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

2014-08-15 00:46王京伟张志勇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伦理文明

王京伟 张志勇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

生态伦理来源于人们对于生态危机的思考,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自然生态学的拓展和延伸,对于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为生态伦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其理论发展。

1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

1.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指对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制度措施、法律措施、文化措施,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进而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现当代,水土保持着重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最高理想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即生态文明。

1.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运用生态系统观和生态整体主义原则,从总体上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环境[1]。

生态文明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道即人道,天性即人性,人与自然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和谐的统一,达到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是对“生态文明”的最好概括。后工业时代,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极端天气频发等环境问题的严峻考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这些困境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的实现涉及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其重要途径。

1.3 生态文明与水土保持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的社会范围广泛,其核心目标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高度统一的关系,其本质是要以生态发展观为指导、以自然的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建设一个环境友好、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我国1/3以上的国土面积均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想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好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所以说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水土保持的理想目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的具体实践形式。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2]。

2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清、协调、解决好这些关系,这就涉及到了生态伦理。

2.1 生态伦理的起源

生态伦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危机而出现和发展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反思和调整。原始渔猎社会,人口数量稀少,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处于极低状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人与大自然基本能和谐相处;到了农业社会,人口数量增加,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初步的紧张关系,但是尚在大自然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到了工业社会,人类物质文明快速、高度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取得了丰富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的疯狂掠夺彻底颠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危机开始出现并日渐加剧。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并逐步调整发展理念,从企图征服自然的发展理念转变成要求确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3],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社会。

2.2 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的核心是用生态学的理念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强调人和社会是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统一的整体,避免将人和社会从“大自然”中割裂开来甚至成为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强调人和社会自始至终都是从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的产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反思的结果,其思想是人类解决当下环境危机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必将影响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践活动。

3.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目前仍有18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2 400万 hm2坡耕地和44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广大山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生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人为水土流失呈增大趋势,特别是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矿山开采、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点多面广,扰动破坏地表与自然植被严重,监管难度很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屡见不鲜,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全社会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地方单位和个人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重开发、轻管护,重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轻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失衡造成的,是生态伦理错乱的具体表现形式。

3.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构成、起源、发展变化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调节和影响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贯穿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始终,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针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困境,要想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家园,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充分理解生态伦理的内涵,运用整体主义和系统论思想,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时,要根据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合理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在具体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水土流失预防上,要严格执法,规范管理,坚决杜绝亵渎自然、破坏自然的乱砍滥伐、乱开滥垦、乱挖滥采、乱堆乱放行为,扭转唯利猎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宣传教育活动上,要营造与自然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民众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水土流失治理和预防实践活动中[4]。

[1]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中译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俞海,夏光,杨小明,等.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N].中国环境报,2013-1-29(2).

[3]张志丹.论伦理生态:关于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内容及其价值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0,46(2):14-19.

[4]袁记平,贺碧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中心主义[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30(3):28-30.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伦理文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请文明演绎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水土保持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对不文明说“不”
水土保持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