同,它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被知者——学习者,将课程教学的目光投向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体验和自组织控制,并将学习者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这使得课程教学完全“附属于学习”,能够发挥学习者的 “个体的自组织能力”,使学习者在远程移动泛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实现由教师的“教导性”转向学习者的“对话性”[4]。 如是,远程学习者即可通过与微课程知识文本及教师的对话,“开始更深入地、更充分地理解问题,而且理解作为个人与文化的自我”,学习者处在微课程教学的“文化框架之中”,对知识传播的媒体类型及属于自己的泛在学习方法“做出明智的选择”[5]。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多尔格外认同教育实质上是激发学习者“心灵之酶”的“秩序井然的背景”的观点,他认为应当关心的是激发学习者,让他们“精确地获得”微课程所传达的知识媒介信息,并在随后形成学习的成果[4]。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以为,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当无条件地遵循面向学习者的适合原则、精制原则、零散原则、简单原则和艺术原则,这些是开放大学微课程移动泛在学习资源开发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在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中,采用微信、短信、微视频、微音频、微博、微播以及微型仿真实验室、微型教室和微型试题库等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将课程教学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习者,创建出灵活方便、四通八达的非线性课程学习路径,形成知识信息传播的有意义链接和刺激,让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习惯,自定学习步调和节奏,自由访问自己所喜欢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模块。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化、交互式学习的自组织课程学习情境,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据主动。

对于微课程移动泛在学习的自组织学习结构,我们可称为“耗散化自组织学习结构”。按照普利高津(I.llyaPrigogine)的观点,在一个远离教师面授教学平衡态的开放式教学系统中,学习者完全可以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与媒介信息环境的能量信息交换,实现从非平衡的无序的远程媒介学习到完全平衡的有序的远程媒介学习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自组织运作秩序的动态学习结构。多尔认为,自组织课程教学模式一定是“耗散的”,这“旨在使人们关注一个事实,即在开放的系统中,如果系统自身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大量的耗散”,亦即课程媒介教学“开放系统必须依赖大量的”知识信息“耗散”,才能称为开放课程,这是学习者知识碎化学习接受反应的“必要条件”[4]。在学习者的微课程移动泛在学习“非线性框架”中,其“小变量”的知识碎化学习接受反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会转成重大变化”,学习者的“局部系统”学习“自组织”,最终会导致“组织自身生成新的更为综合和复杂的”自组织有序学习组织结构形式[5]。唯因如此,多尔指出,在开放的微课程媒介教学知识碎化叙述系统内,不断耗散的知识信息“能量其实并非真正失去了”,“它只是发散到更广阔的框架”,亦即学习者心灵世界的“整个宇宙乃至苍穹之中”[4]。在这个微课程的 “非平衡”媒介教学系统的“非线性”媒介知识叙述模式中,其实并没有什么秩序真的被打乱了,也没有什么信息真的失去了,它们实际上“保持着最完美的规则性”。微课程媒介碎化知识信息的每一次点击、播放和交互,从表象上看显现出知识信息能量的消耗,实际上并未真的被完全消耗,它依然存在于媒介存储器内,只待学习者下次点击播放,这些完全相同的碎化知识信息仍旧可以播放出来。

这就是微课程的媒介教学碎化知识叙述与移动泛在学习的本质。学习者一次又一次地“耗散着”微课程的碎化知识信息资源,但永远不能使其“消耗”殆尽。相反,越是消耗,能量越是丰富、增值和扩散,不断传递给更多的远程学习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正是它,创造出了一个“时空交错型课程微化教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学习”热潮,从而拉开了一个微课程、微媒介、微知识、微接受、微阅读的文化时代序幕。我们确信,随着平板电脑和手机等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媒介教学碎化知识叙述的远程开放学习、灵活自主学习、移动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文化,必将成为活力与前途无限的新型课程媒介教学文化和学习接受文化。

五、结语

开放大学的课程文化,从来都是依靠媒介革命而开启自身的变革,都是通过媒介模式的创新而展开自己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开放大学的课程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媒介教学多变性、知识叙述多语性、学习接受多选性等文化特征,即具有课程教学与学习模式的形态变迁多样性特征。在现代远程开放教学环境里,按照学习者的媒介学习选择自由意志,为其提供更为到位的课程媒介优质教学资源和知识叙述模式,形成更加具有艺术化和人性化的知识信息刺激,促进学习者发生更加良好的学习接受阅读反应,这是开放大学的课程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发展逻辑。

[1]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3).

[2]范建新.远程学习微课程资源建设体系架构与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3]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

[4]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菲力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远程媒介学习者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远程诈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