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解构与重构——基于两份调查研究的分析

2014-08-15 00:54郭学文
传播与版权 2014年3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素养

□ 郭学文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概念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F.R.Leavis)和汤普森(Denys Thompson)发表了《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提出了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媒介素养的内涵几经范式变迁,从低俗化新闻在西方盛行时期的“疫苗范式”,即教育受众警惕并远离大众媒介(主要是报纸)以避免其伤害;到电影电视时代的“流行艺术范式”,引导受众在媒介接触时学会审美,汲取艺术精华;再到当前媒介社会化时期的“再现范式”,帮助受众了解媒介“再现式”的信息生产流程,培养受众驾驭媒介的能力。

从媒介素养的范式变化中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媒介环境紧密相关。不同的媒介发展阶段,由于媒介种类和媒介介入社会生活程度的变化,社会公众应对媒介、理解媒介和参与媒介的能力自然应发生变化。当前,借由交互性、移动性的技术特点,以手机微博为代表的媒介类型不断改变已有的传媒生态,影响受众的社会认知,解构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网民使用率为48.7%,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数字仍在持续走高。因此,研究微博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探究传受关系的现实变化,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微博的媒介特征阐释

微博在我国兴起于2010年,该年使用人数为6311万。勃发于2011年,2011年使用人数即达到2.5亿,暴涨300%。从技术特征的角度考虑,微博融合了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全球化特征和手机媒体的移动性特征,兼具信息性和社交性的功能。作为新闻信息媒体,使受众感知社会变动的能力和速度更为快捷;作为社交媒体,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社会关系建立途径。同时,由于微博所依赖的传播介质主要为手机,现代人对于手机的依赖使得微博能够摆脱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释放影响力。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微博的自媒体属性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结构,个人主导成为微博环境中典型的传受关系。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专业化的传播者处于首端,是媒介权力的主体。传播者凭借其媒介地位和技术优势,控制削弱了受众多样性的选择权力,为主流意识形态向个体渗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从而处于文化与权力的中心。而微博环境中,“个人表达的自由度得到提升,微博个体之间,微博个体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微博个体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均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形成相对自由的构架。这种去中心化的依靠信息的流动形成的交流模式,是微博主对自由分享和互动文化理念的深度认同”。

从媒介属性的角度,微博更具社会化媒介的特征。所谓社会化媒介,即没有明显的工具属性和统一把关要求,能够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社会信息能力的媒介。微博社会化媒介的界定,一是从其信息传递者的构成角度考量,涵盖了精英、大众和草根等社会群体;二是从其内容角度考量,微博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关注使其成为聚合公共舆论、践行社会民主的重要平台。

媒介素养的研究历史表明:当社会的现实传播关系发生变化,公民应对媒体的态度、利用媒体的技能等就会产生变化,产生出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从微博的媒介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微博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传播结构和传受关系,因而大学生在微博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养成现状亟待观察。

二、我国大学生微博接触中的素养分析

2012年,基于大学生对微博的认知度和使用度日益提升的趋势,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微博接触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统计,代表性的调研结果有《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曹陇华等,《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2期)和《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调查》(王亚熙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月)等。前者对西北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后者对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样本量大,代表性强,因而作为本文的数据基础。

媒介素养指向受众对待媒介的态度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一般的衡量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即媒介信息接触、媒介意识和媒介能力。对大学生微博媒介接触的素养分析,我们也以这三点为研究框架。

从媒介信息接触的角度,微博环境下大学生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参与者。微博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信息传播结构,实现了信息的网核状裂变结构。这种结构中没有信息传播中心,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二次、多次加工者。这种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既有的信息传播结构性压力,使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抵触性降低。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害的新闻,最早就是由名叫王凯的大学生通过微博发布的。除了信息的一次发表,“转发”和“加关注”成为大学生最普遍的信息发表方式。从“大学生主动关注的微博类型”方面看,“热点话题”的入选频率最高,表明大学生对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方面的重视。“在微博当中发布的主要内容”中,“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或新闻”为34.17%,仅次于发布“个人心情”。微博给了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机会,但是当大学生成为信息传播过程的参与者时,是否具备匹配的信息鉴别能力是评判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但是,当大学生发布信息时,有65.3%的被调查者不做信息考证,干扰判断信息的因素包括“看到很多人转发信息,从众心理”、“字数限制,不能详细了解”、“信息传播太迅速”、“自己知识能力有限”等,分别占39.1%、23.1%、19.7%、14.6%。数据说明,当大学生的信息传播身份在微博环境下发生转变,其信息素养的建构和充实是其合理有效发表信息的基础。否则,多元嘈杂甚至是虚假的信息环境反而会减损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环境的判断。

