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干旱区绿洲特征分析及生态保护对策研究

2014-08-15 00:49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荒漠绿洲平原

王 岩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0 引言

绿洲作为干旱地区特有的地理现象,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沙漠和戈壁荒漠地区居民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今天,干旱区以其丰富的绿洲资源奠定了在我国未来国土资源开发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已将西北地区列为21世纪战略开发的后备基地,赋予了加大投资等倾斜度较大的优惠政策;在水利、交通、能源和矿产开发等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然而,由于西部干旱区支撑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制约资源利用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人类活动诱发的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河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影响我国西部以资源基地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1-4].

新疆以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广泛发育的内陆流域、荒漠性的土壤植被在各种生态类型组合中独具特色.同时,本地区巨型山盆体系下的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分异明显,荒漠类型复杂多样,绿洲景观特色鲜明.新疆绿洲资源在干旱区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仅为8.89%,却集中了该区域90%以上的社会财富和95%以上的人口.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的过度利用,绿洲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加,生态危机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这是人类长期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绿洲而忽视绿洲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结果.

绿洲作为干旱区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带,生态环境较脆弱,自然恢复能力差,人类活动强度比较大,常因开发不当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绿洲的开发过程中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新疆处于特殊自然地理位置,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也是典型的绿洲式经济发展地区.新疆的资源优势与劣势同在,生态环境的优势特色与脆弱性并存.本文从干旱区绿洲的自身特征入手,分析绿洲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维护绿洲生态安全的策略和措施.

1 新疆绿洲的特征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平原人工绿洲并对天然绿洲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天然绿洲是由平原河谷林、平原灌木林、平原草甸、河流、湖泊、坑塘等土地逐渐地形成起来的绿洲.人工绿洲则是由耕地、园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工矿、交通用地、水库、渠道等组成.从古至今,人们在盆地的平原地带,逐步建立起生产、生活的基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从事生产、经济和文化活动,建立了不同发展水平的人工绿洲.

新疆绿洲是在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中形成的,它由山地森林、草地和雪山冰川系统、平原荒漠系统和平原绿洲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组成.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山地森林、草地和雪域冰川系统是平原绿洲的水资源供给基地;平原天然荒漠系统是平原绿洲的天然保护带;平原绿洲,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天然绿洲,一部分是人工形成的人工绿洲,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是人口、生产、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具体来讲,新疆绿洲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1 存在上的维水性

“有水便为绿洲,无水便为荒漠”是对绿洲唯水性的真实写照.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脆弱性与易变性,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敏感,且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其对绿洲内部产生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尤其是自然生态,被破坏后极难恢复原状[5].

1.2 生态上的脆弱性

绿洲和荒漠作为干旱区的产物,在自然、人文等众多因素叠加影响下,可以相互转化.绿洲寄居于荒漠之中,自然环境本身就异常严酷,加之气候变化,河流改道,自然灾害加剧,水源枯竭,以及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绿洲极容易转向沙漠化、盐渍化、贫瘠化,并最终走向衰落.南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楼兰、精绝、古且末等绿洲王国,如今早已淹没在大漠腹地.北疆准噶尔盆地一些原本生机盎然的滨湖绿洲,随着湖泊的萎缩和干涸,也随之消亡.

1.3 环境上的封闭性

新疆的绿洲大部分分布在洪冲积扇扇形边缘、河谷地带和河流沿岸,绿洲的水源绝大部分来自高山的冰雪融化或降水形成的径流,绿洲是山地的延伸,以山地为依托,通常背靠崇山峻岭,面向戈壁沙漠,靠自然垭口和峡谷同外界联系.新疆三大山脉中夹两大盆地,大山中又有不少谷底和盆地,盆地套盆地,盆谷相连.这种环境很容易与外界隔绝,造成自我封闭.

1.4 地域上的分散性

背靠崇山峻岭,面对戈壁沙漠,绿洲点点滴滴零星分布.绿洲不可能脱离高山和荒漠而独立存在,只能在水、土、光、热、地形等自然因素的最佳结合部位形成.所以往往互不连带成群,是广袤的干旱区中一种特殊的地域类型.新疆土地总面积为1.66 ×106km2,绿洲面积仅为1.476 ×105km2,占总面积的8.89%[6].

