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的文化软实力构建

2014-08-15 00:51刘海霞饶旭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实力文化

刘海霞,饶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文化及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切。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28“文化软实力概念在2007年首次引入中国后,又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再次彰显了文化及文化软实力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对当代中国有何价值?如何构建文化软实力才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不得不思索的重大课题。

一、“软实力”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美国力量本质的演变》一书和同年发表在《外交政策》杂志上的《软实力》一文中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并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等著作中作了集中阐释与说明,旨在反驳当时流行一时的美国衰败论。他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即在‘软力量’上也无人与之匹敌。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又包括“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总和,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经济力、科技力、信息力等;“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的吸引力、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价值观的吸引力、民族的凝聚力、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软实力是通过吸引他人而不是强制他人而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是通过文化等力量来实现的。要达到所期望的结果可以采取三种方式:通过威胁(或者大棒),通过利诱(或者胡萝卜),或者通过吸引和相互选择——那就是软实力。软实力依赖于塑造与影响他人偏好的能力。约瑟夫·奈认为,国家软实力来源于三个方面: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言行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和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3]11。

目前,“软实力”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国家通过自身吸引力而不需要诉诸经济制裁或军事手段就能实现自身发展的非物质力量,主要通过一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其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及其政治价值观的认同及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软实力并不完全建立在约瑟夫·奈表述的背景之上,根据目前我国现实的发展境遇,本文认为,软实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一国文化的感召力;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参与和制定国际规制的程度和能力;国际形象及处理国家关系的亲和力。文化是“软实力”的首要资源,文化竞争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4]13-17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子概念,它是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等途径使本国所倡导和奉行的价值理念赢得国内外普遍认可从而获得国际影响力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它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等。[5]77-86

二、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价值

相对于技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魅力和吸引力,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国梦都有重大价值。

1.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世界上为什么有些国家富,有些国家穷,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同样的问题是,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技术状况和交通条件等都大致相当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什么却相差悬殊?无独有偶,塞缪尔·亨廷顿通过对韩国和加纳的比较也产生了同样的疑惑,他指出,20世纪60年代加纳和韩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为相似,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它在巩固民主体制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1/14。发展快慢相差如此悬殊,能做何解释呢?无疑这当中有多种因素,而文化应是一重要原因。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加纳人的价值观则有所不同。[6]7与加纳相比,韩国的快速发展无疑与其独特的文化及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当今世界上的贫富强弱、‘先进’与‘落后’,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依附论’等等都说不通了,‘唯一令人满意的解释’就在于文化。”[6]370“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716“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素。”[6]343历史和经验表明,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文化软实力是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民族凝聚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以一种观念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等)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凝聚力就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众所周知,近代中国一度与世隔绝,造成了中国不堪回首的血与泪的屈辱史。正所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7]716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人心涣散,政府昏聩并狂妄自大,中国人民在屈辱与抗争、保种与救亡的挣扎中,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侮。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下凝聚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形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坚忍不拔地共克时艰、奋勇向前,中华民族不仅获得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且还走上了富强繁荣的民族振兴大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之所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全国人民紧紧凝结在了一起。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

3.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砝码

文化软实力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力量,是国家实力的重要内容支撑,它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种权力,或者一种实力,可以影响他国的行为。”[8]91-96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及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世界各国间的竞争范式正在悄然从以硬实力为主的显性竞争向以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转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成为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9]47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4.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引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的断言刺耳,但发人深省。加拿大《国民邮报》总编辑马修·弗雷泽教授专门研究了美国的流行文化与美国的价值渗透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说:“假如说硬实力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那么,软实力就是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10]3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民族的复兴始于文化的觉醒,要科学把握文化与民族的互动关系。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去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凝聚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融入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充分调动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当前,我国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国梦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关键“生长点”和重要“增长极”。

三、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策略

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如何构建并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不得不思索的重大研究课题。

1.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向

在文化与价值领域确立主导性、核心性的内容,是文化发展中的本态,也是任何国家文化发展中都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11]120-1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29它对于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根本,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这也正是亨廷顿不惜笔墨大谈美国的文化核心,并断言“不被美国信念所涵盖的政治理念和信仰只能处在美国社会和美国意识的边缘”[12]33,赞同“没有一些意识形态,只有一种意识形态,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宿命”[12]29的真正原因。为此,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创新具体路径,加强宣传教育,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形象化、普及化,提高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知度。其次,推进理论创新,切实改善民生,在人人受益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公信力,提高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最后,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大众热情,在人人乐于实践中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

2.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文化系统的演进与发展,都无法斩断古与今的关系,都必须科学地应对与处置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等基本课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如“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和谐”、“和而不同”、“尚中贵和”、“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等,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具有非凡的哲理魅力和普遍的适用价值,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根本所在。构建文化软实力,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适合当今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形势,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使其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因此,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做到“古为今用”。

3.借鉴吸纳国外优秀成果

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时又不断分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要树立全球开放的视野,对本国文化软实力进行丰富发展。加拿大著名文化学者D·保罗·谢弗先生曾指出,“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的概念,更是一个基本的文化和文明的进程。”[13]240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要告别文化自恋、文化自卑、文化自弃,确立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气度,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将我国置身于世界、国家或地区先进文明潮流之中,借鉴吸纳各区域的优秀文化、思想观念和制度体系。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14]706-707而且“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15]82这样,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我们可以博采众长,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4.注重文化综合创新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度和国际吸引力、影响力。“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化文化交流中的文明共生和不同文化间的‘双赢’,同时在文化共生的力量博弈中获得尽可能多的集体认同,其核心是文化中的价值认同。”[16]109-114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在“坚持根本方向”、“挖掘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而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就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7]117因此,当下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以开放的思维,包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提炼、整合创新,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模式。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5.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文化软实力构建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广泛参与和华人华侨的共同努力。为此,政府要积极搭建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平台。首先,政府要投入资金,提供物质支持;通过立法,保障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其次,加大宣传和教育,通俗易懂地普及文化软实力知识,加快转变公众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的热情和能力。再次,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动性和激情,使其能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献言献策献力。最后,发挥华人华侨在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以及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任何国家都需两条腿走路,既要有硬实力,又要有软实力。如果硬实力不行,国家可能一打就垮,但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国家可能不打自垮。[18]9-13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乃至崛起都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撑。当一国“软实力”丧失或被严重削弱,无论多么强大的经济实力都挽救不了这个国家衰败的命运。前苏联就是鲜活的例子。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前苏联之所以不打自垮,迅速走向衰落直至分崩离析,不能仅归咎于美国的冷战政策,更应该归罪于其文化及文化软实力,前苏联的政治哲学、官方意识形态、民族凝聚力等已经失去了原创的动力而日趋僵化。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和平崛起”,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强大的中国不能没有相应的文化软实力。

[1]张亚伟.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解读[N].光明日报,2012-03-2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张西立.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5]何增科.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

[6][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加拿大]马修·弗雷泽.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M].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1]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12][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3][加拿大]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文集(第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洪晓楠,王爱玲.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创新向度[J].哲学研究,2011,(12).

[17]汪金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张国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红旗文稿,2011,(8).

猜你喜欢
中国梦实力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