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考察及其警示

2014-08-15 00:49黄建圣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苏军列宁苏联

黄建圣

(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科系,吉林长春 130000)

苏联军队由列宁一手缔造,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卫国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支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立下了卓越功勋,曾一度是我军学习的榜样。然而在1991年苏联面临解体的生死存亡之际,苏军却选择袖手旁观,最后自身也走向崩溃,分析其原因,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我军来说,考察苏军意识形态工作,总结其教训引以为戒,吸收其经验为我所用,对于做好我军意识形态工作、推进部队建设、实现强军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苏军意识形态工作的演变

(一)列宁时期:初创和奠基

列宁十分重视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由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1]。列宁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灌输论”,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2]。所以做好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用革命理论和党的纲领路线、政策来武装军队,提高官兵觉悟水平。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于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军队意识形态工作中,列宁不仅提出了“灌输论”,还确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原则。列宁特别强调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指出苏联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它是“由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员这支先进队伍领导着,这些共产党员是不论在哪里都能进行宣传鼓动的”[3]。为此,列宁建立了苏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在各部队建立了党支部、党的委员会,设立了政治委员和政治指导员制度,并且建立了苏军的政治机关制度。列宁还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在各级党委成立了宣传鼓动部,要求“应该很好地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使每一个普通的男工、女工、士兵、农民都能通过我们报刊上每天系统登载的活生生的事实,认识到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4]。

(二)斯大林时期:强化和偏差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继续坚持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斯大林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灌输论”,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巩固党及其领导机关的另一件很重要很重大的工作,就是党的口头上和刊物上的宣传鼓动工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工作,提高党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和理论水平的工作”[5]。

在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和坚持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的同时,由于工作机制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即抛弃了列宁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中民主性和科学性的一面,出现了简单化和行政化的倾向。斯大林时期追求个人崇拜,亦使得军队意识形态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像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忠于党、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课题从未取消过,但苏联当局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迫使教育结构更多地采用非共产主义的观念,特别像俄罗斯民族主义、俄国历史和成就以及斯大林是昔日俄国英雄再生之类的内容。”[6]另外这一时期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强调迅速工业化和发展军事技术,这使得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同军事训练两者的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意识形态工作日益从属于专业军事建设。1925年起苏军实行“一长制”,就是这一变化的体现。斯大林在1935—1938年又发起“大清洗运动”,大批苏军军官党员被清洗,使得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三)赫鲁晓夫时期:调整和混乱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在破除个人崇拜、舆论宣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63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提出“党坚决反对在组织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和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党的宣传工作中的夸夸其谈和学究作风。应该在实际上把重心转移到独立的理论研究上来,彻底克服宣传工作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共产主义建设的具体任务的现象”[7]。

然而赫鲁晓夫在放松意识形态管控的同时却没有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在批判个人崇拜和解放思想方面做过了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个人迷信,揭露大清洗罪行。报告既“揭了盖子”,但又“捅了篓子”,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对党和历史的否定。广大官兵思想陷入混乱,有些人甚至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怀疑。另外赫鲁晓夫提出“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这一理论造成了苏共指导思想的混乱,让苏联军队逐渐丧失了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为苏军崩溃埋下了祸根。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僵化和困顿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安于现状,整个社会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以作为执政时期的基本纲领和指导思想。这一理论本质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无视苏联社会发展现实,陷入教条主义泥滩。由于指导思想的教条主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日趋僵化。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阿法纳西耶夫曾指出,“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你要善于给那些早已陈旧、无人感兴趣的思想换上新形式,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写作、炮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8]。

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苏联共产党和军队领导层开始腐化变质。一方面由于缺少战争的磨炼,苏联军官和军队组织的素质急剧下降。不少军官开始无所作为,争权夺利,政治主官和军事主官的互相掣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党和军队领导干部享受特权,生活腐化。当时苏联军队高级官员的特权有6种之多:宅地权、特供权、特教权、特继权、特卫权、特支权。许多军官通过种种手段迅速聚敛起财富,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而中下层军官和士兵,却缺衣少食,生活窘迫不堪。面对领导层腐化的现实,军队意识形态工作陷入空洞的说教,失去说服力,在苏军官兵的思想观念中没有了地位,失去了官兵信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9]。这里的“报刊”可以拓展为意识形态工作。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失控和崩溃

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改革与新思维”,主动放弃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为体现“民主化”思想,苏军逐步削减了各级政治机关和约8万名政治工作军官,撤销了总政治部,并规定:“苏共组织及其机构不得干预行政人员和军事指挥机关的工作。”[10]戈尔巴乔夫任命的中央宣传部长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则鼓励和倡导报刊披露国防开支浪费巨大、高级军事将领贪污腐化,揭露军队过去的暴力和丑闻。这样苏军内部脱离党的领导,外部遭受舆论讨伐,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可说是被釜底抽薪。随之而来的是军队“非党化”、“国家化”思潮泛滥,官兵思想彻底动摇,组织纪律涣散,“荣誉感、自信心和尊严丧失殆尽,苏军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整体政治力量不复存在 ”[10]。

苏共放弃对军队的领导,丧失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苏军在危急关头不听指挥,临阵倒戈,最终使得苏联分崩离析。在“8·19”事件中,海军司令切尔纳温、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火箭军司令马克思西夫、列宁格勒军区司令萨姆索诺从一开始就质疑或反对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则率领开进莫斯科的空降部队宣布保卫叶利钦,同民主派站在一起。苏共由此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不久便土崩瓦解,同年底苏联解体。

