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

2014-08-15 00:53贾东荣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科分类经济学学术

贾东荣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行后批准设置的本科院校,基本是以高职高专院校为基础设置的。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一起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是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扩招中增量部分的主要承担者,其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突出特点是从事本科教育时间短,缺乏经验与积累,面临着从高职高专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受高职高专教育传统的局限,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和教职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纯的“专业”思维,即善于从专业和专业建设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学科和学科建设顾及不多,且对学科的重要性和是否建设学科、学科与专业孰重孰轻等问题存在着争议,近期兴起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话语强化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单纯“专业”思维。单纯“专业”思维的表象是重专业轻学科、重教学轻科研,实质是用专业取代学科。这种思维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在分析学科与专业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以推动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学科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科和学科建设的认识误区

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科、专业的争论,以及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的重视和对学科轻视或忽视,与高校和社会对学科、专业的认识有关。

我国高校对学科、专业及其建设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多数人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常将学科与专业并称或合称,误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如国家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1997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同时使用了学科和专业两个词,但对学科、专业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做任何说明,仅在说明编码时做出如下表述:“本目录中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的代码分别为二位、四位和六位阿拉伯数字。”另一种取向是认为学科、专业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或教育模式。这种认识取向有三种表现:

1.认为本科生教育按专业分类、研究生教育按学科分类

2011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全部以学科分类,而非此前的以专业分类或以学科、专业并称分类。但在本科教育阶段,国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仍然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而非学科目录,因而容易给人造成“本科生教育按专业分类,研究生教育按学科分类”的不正确认识。

2.认为研究型大学做学科、非研究型院校做专业

在日常工作中,传统高校特别是那些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更强调学科建设。首先,研究型大学都重视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放在了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无形中强化了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其次,研究型大学在思想和基层学术组织架构上都重视学科,既重视学科的本质属性,也重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再次,研究型大学倡导和推行学院制、试行学分制。而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科研开发实力弱的非研究型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不够,因此给人们造成了研究型大学做学科、非研究型院校做专业的虚假认识。

3.认为精英教育做学科、大众化教育做专业

这与教育行政部门、媒体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认识和叙述有关。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构架强化了人们对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模糊认识或假象。目前我国的普通本科高校,在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上实行学院制或院系并行制,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行学院制的同时保留了教研室,在学院内形成了学院-系-教研室或学院-教研室的模式,成为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混合,这种架构模式使人们把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差异误等于学校之间的差异。

二、新建本科院校现有学科认识的因素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及其关系上之所以形成上述的现象,与学科这个词的多义有关,更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变迁有关,主要是后者造成的。

1.现有学科认识的多义因素

学科一词源于西方,对应的英文单词为discipline。Discipline的基本含义是纪律,后来延伸出自律、教谕、学科、训练等义。当discipline指“学科”时特指大学的学科,在汉译时有时也被译作科、科类。对于学科(discipline)的定义与分类,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迄今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准确论述。学术界对学科定义共识较大的是一种知识体系。我国目前流行的两种学科分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2009,以下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学科的定义,既有知识体系的共识,也有明显差异。

“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规定“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独立”使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并明确指出:学科“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1]“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学科的规定并不明确,但在其基础性文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指出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结合其他的相关论述,“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学科”是高校的学科,是用于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

从学科分类更能看出学术界和社会对学科认识的差异或多义。“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确定的学科分类依据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学科研究的目的与目标等五方面”;“一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根据确定学科位置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原则上取一个特征,考虑学科特点及使用需要,对有些学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划分。”[2]《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一级学科原则上按学科属性进行设置,并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一般应有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其设置的基本条件也有明确规定。而在具体的分类上,“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中的一级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完全相同;“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中的二级学科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基本相同,其三级学科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大致相同,但有明显差异。如经济学的分类,“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在其下设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学(也称国际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技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物资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价格学、旅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国民经济学、经济学其他学科合计35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经济学门类下仅设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学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下设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基本包含了前述的二级学科中除面向特定行业领域之外的学科。

2.现有学科认识的历史因素

清朝末年,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传入我国,学科或科类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科系为人们接受或熟知。自清末以至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科系一直是中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主流,学科或科类及其分类是中国大学中的主流话语。当时的高校,通常以学科门类设立学院,在学院内部以一级或二级学科设系或学系;独立设置的学院多为单科学院,直接设系或学系,不设学院。如山东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末设有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共设有14个学系;同期的山东农学院设3个系。这一学术组织体系及相关的话语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制度是基本一致的。与这一制度相适应,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基于选课制和导师制的学分制。

