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浅析

2014-08-15 00:46李雪鹏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洛市坡耕地坡面

李雪鹏

(商洛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制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之一,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融入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当中,使水土保持事业服务于“三农”,这是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应当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就商洛市土石山区在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中,如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谈几点初浅看法,以期促进商洛土石山区及其他同类地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治理水土流失、治穷致富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1 基本概况

商洛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是丹江的源头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全市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7县(区)126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250.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26万人。总土地面积19 292 km2,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流域面积2 701 km2,占总面积的14%;长江流域面积16 591 km2,占总面积86%),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峡谷峻岭密集,东南低山和丘陵、川原较多。最高点位于柞水县秦岭主脊的牛背梁,海拔2 802.1 m;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河谷,海拔仅216.4 m。山势总体结构形如手掌,掌结位于柞水县境内,其山岭呈手指状由西北向东、东南伸延,构成了岭谷相间的总体外观。

商洛市属于北亚热带到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过渡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均气温13℃,年≥10℃积温 3 923℃,无霜期 206 d。多年平均降水量776 mm。境内河流水系密布,沟壑纵横交错,共分布着72 500余条大小河流及山沟,开析度为1.3 km/km2,其中较大者有黄河流城的洛河和长江流域的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等,集水面积>10 km2以上的河流有499条,集水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65条。主要河流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49-4.09 kg/m3,河流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悬移质与推移质的比例为1∶1-1.7。集水面积<10 km2的沟道,一般比降10%-2%,沟道平均宽度在50 m以内;集水面积10-50 km2的小流域,沟道比降5%-1%,沟道宽度50-200 m;集水面积>50 km2以上的河流,沟道比降在2%以下,河谷比较开阔,人口较为密集。经过50多年的连续治理,全市目前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0 747.3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5.7%,年土壤侵蚀模数为2 630 t/km2,总体上属于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是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在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商洛市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害设防、注重效益原则,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做到了治理水土流失与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发展了区域经济,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良好的调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在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好典型。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治理模式。

2.1 封山治沟:大封禁小治理模式

商洛市的中高山区(海拔1 400 m以上,相对高差一般500 -800 m),面积 2 501.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2.97%,属商洛市较大河流的发源地。山体高大,沟壑深峻,山岭纵横,谷峡坡陡,切割密度大,降雨量相对较多,植物种类丰富,以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植被覆盖率70%以上。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农业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

该区的自然条件适宜植物生长的种类较多,加之人为影响因素小,坡面植被覆盖率很高,水土流失程度相对较弱,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为主,存在少量轻度侵蚀,年土壤侵蚀模数200-2 500 t/km2。

针对这一类型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在治理水土流失时适宜采取“封山治沟”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对山上现有植被进行全面封育保护,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强化植被恢复;对沟道主要地段以疏通整修为主,并因地制宜地修筑沟台地和谷坊、锁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以达到主汛期洪水通畅,保护沟道农田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对居住在中高山区、生活条件艰苦的分散农户,实施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城镇移民工程,让这些农户下山入川进城镇,搬迁到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配套的安全地带居住,既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封育保护、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创造了条件。

商州区的闵家河小流域位于丹江的源头,林地面积大,林草郁闭度高,沟道清水长流,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中,主要抓了“林、园、路、景、村”等建设方面的协调统一。实施封山育林560 hm2,修筑沟台地66 hm2,谷坊22座,蓄水池3座,整修沟道3.3 km,道路4.3 km,发展节柴灶152座,移民搬迁5户,有56家农户建设了文化墙,安装太阳能路灯2 km,开办农家乐12户,建设了一处简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计划地采摘特色药材和野生绿色蔬菜,增加了群众收入。流域内的道路沿自然河沟道随弯就势,沟道小溪潺潺。建设了健身器械、垃圾收集站等公用设施,美化了农村环境,保护了自然生态,成为商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吸引了商洛市区以及西安市、渭南市等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2.2 封治结合:封山育林和治理坡沟相结合模式

商洛市的中低山区(海拔1 000-1 400 m,相对高差一般 200 -400 m),面积 13 786.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1.46%,属中高山地貌向丘陵河谷川原地貌过渡地带,群山起伏,地形较为复杂,沟道相对宽缓,坡面植被种类差异明显,植被覆盖率30% -60%。居住相对集中,人口密度较大,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发展优于中高山地貌类型区。

