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视角看汉英中身体部位词对比翻译

2014-08-15 00:49郑菲菲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喻义源语言喻体

郑菲菲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隐喻一词 metaphor源自希腊语两个词根“mete( 整体)”和“phora( 转移)”,意为将某一事物的内涵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再表达出来,或把不同类的事物进行类比联想,找出其相似性。亚里士多德提出修辞的时候,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Lakoff和Jonson 撰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革命性的“概念隐喻理论”革新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段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只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从此将隐喻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由于汉英两国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上,以及历史上的一些原因,导致了用来形容我们五官的词在某些方面所代表的涵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汉语中我们常常用“满腹经纶”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很多时候我们将“腹”字与英语中的“brain”两在一起,例如“腹稿”,意思就是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再如“腹议”,最上没说,心里对人有看法,等等,都是与心相互联系的。而英语中的“gut”,意思是“the organs inside your body,or the tube which food passes from your stomach”,与中文的腹的原意识相同的。 然而“gut”一词在英语中的象征意义却是“the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you need to do something difficult or unpleasant”,指的是“勇气,决心”,与中文的“腹”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本文基于汉英隐喻翻译,研究汉英的身体部位词的翻译。

二、隐喻翻译的原则

(一)保持隐喻特征

隐喻翻译指的是从一种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保持隐喻特征指的是源域中的喻体和喻义与目的域的喻体和喻义能够相互的对等,源域中的喻体和目的域中的喻体所指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活相似的。目的语的喻体能够给目的语的读者带来原语读者所相同的感受。例如,汉语的“知识就是力量”,翻译成英语“knowledge is power”,这种就是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的对等,保持了隐喻的特征。

(二)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是指汉英读者在掌握两种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前提下,建立起源域中的喻体与目的域中的喻体的相似或相近的联系,从而使原文与译文的喻体形式与喻体都吻合,达到译文与原文都传达同一个隐喻。转换汉英英语意象翻译涉及汉英读者隐喻概念一致的喻体意象转换盒隐喻概念不一致的喻体意象转换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换问题,因为文化意象凝聚着各种文明和智慧(《隐喻汉英翻译原则》:203)。如:汉语中的“蟋蟀”通常被中国的文人墨客用来抒发一种萧条冷清的情感,例如杜牧的《寝夜》:蛩唱如波咽,更深水似寒。(蛩:蟋蟀)。但是在英语中的“cricket”,表示的却是欢快之情,如C.Kingsley,Two Years Ago:I have not had all the good luck I expect; but….am as merry as a cricket.(我没有预料的那样走运,但我仍然快活得像只蟋蟀)。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喻体上的不对等,因此如果将想要表达英语中“cricket”的快活欢乐,就不可以用中文中的“蟋蟀”这个喻体,而是去找寻与它相对应的表欢快的意象,例如“喜鹊”。这种隐喻喻体找寻的方式就隐喻翻译原则中的接通汉英英语的关联文化内涵。

(三)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时我们在做隐喻翻译时,并不能使得源语言的喻体与译文的喻体相似或者相同,这种文化喻体缺失的情况,我们一般就会采取语境弥补,舍弃喻体,只取喻义。

三、隐喻翻译策略

1980年Lakoff和Jo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即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来解释隐喻想象,从而得出英语是一种“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56-57)。由此可知隐喻涉及到两个不同的范畴,即源域和目标域。

(一)再现同一喻体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再现同一喻体顾名思义就是原文中喻体和译文中的喻体在喻义和所指上是相互对等的,例子如下:

(1)Wrinkle your brow或者Knit your brow

Brow 原意就是眉毛的意思,这里直接翻译成“紧缩眉头”,与英语一一对等,以“brow”比喻一种愁容,而在中文中“眉”也恰好含有此意义。

(2)an idle brain

brain 是指大脑的意思,在这里也是直接翻译成脑满肠肥的人,意思是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且丑陋。

(3)感觉耳朵发烧(自以为背后有人议论自己,或背后说坏话)