“专业”一词也是舶来品,是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学习苏联的产物。“专业是苏联高校特有名词,与高校中的系科相比其范围较为狭窄。具体来讲,专业是培养规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决定了培养人才的业务范围和方向。”[3]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的向苏联学习和院系调整,我国完全采用了苏联式的专业目录,确立了专业在高校的地位,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一般不再设学院,而是直接设系,每个系设一个或若干个专业,同时在系里设若干个教学研究室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如山东大学经调整后设9系10个专业,除生物系外,其他系均只有1个专业。这种学术组织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其间虽有专业和系的调整,学术组织架构模式基本维持不变。与之相适应,学分制被取消,代之以基于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学年制。

在高等教育制度全盘苏联化的同时,“学科”之名以学术研究的实质被保留下来。1953年5月,国家高教部要求高校以国家建设需要、现有师资力量与设备条件、取得当地研究部门的密切配合等3个方面为依据,研究并确定本校的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专业,即选择某个专业作为重点学科建设,但这里的“学科”强调的是科学研究,而非人才培养或其他延伸职能。藉此,学科与专业合体,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即专业建设强调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强调科学研究。如经济学,当人们谈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时,主要指经济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围绕着经济学开展的相关研究活动,而谈论经济学的专业建设时,主要指围绕着经济学类人才的培养开展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际竞争与交流的需要,我国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始重新探索并实行学院制和学分制,强调学科的地位。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调整,在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传统高校(此处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之前设立的高校,以下同)基本确立了学科的地位,主要标志是学院(部)制的实行和学分制的试行,但受传统的惯性力量特别是政府力量的影响,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很多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仍未明晰。这种改革的不同步与历史传统的遗留并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目前学科、专业并存且导致高校办学实践中关于学科、专业争论的主要原因。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话语中的学科与专业是一回事,两者的差异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学科更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本性,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专业突出人才培养对行业、专业和领域的适应性,强调人才培养的规格。无论是学科,还是专业,在高校这个社会组织中,都以知识为载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表象。学科与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并存是历史的产物,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学科与专业并存的现象可能消失或形成学科实体化、专业虚化的局面。如叶飞帆等人提出要以学科为体,专业为用。[4]无论未来走向何方,在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中,学科是基础,学科建设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石。

1.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时刻处于发展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类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同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已有知识被不断整合和重新条理化,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所指出的:“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成为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学科。”[5]在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新的学科产生,同时有些学科走向消亡。

学科发展的实质是知识创新和知识的重新条理化。在新学科的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重大科学问题吸引着科学家的学术兴趣,学科前沿不断拓展,催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另一方面,重大社会需求引导着应用型学科的发展,使新的应用型学科应运而生。我们现在熟知的多数学科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或从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6]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被引入不同的社会领域,产生了技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物资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新的经济学学科。公共财政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变化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家财政就是公共财政,两者没有区别。而在我国财政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起占据主流的是国家分配论,国家分配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谈财政,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公共财政学建立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之上,它强调国家是在经全体社会成员同意的基础上建立,国家权力是接受公民所让渡的自然权利的总和,人民保持有评价、更换,甚至推翻不合意政府的最后权力,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的国家“必定是人民的国家,是主权在民的国家,政府不过是一个受托者,其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这样的国家,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公共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下的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当然也是公共性的财政”。[7]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围绕着财政的本质和名称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数年的争论,最终确立了公共财政学的学科体系。

高校是依托知识而存在的社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教学),延伸职能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都以知识为依托、以知识为载体。其中,科学研究的主要产品是新知识和知识的重新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路径是知识的整合、传播和应用。在整合、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对知识不断进行分类、条理和重新条理,形成新的学科。从学科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而言,高校的学科建设既体现在科学研究上,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标志,也体现在整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职能上。从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看,高校的学科建设既要强调人才培养,也要强调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学科建设水平构成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一所高校知识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这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体现,学科特色和学科性质还影响着高校的文化建设与特色。即使将学科框定在改革开放前的话语系统中,学科建设既指知识创新,也意味着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即学科建设既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也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基础和支撑。因此,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全局性工作,也是综合性工作,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路径。

高校学科建设包括如下内容:知识创新;知识的条理和重新条理即知识的整合;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它们外显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围绕着上述职能展开的还有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学术队伍建设、学术平台建设、学术制度建设等。