该区自然条件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坡耕地数量较多,疏幼林面积较大,有一定数量的荒山荒坡面积,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水土流失相对较严重,土壤侵蚀以中度为主体,年土壤侵蚀模数800-3 500 t/km2。

针对这一类型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封治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对植被覆盖率较高、萌生能力强的有林地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对植被覆盖率较低、萌生能力弱的疏林地和幼林地采取封育管护措施,并辅以人工补植、补播,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对25°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药),对25°以下不具备修建石坎水平梯田的缓坡耕地实行林(草、药)粮带状间作,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对土层深厚的缓坡耕地,修建石坎水平梯田;对支毛沟实施综合整治,疏通整修排洪沟渠,因地制宜地修建护地堤,合理布设沟台地、排洪沟、堤路结合、谷坊群、锁坝、拦沙坝及灌溉设施等工程措施,在提高综合防洪减灾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沟道常流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主要沟道以实施综合整治耕地、道路和水系工程为主,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丹凤县的小窑沟流域位于丹北山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上,按照商洛市委制定的“依山傍水、美观整齐、相对集中、节约土地、防洪避险”的新农村建设原则,相关部门配套实施“五通四改三建”工程,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共实施封山育林450 hm2,修筑沟台地46 hm2,谷坊12座,蓄水池8座,整修沟道2.3 km,生产道路1.8 km,发展节柴灶252座,沼气池32座,实现了村落整齐有序,居住环境优美,村风文明,民俗纯朴,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2.3 沟坡兼治:治理坡面和整治沟道并重模式

商洛市的低山丘陵河谷川原区(海拔在1 000 m以下,相对高差一般 200 m),面积 3 003.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5.57%。该区域地形多为浑圆的低山丘陵和相对宽阔平缓的河谷川原阶地,沟道较为宽阔,坡面植被覆盖率30%左右。人口密度大,农业基础条件好,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该区坡耕地数量较多,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人地矛盾突出,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较为严重,土壤侵蚀以中度为主体,年土壤侵蚀模数1 500-5 500 t/km2。

针对这一类型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采取“沟坡兼治”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对荒山荒坡采取人工整地造林,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林,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对不适宜修筑石坎水平梯田的坡耕地,采取人工整地造林,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对条件适宜的坡耕地修筑石坎水平梯田,并配套修建截排水沟渠工程和田间道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对沟道实施水、田、园、路、村综合整治,尊重自然规律,倾听群众意见,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配套灌溉渠道和护地堤、道路工程,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发展主导产业,建设各类绿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流域一品的产业开发新格局,逐步使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水土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变,清山常在,绿水长流。

山阳县石头梁小流域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上,按照“陡坡耕地生态化、缓坡耕地梯田化、整坡建园规范化、川沟平地水利化、村组道路平坦化、四旁植树风景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八化”建设思路,实施坡耕地营造生态林208 hm2,坡耕地新造经济林162 hm2,修建坡改梯122 hm2,良种核桃建园15 hm2,建蓄水池10座,沉沙池10座,整修排灌沟道2.5 km,新修河堤4 km,生产道路2.5 km,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6 km,四旁绿化5.1 km,整个流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石头梁行政村现已成为商洛市乃至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3 实施综合治理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3.1 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优先的原则,忌治表不治里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石山区坡耕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泥沙淤积于沟道,稍遇暴雨即形成洪灾,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洪水冲毁河堤、农田、公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优先治理水土流失的原则,在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的基础上,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忌作表面文章,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改变只治理下游沟道宽阔地段、不治理沟道上游及坡面的偏面做法。

3.2 坚持先治理坡面后治理沟道的原则,忌治沟不治坡

构成水土流失面积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均分布在坡面上,坡面是水土流失的源头,特别是坡耕地,是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产生泥沙的主要来源,在坡面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沟道上各项工程措施就没有安全保障,也难以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因此,搞好坡面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但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过程中,部分行政领导和个别业务干部为了尽快干出政绩,在没有搞好坡面治理的情况下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开展沟道治理,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经常出现一场较大暴雨洪水过后,护地堤被泥沙淤积过半、堤路毁坏、沙石遍地的悲惨场面,极大地挫伤了当地群众开展流域治理的积极性,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要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开展流域治理,坚持先治理坡面后治理沟道的原则不动摇,做到沟坡兼治。

3.3 坚持山水田园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忌搞形象工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治理上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山、水、田、园、路、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实在搞好民生工程,切忌搞形象工程。要与其他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农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结合起来,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猜你喜欢
商洛市坡耕地坡面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商洛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商洛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