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中国的合法性探究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现代性

侯 伽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山西 阳泉 045200)

有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中国是否合法的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于文化研究学界。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现代性刚刚发展起步,还未完善成熟之时,西方国家的现代性已进行完毕,开始步入后现代性。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导致第三世界国家“没有继承一种成熟的现代性的后现代性日益成为它们的命运,好像落伍造成了一种形式的早熟”。[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于它们而言,似乎成为了一个伪命题。

西方发展史中,现代性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演化,结果就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成熟,使人类轻而易举征服了自然,成为确立其主体性力量和本质的重要依据。但同时现代性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侵蚀、对人的异化和物化也成为后现代性主要批判的对象。反观中国,现代性不仅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形成霸权,甚至远不能用“发达”来形容。当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开始出现弊端和危机的时候,中国才开始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这就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代落差,两种意义上的现代性不可同日而语。此时,西方的后现代性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贝尔提出后现代是现代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是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从深层来看,后现代主义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其本质是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反本质,实现“中心消解”和拒绝霸权的目的。在西方追求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时,中国才开始诉求文化的现代化。因此,在中国的文化研究中,谈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是勉强且肤浅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现代理论进入中国,掀起了一阵风潮,人们试图运用后现代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文化研究的种种问题。而此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却正在走向衰落和分化。“全球化”的来势汹汹使得一些学者不能清醒地对待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从而提出了“中国已经产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并且盲目地机械套用西方后现代理论分析中国的文化研究,极力批判,形成一种“后”学繁荣的假象。[2]他们认为,虽然中国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却已经具备了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即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技术”应运而生,文化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趋势等等。这些似乎都可以证明中国的后现代时期已经来临。当然,我们无法否认全球化影响下经济和文化的互通性,文化的跨域传播和文化现象的相似性也逐步成为新的文化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是顺理成章的,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文化价值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也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感和学术敏感性,促使他们对于后现代理论发生了空前的热情。但是后现代主义是否真的已经在中国产生仍值得商榷。后现代主义的发生和存在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一定的社会基础的,而在中国,这种基础十分薄弱甚至不存在。我们不反对运用后现代主义精神观照中国文化研究,但需要反省的是,是否可以对中西方文化研究的本质区别视而不见?

西方的文化研究发展相对而言是理性的。现代性并没有完全被抛弃,而是同后现代性一并继承和超越,二者立足自身文化土壤和民族现实,以另一种新的姿态服务于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当中存在的统一性和扩张性的批判,避免现代性的思想在“实际上强化了统治群体和亚群体的等级制,对政治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也起了促进作用”;它还反对现代性中对西方白种人为主体的界定,认为“主体性是现实各种关系经纬交织和矛盾作用的结果,它必然是差异和多元的,必须从性别、阶级、年龄、种族等问题来思考它的定位”。[3]而现代性中的人文关怀和启蒙的思想没有因为后现代性的批判被放弃,而是被继承坚持下来。西方文化研究学者一直在警惕和避免对于后现代主义批判的过分赞同,他们不认同后现代主义可以任意地颠覆和扩张一切旧有的文化价值观点。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够引发强烈的关注,主要是它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批评视角和方法,这对长期受僵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左右的中国学者来说,无疑是带来一针兴奋剂。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一种反抗策略,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反对霸权,倡导平等性和差异性的多元文化理念,可以也应该为我们所用,充分发扬它的反思批判精神。前提是中国文化研究要有充分地文化自觉性和理论创新性,建构自身文化系统,对西方理论要以“扬弃”的精神加以学习运用。结合中国自身文化土壤和语境,将其用于批判具有支配性和压迫性的力量和权力话语,在理论的碰撞中寻求更广泛的文化理论存在可能。

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中国的合法性问题,陈晓明的观点是十分中肯的:“观念的转化依赖于知识,而不是相反,观念是知识自然而然的延伸。我们总是过于偏执一种观念和立场,以为观念和立场将决定知识的优劣;事实上,只有以知识为依托的观念和立场的差异才是真实的距离。观念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知识孕育的结果。”[4]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贯通,这才是对文化研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正确做法;理论的不断创新才能继续推动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1]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陈晓明.《后现代主义》导言[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现代性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90后现代病症
浅空间的现代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