2.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厘清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单纯“专业”思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学科与专业关系的模糊认识。要打破已有的思维模式,首先要厘清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让广大教职工明白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学科与专业之间关系的良性思维。其次,将学科建设既是科学研究,也包括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的观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专业建设就是学科建设的一部分的观念。再次,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糅合在一起,树立科学研究是基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工具和应用的观念,形成大学科概念。最后,教育教职工突破院系本位思维。如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院或经济学部的经济学,还是全校所有愿意学习经济学的教师和学生的经济学,经济学不仅要承担本院系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还要为其他院系愿意学习和利用经济学知识的教师、职工提供支撑。教职工在学科建设上不应局限于院系内部,而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是在组织建设上理顺基层学术组织及相关组织的关系。单纯“专业”思维和对学科与专业关系的错误认识,一个主要方面是混乱的基层学术组织架构。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搞清学院制与系部制的区别,只是为了跟风或好听就匆忙将系部改为学院。由于认识不清,现有的学院只是系的翻版,以专业为基础的教研室仍然存在,从而导致学院建立在专业之上的错误认识。新建本科院校要搞好学科建设,首先要改革教研室设置,确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基层学术组织,将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成为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的基本单元。如经济学院(部)可设经济学系和应用经济学系,或设经济系、财经系、金融系、国际贸易系等。经济系或经济学系以理论经济学为学科基础,承担理论经济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的学术研究和相关课程讲授;财政系、金融系、国际贸易系分别以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为基础,以相关领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承担本学科学生和对该应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的课程讲授。其次,调整学院设置。以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立学院,每个学院的基层学术组织以学科门类为限,禁止跨越学科门类。这样的基层学术组织和学院设置有利于集中同一学科的教师,形成强有力的学科聚类,促进彼此的学术争鸣和学科发展。再次,试行学分制和专业导师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选课,教师给予充分指导,将专业体现的主要内涵——培养规格交给学生和导师。即学生在掌握本学科核心课程后,可根据自己兴趣跨越学科(学院)选课。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选课制可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调整职能部门的设置,理顺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学院之间的关系,形成基于学科的内部治理机制,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缓解日益严重的行政化倾向。

三是在学科建设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学科融合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新学科不断涌现。而一所高校的资源有限,无论是哪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即使能够动用政府力量实现在一所学校囊括所有学科的梦想,过于庞大的组织也会陷于运转不灵的境地。因此,对某所具体的高校来说,应该从自己的办学历史和现状出发,选择或确定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投入,以鼓励其尽快形成特色或优势。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只建设选定的一个或若干个学科,而放弃其他学科。在建设强优势学科的同时,还应鼓励其他学科的发展。还应该注意,学科建设的目的是适应社会需要,而非为了保持原有学科的完整性。如果仅仅以保住原有学科为目的,对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和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有可能被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形式的学术结构都不可能长久地满足我校的梦想与愿望”,[8]高校的学术研究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前沿的拓宽,一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这种调整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所在,也是学科建设的实质。

四是强化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学科带头人是非常关键的。能否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学术队伍,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准确把握学术前沿和学术发展的方向,还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足以服众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特质。其次,要强化学术骨干的培养。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学科建设的诸多工作如科学研究、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主要通过学术骨干来完成,配备相应数量的具有较大潜质的学术骨干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再次,确立一种核心的学术思想或意识。对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学科建设方面能否形成优势,形成一种核心的学术思想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团结和凝聚学科队伍的核心。最后,形成良好的团队更新机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学科,学科带头人不是越多越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应该维持一个合适的比例,这个比例以有助于学科健康发展为宜。

五是完善投入政策。高校是资源依赖型组织,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高校应该多方筹资,保证学科建设的需要,同时注意投入的科学性,保证资源的投入和使用确实发挥作用。首先,学校要多方筹资,力争获得更多的资源。其次,学校要审时度势,积极开拓新财源。再次,完善内部考核机制,确保学科建设的有效性。最后,完善投入政策,确保学校的投入起到最大的作用,提高投入的有效性。

六是注意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方向的凝练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原则密切相关,与学科队伍的建设也有直接关系。每个学科有若干研究方向,各高校只能择善而从,不可能在所有学科方向上都做出成绩。从实际出发,凝练学科与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学科与方向的凝练是建立在教师对学术兴趣的自由选择上的。首先,高校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学术队伍,寻找学科与方向的最大公约数,选择最有可能做强的学科或方向。其次,围绕着确定的学科和方向优化和组织学术团队。第三,将选定的学科和方向作为投入的重点,适当倾斜。第四,注意新兴学科和方向的发现和培育。第五,照顾有发展潜力或目前潜力不明显的学科或方向。

七是鼓励学科协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本都跨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跨学科发展既是一种趋势,也是新兴学科产生的契机。首先,各基层学术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要加强沟通,定期交流。其次,以问题为导向,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团队。这种问题既可以是全国或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可以是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还可以是学校运行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三,以政策和资源投入鼓励跨学科协同。第四,组建跨学科协同的工作机制。

[1][2][5]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EB/OL].中文百科在线(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17222).

[3]栾开政.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史(1840-2000)[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59.

[4]叶飞帆.学科为体 专业为用 构建敏捷高等教育[A].张宗荫,范笑仙.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C].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65.

[6]【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

[7]冯俏彬.私人产权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8-29.

[8]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N].科学时报,2009-09-08.

猜你喜欢
学科分类经济学学术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简明经济学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模式研究
审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可行性研究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学
基于学科分类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应用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