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邹韬奋《生活》周刊“小言论”的特色

2014-08-15 00:46贺桂花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邹韬奋言论生活

孟 晖,贺桂花

(1.上海社会科学院 新闻研究所 上海 200235;2.山西江淮重工公司 党委工作部,山西 晋城048026)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编辑、出版家和新闻记者,同时也是杰出的评论家。从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起,他发表了大量形式各异的评论性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生活》周刊的“小言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栏目。有学者统计,自《生活》周刊第2卷第47期开辟“小言论”专栏,到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流亡海外,他从未间断过“小言论”的撰写,仅署名“韬奋”的“小言论”就有 400 多篇[1]。 《生活》周刊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5万份,“小言论”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邹韬奋办刊强调 “一头一尾”(即言论和读者来信),注重指导性和服务性是其鲜明的特点。这类“小言论”是融新闻性、政治性于一体的小型化评论,少则几百字,多则千字左右,涉及面比较广,针对性较强。其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国家政治、军事问题、社会问题等,兼具思想性和趣味性,非常值得如今的报刊编辑及出版工作者学习,但以往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对“小言论”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新闻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一、“小言论”在思想内容上的特色

“小言论”看似篇幅短小,却是邹韬奋全力以赴写成的。他说这是“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每次必尽我心力就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发表我的意见”[2]198。“小言论”的取胜之道主要在于其思想性。可以看出,邹韬奋本人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浸润极深,其“小言论”反映出的思想面貌,与追求人格独立、自由民主的“五四”时代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邹韬奋希望通过兴办报刊来开启民智,建设现代国家,正如其在《小言论》集“预告读者的几句话”中的夫子自道:“《生活》最近注重‘启迪理智能力,增富知识见闻’。这本书的希望也不外乎此;但深愧力拙望奢,倘能由此引起诸君运用思考,增加研究兴趣,区区心愿已算达到了。 ”[3]

过去研究者对邹韬奋抗日救国题材的言论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对于品评社会万象这类看似“琐碎”的“小言论”不太重视。笔者以为,这类言论同样具有熠熠光彩,反映了邹韬奋的启蒙主义文化观、人生观,在指引青年正确思考、选择人生道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小言论”涉及面很广,从恋爱婚姻、求学,到政治、军事等,主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及读者特别关心的问题取材,不少言论在今天看来仍有价值。邹韬奋特别关注妇女问题,其有关女子职业选择、婚姻自主的观点明显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如《一封万分迫切求救的信》《一位不嫁的女书记官》《令人敬仰崇拜的女接线生》《以后谁娶黄女士的便是hero》等文,鼓励青年自立自强,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抨击封建主义的妇女贞操观和婚恋观,对不幸被骗的失足女性给予了深深的同情。恩格斯说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或社会妇女的解放程度。这类“小言论”的进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不少提倡现代教育、指导择业的言论也很有现实意义。

邹韬奋推崇新闻自由,注重言论的批判功能,对于社会上一班腐化堕落、假公济私的官吏,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如《多么为国争光的教育局长》《民穷财尽中的阔人做寿》《柏林大学找不出这位博士》《门房代理校长》等文,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多么为国争光的教育局长》一文,描写某省三十几个县教育局的局长同往日本考察,在旅店房间里的地毡上随便吐痰;深夜里“涨着喉咙高谈阔论,狂呼疾叫,也屡次被那个向未受惯自由幸福的旅馆执事所干涉”[3]522。邹韬奋将这些“知识阶级领袖”的丑恶嘴脸活灵活现地刻划出来,也让人们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前途产生忧虑。

《生活》周刊办刊前期,“小言论”内容侧重于讨论“个人的修养”;而国家危亡之际,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使得邹韬奋的思想受到了震动,开始由民主主义者逐渐向共产主义者转变。“九一八”前后,他撰写了大量以抗日为主要内容的“小言论”,充分表现了邹韬奋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危机的忧思,对抗日军民的热情讴歌,以及对投降派的无情鞭挞。他揭露日军侵华真相,不遗余力地对马占山将军的抗日行动加以赞誉,并组织社会捐款,呼吁全国上下一致对外,许多言论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邹韬奋写道:“国人所感受的耻辱,可谓无以复加,在此寡廉鲜耻的黑暗境界之中,突然涌现一位为民族争光屡以死抗暴日兽军的黑龙江代理主席马占山将军。我们不得不以满腔热诚对马将军以及他的忠勇愤发为国效死的将士顶礼膜拜,致其无上的敬意。 ”[4]而《做阴寿式的国耻纪念》发表于“九一八”一周年的前一天,当时日寇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的命运成为国人最关心和焦虑的问题。邹韬奋面对危亡局势,揭露日寇暴行,抨击国民党表面上大做国耻纪念,却制止爱国运动,不积极收复失地的行径,告诫大众“如果国耻忘却,却更无雪耻的时候”。

二、“小言论”在题材上的特色

邹韬奋在《征求一位同志》一文中指出,选拔撰写评论的人至少应注重四个条件:具有大公无私的品性;具有锐敏的观察能力与卓越的识见;文笔畅达;至少须精通一种外国文。“小言论”的“小”,除了体现为文章体裁的短小精悍外,还表现为选材上往往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其实对作者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要求很高。邹韬奋认为,短文的优点是“替读者省下了许多搜讨和研究的时间,省下了许多看长文的费脑筋的时间,而得到某问题或某部门重要知识的精髓”[2]205。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卓越的识见。