鉴于绿洲系统具有上述特征,影响绿洲系统变化的因素不胜枚举,概括起来主要为:(1)绿洲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配置的时空变化、绿洲规模的过度膨胀和绿洲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2)荒漠植被物种较为单一,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植被生长缓慢,且一旦受损,恢复难度极大;(3)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分布于绿洲周边地区的耐旱植被退化严重,甚至大面积死亡、消失;(4)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常出现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使绿洲防护林体系受损[7-8].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保证好平原绿洲系统、山地生态系统和平原荒漠系统的协调,这也是新疆绿洲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改善的基本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绿洲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保护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2 新疆绿洲的保护对策

2.1 切实保护山地生态系统

新疆山地面积占全疆土地面积的43%,山区降水量2.048×1011m3,占全疆降水总量的84%;山区冰川面积2.45×104km2,冰川水储藏量2.58×108m3,山区是新疆的径流形成区,流量约7.93×1010m3.新疆对山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平原绿洲生态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新疆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山区生态系统:

首先,要切实保护好山地中的雪域、冰川.因为山区雪域、冰川是新疆最大的固体水库,是平原绿洲上的重要灌溉水资源的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开发加工、煤炭化工业的发展,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日益增多,大气温室效应增加,导致冰川融化急剧加快,减少了对绿洲水资源的供给,进而危害平原绿洲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新疆经济产业大开发、大发展的背景下,全疆要特别重视开展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营造低碳排放的社会生态环境,要依靠高科技,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去做好山地的雪域、冰川的生态保护工作.对发展煤电、煤化工一定要在环境保护技术要求上,提高开发准入门槛,切实做好减排环保工作.让新疆的山区雪域、冰川能安全永续的存在下来,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水源供给.

其次,要确保山区生物植被安全.山区森林、草地起着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新疆山区降水多于平原,山区植被如果被破坏,会严重削弱植被对水土保持的能力,会造成河流泥沙数量增加,加剧山区来水的洪、枯变化,加大洪灾的危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疆长期以来,山区草地超载放牧,已经退化的草地占80%,严重退化的草地占45%,使草原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极不利于保护山区与平原绿洲的生态环境.新疆必须在畜牧业的发展方式上有根本性的转变,要从长期以山区草原放牧为主的粗放经营,向农区大力发展集约经营为主的养殖业转变,实施农牧业结合,要大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转移牧区人口,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走以农区畜牧业为主的集约养殖业发展的道路.

再次,山区矿山资源开发要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山区矿藏资源丰富,对矿山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已经被破坏的矿山植被,要进行认真的修复.山区矿藏资源开发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的原则,要真正做到矿山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的紧密协调.

综上所述,新疆经济发展,必须要与保护山地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统筹协调.

2.2 确保平原天然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

新疆平原天然绿洲是人工绿洲环境保护的天然屏障.天然平原绿洲是平原人工绿洲与生态环境脆弱的荒漠的隔离保护带,它是人工绿洲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天然绿洲可以防止或减弱风沙对人工绿洲的侵蚀,减轻沙漠化的危害.

然而,新疆近30年的遥感卫片资料表明,人们在对天然绿洲的保护上并不尽如人意.从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中,全疆天然绿洲面积由47100 km2,减少到26100 km2,一共减少21000 km2.其中有14个县市天然绿洲已经完全消失殆尽;还有7个县市天然绿洲面积不足5 km2.新疆不少县市已经出现人工绿洲直接与荒漠接壤的局面,绿洲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可见一斑.当初,人们只考虑新疆要大搞水土开发,向天然绿洲要农田,要建设用地,却忽视对平原天然绿洲有力的保护,甚至有些县市,出现人工绿洲成倍增加,天然绿洲却成倍减少,进而出现总绿洲面积缩小的局面.如巴州30年中人工绿洲面积由3528 km2扩大到8373 km2,面积增加了1.37倍;而天然绿洲缩小,由1558 km2缩小到920 km2.

在全疆有14个县市,出现人工绿洲面积成倍增加,总绿洲面积反而减少的现象.如尉犁县,30年中人工绿洲增加了2.39倍,而天然绿洲减少了53.72%,总绿洲面积减少到原来的69.54%.又如沙雅县,30年中人工绿洲增加了1.96倍,而天然绿洲减少了80.21%,总绿洲面积减少到76.69%.沙雅县、尉犁县正处于塔里木河中、下游,由于这一时期的水土开发规模过大,总绿洲面积缩小,意味着绿洲外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充分反映新疆近30年以来,水土开发利用方式一直坚持以扩大面积为主,改造中、低产田为辅.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以水定地、以水定绿洲、以水定农业、以水定工业、以水定生态环境保护、以水定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这需要统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统一水资源管理与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尤其要确保生态用水的需要,在新疆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以确保天然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要走节约、集约的道路.