媒介素养教育中一再强调对受众媒介意识的培养,即培养受众对于大众传媒的批判意识,帮助受众识别媒介信息背后隐而不宣的商业利益。“理性”是培养受众媒介意识的关键词。在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本身成为信息的传递者,这就很难使受众对于自身和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产生反思意识。这就是为何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当中呈现出较多的非理性、语言暴力和集群行为的原因。2012年流行的“杜甫很忙”、“元芳体”等微博现象,都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狂欢心理等情绪的直观表达。“登录微博一般做什么”的调查中,“发表观点、发泄情绪”为首要动机,占到42.55%。大学生微博接触的“非理性”因素越多,其媒介素养水平就越低。

媒介能力是现代媒介素养内涵中尤为看重的指标,即指现代人合理利用媒介适应社会和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微博的出现,指向大学生的两种媒介能力:民主参政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微博将话语权更多地赋予了受众,社会热门事件和政府公共决策的评论权因而下放,经由受众的传播聚合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进而影响事态的进程。微博环境促进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因而对其民主参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浙江丽水出租车堵车问题,正是由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娄某”与浙江省相关部委、丽水市长的微博沟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微博的社交属性和实名特征给予大学生更多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交际可能。一方面是加入各种生活圈子,这些圈子本身就是不同喜好特征的人的社会标签,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交往反哺到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摆脱现代大学生的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与学者、名人、明星等建立直接联系,将社会交往从现实世界搬到虚拟空间。参与社交能力的加强,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了积极的准备。在“微博产生的影响”的调查中,“扩大对生活各方面的认识,认识他人和了解他人的想法”为首要选择,占85.46%。大学生基于微博的媒介能力的获得,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到了很好的涵化效果。

以上论述表明:从传统媒体环境到微博环境,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确实在发生解构和重构。即为:从信息的接受者到信息传播过程的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媒介批判意识的下降和非理性传媒接触行为的上扬;民主参政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逐步获得。正视并客观分析这些变化,新媒体才能够更好地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作用。

三、微博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走向

媒介素养的获得是个体、媒介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其中媒介素养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大学生媒介素养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变化时,对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意识并跟进这种变化,以促成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媒体、利用媒体。理论上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都是舶来品,因而用其观照中国的现实国情时,需从中国的实际情形出发。近年来,在社会各方合力的作用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和社会群体中尝试开展。但是,合乎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加之教育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因此纳入教育制度的、系统化、全国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仍需时间。在此情形下,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笔者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变化,认为应包含如下要求和规则:

第一,媒介素养教育应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学的重要内涵,新媒体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海量存储能力,以及便携性、多媒体的特征,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帮助。但是对于大学生媒介能力的研究发现,利用媒介促进自身学习,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恰为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中的缺失部分。因而,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指向。

第二,营造理性的媒介教育环境。新媒体的一大弊端就是技术的便利性降低了人的行为和思维的积极性,提升了人的惰性。大学生独立思维的丧失和从众心理的擢升正是这一弊端的显现,从而更多地转化为社会当中的不客观和非理性情绪。正如人们对于电子传播时代的担忧是降低人的思维深度一样,微博传播更多会造成人们对于接触者非理性的担忧。营造理性的媒介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深入审视传媒信息,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提倡适度娱乐理念。娱乐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重要目的已是事实,新媒体在娱乐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心理体验又被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传媒机构刻意放大,引发了诸如网络上瘾等问题。将大学生从虚拟娱乐带回现实生活,就需要对大学生的娱乐需求加以引导,提倡适度娱乐理念,有限度地使用媒体。

总之,媒介素养教育应及时关注传媒环境、传受关系的变化,总结教育规律,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2012年课题“陕西省大学生新媒体接触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GH12466)]

[1]张俊芳,张晨阳.微博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现实关怀和理论观照[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

[2]康秀云.大学生公民参与的微博路径及教育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2.

[3]陈华明,李畅.被深化的后现代文化——微博的文化认同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徐徐.当代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表征与规范——基于“一条微博解决的堵车问题”的剖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