邹韬奋在自传中是这样谈及其写作体会的:“这一栏也最受读者的注意;后来有许多读者来信说,他们每遇着社会上发生一个轰动的事件或问题,就期待着看这一栏的文字。 ”[2]198他的“小言论”大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往往取材于生活中最新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事件,这与他身处新闻第一线,能够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关,同时与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也是不可分的。“小言论”多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使得新闻信息和思想水乳交融,显得立体丰满、有血有肉。他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游刃有余的,将深刻的思想与通俗的事件描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邹韬奋在当年9月26日出版的《生活》周刊第6卷第40期上,少见地发表了四篇“小言论”:《应彻底明瞭国难的真相》《唯一可能的民众实力》《一致的严厉监督》《对全国学生贡献的一点意见》,揭露日本侵华真相,呼吁全国上下一致对外御侮。在仅仅一星期左右的时间里,邹韬奋从不同侧面发表对国事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他写道:“这个态度便是督促全国上下一致团结对外。无论何人,无论何派,到了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候,如再图私利,闹私见,而有妨碍一致团结对外的举动,我们全体国民应群起反抗。”[4]52

邹韬奋往往善于撷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新闻事件,以之为由头引发议论,并且从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比如,他在《民穷财尽中的阔现象》一文中写道,一天上午作者送朋友到车站去乘京沪特快,买到了票却几乎上不了车。因为朋友准备乘三等车,而火车头拖着的十一节车子中,头二等车占去了八节,三等车只有三节,且十分拥挤。邹韬奋将这一现象与法国为工人设廉价票、日本政府将火车票降价作对比,以反语的方式,让读者对政府忽视普通民众利益的行为有了直观认识。同时,“精通一种外国文”使邹韬奋具有开阔的视野,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他精通英语,常常能将国内的社会现象与国外的情况作比较,使其言论更具有说服力。

三、“小言论”的语言特色

邹韬奋的“小言论”文学色彩浓重,所谓的“小”也体现在其形式精巧上。在《经历》一书中,邹韬奋谈到办《生活》周刊的经验时,强调“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时间并不是白费的”[2]205。“要办到这一点,不但内容要有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2]205

邹韬奋国学功底较好,他中学时不仅在课外阅读了许多中国文学经典,以及梁启超、黄远生等的言论和通讯作品,还积极向报刊投稿。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自觉的阅读、写作训练,使邹韬奋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在邹韬奋的“小言论”中,记叙与议论、抒情的普遍结合,使文章很有感染力。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丰富的情感,往往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邹韬奋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有口语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对此,邹韬奋本人也有论述:“本刊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

邹韬奋“小言论”的题目简洁而鲜明,常常只用几个字概括出这一则评论最精华的内容,如《门房代理校长》《国庆与国哀》《国联无再研究之必要》《滥用与搜刮》《卧着拿薪水》等,非常吸引人。“小言论”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形象。比如,在《白忙了一顿》一文中,邹韬奋以纯熟的白描手法,勾勒了教育部派员视察审核上海一私立大学立案的情况:“闲话少讲,且说那位特派视察员由寄宿舍而图书馆,一看各书架上金字辉煌的洋书虽不很多,倒也不很少。他这样东张西望地瞧瞧也罢了,无故又抽出几本翻开来看看,看见书上写有私人的姓名,再抽几处,也有同样的特色。原来该校图书馆书籍本来不多,所用的管理员又志在不管不理,常常身在馆外瞎跑,于是书籍更大大地不胫而走。”[3]508

又如,《门房代理校长》一文对一所学校的无政府状态进行了抨击,其描写也让人忍俊不禁:“据说从前那个中学的校长,是由身在省会的一位政客遥领的,所以学校里实际上本无所谓校长。至于教职员呢,没有一个不是鸦片同志、雀战大王,除此两字以外,一切不问。他们这样高明,怎样能够拿书本上课呢?这个地方不得不谢谢那些宽洪大量的学生。 ”[3]473

邹韬奋用词精当,寥寥几笔就描写出一个事件、场景的全过程。同时,善于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腾挪跌宕。例如,他在文中使用对比的手法:“试读陕民最近乞赈之电,‘路旁白骨,村中绝户’,‘流亡载道,死丧枕藉’,‘惨情苦况,亘古罕闻’,苟有人心,能无悲恻;而又一方面却看到一掷巨万闹阔的青天白日下的高级官吏,不知他的钱是哪里来的?本人不以为耻,社会不加制裁,且有‘党政军界各要人各团体等’趋跄恐后地凑热闹!”[3]596“据说由俄归国的华侨均鸠形垢面,衣不蔽体,对人述及俄方虐待,至于泪下,现在衮衮诸公尚有勉强笑颜以表示欢迎的机会,尚得瞻仰 ‘贵宾’的‘高视阔步’,荣幸多矣! ”[3]543此外,邹韬奋对对仗、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既惨苦而尚须勉强作欢声,既伤心而尚须勉强作笑颜,此时精神上的痛苦实比千刀万剐还要难受!”[3]543

邹韬奋一向把读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无意做导师,而是做朋友”。他充分发挥了服务读者和引导读者的精神,善于答疑解惑,文章风格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强调“雅俗共赏”,为广大读者所乐于接受。邹韬奋的“小言论”影响了一代青年。如赵超构(林放)在读中学时开始接触邹韬奋的作品,并且从思想和文风上受到了其影响,开始了时评的写作,“学着走韬奋的路子”,终成杂文大家。如今看来,邹韬奋的“小言论”仍有着跨越时代的魅力,其成功之处值得学界继续探讨。

[1]滕朝阳.韬奋小言论新闻性[J].新闻与写作,1996(2).

[2]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七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邹韬奋.韬奋全集: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邹韬奋言论生活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他们的言论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
生活感悟
邹韬奋的变与不变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