2.3 确保平原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安全

人工绿洲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生存发展的空间,是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基地,是新疆建设“富民固边”、经济发达,环境宜人,持续繁荣的理想之地,因此,人们对平原人工绿洲需要倍加珍惜.由于人工平原绿洲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多处于盆地的山前平原地带,经济建设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认真做好节能减排,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发展农业尽量做到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发展工业尽量做到工业无公害化加工;城乡社会发展要搞好公共环境卫生,防止面源污染,提高环境自净能力.

在城乡发展中,努力实现环境绿化、净化、美化目标,坚决反对经济发展不顾环境保护的短期行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此,一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种植业.新疆农区耕地面积已经占人工绿洲面积的41%.当前,在种植业方面,化肥的使用数量达到1078000 t,在全国排名第19位;农用薄膜使用数量达到115000 t,在全国排第2位;地膜使用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43.8%,其比例之大,已经名列全国各省市前茅.因此,新疆要逐步做到合理施肥,配方施肥,认真清除田间残留地膜,确保种植业生产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二要节约、集约发展畜牧业.农区养殖业要做到对资源的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充分利用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种多样的饲草料资源,发展养殖业,生产出特色的肉、奶、禽蛋等产品,满足居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扩大市场供给.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经济林网建设.为改善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发挥新疆林果业优势,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改善农田作物生长小气候环境,搞好居民点庭院、村庄的林果园地建设,要合理统筹庭院、村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关系.四是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城市经济建设要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相统筹,在绿化、净化、美化城市方面下大力气.大力发展无公害二、三产业,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行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

2.4 保护天然荒漠植被原生态系统

天然荒漠植被原生态地区,由于水资源极其缺乏,植被极其稀少,形成的原生态荒漠景观,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易遭到破坏.要禁止在原生态荒漠中进行野生植物(如中草药)的采挖、樵采等活动,此类活动将会造成地面破坏,在外部风力作用下,很容易沙漠化.为此,保护绿洲与保护天然荒漠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天然荒漠的保护力度,严格禁止在天然荒漠地区进行乱采和乱挖活动.

3 结论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新疆绿洲生态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显著,这也是影响绿洲生态安全的直接动因,在新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为了逐步改善绿洲生态环境,从而使绿洲趋于稳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应科学规范人类活动,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广泛宣传环保理念,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战略结构调整,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只有如此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增强绿洲的稳定性,并使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新疆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平衡、有序、阈限等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遵循这些规律,因势利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绿洲.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探索适合绿洲发展的模式,才能使绿洲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应在绿洲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和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以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新疆在发挥绿洲资源优势的同时,又要十分注意对劣势资源的有效补短;在发挥新疆绿洲资源优势特色的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对具有脆弱性的生态环境进行特别有效的保护.这是发展新疆经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内在要求.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背景下,在新疆经济建设中,只有加大对绿洲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力度,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新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巩固并落实中央“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目标,进而更好的造福天山南北各民族群众的福祉.

[1] 潘晓玲,王学才,雷加强.关于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1):24-27.

[2] 塔西甫拉堤·特依拜,熊黑刚,丁建丽.塔里木盆地南部生态环境演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6-12.

[3] 瓦哈甫·哈力克,海米提·依米提,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等.绿洲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4,59(4):608-614.

[4] 申元村,汪久文,伍光和.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1):1-8.

[5] 李海涛.绿洲水资源利用情景模拟与绿洲生态安全——以石羊河流域武威和民勤绿洲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8:1-3.

[6] 钱云,金海龙,等.丝绸之路绿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6.

[7] 彭茹燕,王让会,孙宝生.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生态建设[J].新疆环境保护,2000,22(3):129-133.

[8] 朱丰年,刘清华,彭世良.历史时期以来南疆绿洲地域系统的演变与农业文明[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330-333.

猜你喜欢
荒漠绿洲平原
那一片平原
向荒漠宣战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20载扎根荒漠保“第一”
绿洲里的老先生
平原的草
沙漠绿洲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浪起山走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