二、苏军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误和教训

(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内容脱离实际

苏军建立之初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很广,以马列主义教育和苏共政策路线教育为主,辅之于军人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也很多样,有列宁讲座、讲演、报告会、座谈等;宣传、文化工作也很规范。但是随着几届领导人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国内改革相继失败,整个苏联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苏军意识形态工作也开始滋生形式主义和夸夸其谈的现象。“尽管苏军当局一再号召要革新教育方式,使之多样化,但教育中仍然不断重复标准的论调,认为这是政治灌输的有效办法。至于这种重复的灌输可能使士兵承受不了则没有加以研究。”[11]131另外,苏军长期坚持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给官兵带来一些消极的思想影响。战后数十年,苏军出兵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军事上插手古巴等,苏军宣传部门一直把它说成是“国际主义”,并在军内灌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官兵对这些宣传产生了怀疑。

(二)应对西方渗透破坏不力

从苏联成立起,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苏联的历史,就是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作斗争的历史。从列宁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西方国家运用经济、政治、文化、舆论宣传等手段对苏联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对苏军的意识形态工作造成强大冲击和严重威胁。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新闻署在125个国家部署201个新闻中心,其所属“美国之音”广播电台,美国中央情报局操纵的“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积极从事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及其军队的宣传。西方的40家电台,用23种苏联少数民族语言昼夜对苏广播,每天播放时间累计200多个小时。

面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苏军明显应对乏力,仅仅是泛泛地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思想工作,完善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反宣传教育的主动性”[11]135,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些部队领导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够重视,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部队教育搞得死板,不够生动活泼。凡此种种,反宣传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苏军中崇拜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向往西方物质生活,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的风气日趋严重。许多士兵喜欢偷听“美国之音”,驻国外部队的一些士兵想方设法去看西方影片,官兵叛逃事件时有发生。此外,苏军中信教人数日益增多,信教士兵意志消沉,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

(三)主动放弃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从列宁到勃列日涅夫,虽然苏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几经变化,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未改变。1957年的《关于改进苏军党政工作的决议》,把党对军队的领导称为“武装力量的威力的主要源泉”[11]。1961年苏共22大通过的新党纲强调“共产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在军队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军事建设的基础的基础”[12]。然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变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主动放弃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戈尔巴乔夫推行各级党组织“自治原则”,下级党组织安排自己内部生活,活动方案是独立的,党员课程里允许有不受党委领导的俱乐部、理论研讨会、辩论等。苏共内部的分裂,不仅导致军队指挥体制的混乱,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引导,破坏了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军队失去了统一的“灵魂”,从而导致军队在关键时刻不能确定应该听命于何人。

三、苏军意识形态工作对我军的警示

(一)切实认清军队意识形态重要性

所谓意识形态,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直接关联,并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意识。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事实上起到了维护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权的巨大作用。如果人们丧失了对特定意识形态的信仰,那么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必然遭到人们的否定和抛弃。所以军队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军队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苏军崩溃的过程来看,其剧变的第一道关口就是军队意识形态安全闸口被打开,出现了意识形态多元化现象。对我军来说,要想永葆我军性质本色,确保军队听党指挥,首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军队意识形态工作。

建国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军的渗透颠覆从未停止过,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花样不断翻新,方式日趋隐蔽。在这样的新形势新挑战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军队意识形态工作。习主席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3]。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军队建设来看,对意识形态安全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陷入所谓“意识形态终结”的泥淖;对意识形态工作不能流于形式,重蹈苏军覆辙。必须高度重视军队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它作为全军的一项十分重要和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去抓好。

(二)牢牢把握军队意识形态领导权

重视军队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军队意识形态领导权掌握在党的手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党从政治、思想、组织三方面领导军队,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体现。

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我军的性质宗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给我军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削弱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苏联剧变警示我们,放弃党对军队意识形态领导权,把军队思想搞乱,关键时刻军队不听党指挥,必然导致亡党忘国。我军性质宗旨决定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散布所谓“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否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如果听信他们那一套,放松军队意识形态领导,势必会导致人心大乱、军队变质,党、军队和社会主义事业就可能被彻底毁掉,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也可能就此夭折。

党对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4]。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所以牢牢把握军队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军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具体体现,是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坚强保障。

(三)与时俱进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存在相适应。不同社会时期有不同背景、不同对象、不同要求,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握不同时期的特点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上适应变化。苏军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形式方法上陷入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最终导致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军队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所以做好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

从现实来看,我军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外部来看,西方国家对我军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隐蔽巧妙,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多元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从军队自身看,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艰巨繁重,官兵成分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特征更加明显。在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主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模式。一是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创新思想教育内容,适应官兵需要。二是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改变以往意识形态工作呆板、说教的形式,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为广大官兵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增强教育的说理性和战斗性。三是变“封堵”为“引导”。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于互联网我们不能如畏猛虎,要教育官兵正确使用网络,用先进文化吸引官兵,用良好氛围熏陶官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意识形态工作。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0.

[3]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2.

[4]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2.

[5]斯大林文选(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46.

[6][美]莫里斯·贾诺威茨.军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65.

[7]北京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53年3月—1964年10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98.

[8]贾泽林.《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00.

[9]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摘要[J].青年记者,2001(4):25.

[10][俄]根纳季·亚纳耶夫.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11]齐键,等.外国军队政治工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队建设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932.

[13]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3-08-21].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 201308/t 20130820_ 1422721.shtml.

[1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猜你喜欢
苏军列宁苏联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五十年代学习和借鉴苏军的回顾与思考
朝鲜战场遇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