Feel one’s ears burning.在中文中耳朵一词,在英语中直接翻译成“ears”,直接再现同一的隐喻喻体。

(4)隔墙有耳

隔墙有耳在中文中的意思就是说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在英语中的译文是:walls have ears.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源语的喻体和目标语的喻体和喻义相互同一一致的时候,那么在翻译时我们就会再现同一喻体,使得喻体和喻义在目标语中也能够得到保留,让目标语的读者同样能够拥有与源语言读者一样的感受。

(二)用目标语种中标准喻体取代源语言中的喻体

尽管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这不同的文化,但是却同处于一个客观世界,我们的感官也基本相同,因此面对陌生的事物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来代替,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而这个策略的意义就在于在目标语中找寻喻体来代替源语言的喻体,来保留源语言的隐喻修辞手段、喻体的喻义,语料如下:

宝玉只得答应着,低头搜索枯肠。贾政背着手,也在门口站着作想(《红楼梦》第84回)。本句汉语中虽然有“肠”这一词,但放到成语和句子里,就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范围。实际上,这句话和肠子没有任何关系。

译文为: Baoyu,forced to accept this assignment,lowered his head and cudgeled his brains while Jia Zheng,his hands clasped behind his back,alos stood by the door thinking.

可以看出,译文中的“搜索枯肠”被译为“cudgeled his brains”。

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相隔数万里之遥的英汉两个民族,一个是生活以水生物食物为重要来源的民族,一个是以农产品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民族,其喻物手法肯定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喻体错位是很正常的,而且很普遍。因此在处理这类隐喻是应该要用目标语种中标准喻体取代源语言中的喻体。

(三)舍弃喻体形象只译喻义

由于汉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在做隐喻翻译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原文的喻体在译文中并不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喻体,换句话说源域的喻体并不能映射到目的域的喻体中,即不能实现对等,在权衡之后我们可以舍弃喻体形象只译出喻义,例子如下:

(1)“扫眉才子”

扫眉才子的意思是用来形容很才气的女性,这里的“眉”并不是英语中的“brow”,在汉语中它的意思是形容有才华的女子,而在英文中没有相对应的意象,在翻译时可以保留喻义,a female poet or author.

(2)he alone lived in a solitary house on the mountain brow.

这句话中的brow表示的并不是眉毛,而是形容边缘或者是顶部的空白处,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成他一个人生活在山顶上一座孤零零的房子里。

(3)巾帼须眉

指虽为女子却有大丈夫的气概者。这眉暗指女子,但是在英语中brow却没有代表女子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是为了保留住喻义,我们有时候会舍弃喻体,而将它直译成a manly woman.

(4)a big month 这个是美国的俚语,如果直译成中文的话就是“大嘴”,但是它其实包含深刻的寓意,即,“指说话冒失的人;吹牛,大话”。在中文里我们也有“大嘴巴”这个说法,但是意思与a big month 有所差异,指的是说人是非或者守不住秘密等的意思。

因此,由于两种语言的意识形态和地理背景等差异,在隐喻翻译时候,我们有时会找不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喻体对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能保证内容上的正确,我们往往舍弃喻体形象只译喻义。

四、结论

汉英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上,存在很大的难点,因为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汉语中的喻体形象在英语中也许呈现的就是不同的理解和意义。即使是同一喻体表达的可能是天壤之别的喻义,换句话说,认识、接受、理解汉英语言中的同义不同形的隐喻是我们认知、接受、解释汉英文化差异的过程,也是汉英语言思维差异的集体体现。因此要很好地理解和翻译两种语言之间的隐喻,就必须在日常的翻译中多接触隐喻,不断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不断地累积两种语言喻体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更加的了解双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将隐喻翻译做得更好。

[1]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Press,1980.

[2]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 [J].中国翻译,2007,(6).

[3]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丁衡祁.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 [J].中国翻译,2001,(6).

[5]彭元玲,席晓青.从语境关联视角谈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2012,(3).

[6]舒奇志.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J].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2007,(8).

[7]辛红娟.文化翻译读本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喻义源语言喻体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