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的变迁

2014-08-17 06:43陈跃飞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永春树形柑桔

文 /陈跃飞

▲永春县猛虎柑桔场山地果园

20世纪50年代永春县开始成片种植柑桔,经长期发展,成为柑桔出口量居全国首位的著名“中国芦柑之乡”。永春柑桔栽培品种中芦柑占98%,90%以上为山地果园,生产技术历经数十年变迁改进,形成优质高效的芦柑标准化生产技术——《永春芦柑综合标准》(DB35/T105—2005,DB35/369—2005)并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永春芦柑产量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成年芦柑园平均单产达2 500~3 000 kg/667 m2, 一级以上 (果实横径>70 mm)优质果率从平均30%~35%提高至50%~60%,有效提升了永春芦柑产业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永春柑桔出口量长期居全国首位:2006年全县柑桔出口99 945 t,占全国柑桔出口量22.97%;2008年全县柑桔出口146 248 t,出口额10 243万美元,出口柑桔占全县柑桔总产量63.3%,占全国柑桔出口量17.0%。本文介绍永春山地芦柑生产技术变迁改进历程,以供交流。

1 生产阶段划分

永春芦柑生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试验种植时期,借鉴其他产区经验,在实践中探索,以确保种植成功为目标。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推广种植、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柑桔生产总体供不应求,生产技术以追求产量为中心。第三阶段为90年代以后,一些年份柑桔供过于求,生产市场竞争趋于激烈,需通过优质化、省力化栽培提高竞争力。1997—1999年组织实施的 “海峡两岸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合作项目”,借鉴台湾芦柑生产技术,结合永春实际,推广应用疏伐郁蔽果园、培育自然开心树形、自然草生栽培、疏花疏果、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改进果实商品化处理与营销等技术,实现了芦柑生产从以产量为中心向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技术转变。2000年以后,特别近年人工成本快速提高,而柑桔价格未相应提升,致使一些科学有效的栽培技术难以实施。

2 栽植区域选择

永春县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海拔从83~1 366 m,气候垂直差异大,大约在海拔500 m以下属南亚热带气候区,500~1 000 m属中亚热带气候区,1 000 m以上属北亚热带气候区。20世纪50年代试验种植的芦柑果园海拔均在700 m以下,60年代中期后天马柑桔场等种植最高海拔超过900 m。据20世纪80年代在天马柑桔场观测研究,在海拔350~900 m范围内,海拔每上升100 m,芦柑春梢萌发、开花、生理落果等物候期平均延迟3.77天,产量下降14%~18%,果实单果重下降7.8%,可溶性固形物和含糖量随海拔上升而下降,酸和维生素C含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加。高海拔果园积温不足,产量和品质下降,效益低,以在海拔600 m以下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南缘气候区栽培效果为好。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永春县就指导果农在海拔600 m以下山地种植芦柑,全县90%以上芦柑种植在海拔600 m以下山地。

3 砧木与苗木培育

永春芦柑早期多以福桔为砧,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多用枳作砧木。福桔砧芦柑根系旺盛,树势强壮,抗性强,营养生长旺盛,投产较迟,早期产量较低,盛产期后表现高产、稳产、优质、经济寿命长等特性。枳砧芦柑主根浅,须根发达,树冠开张、矮化,砧穗结合部表现砧大穗小,影响营养物质输送,有利地上部光合产物积累和早结丰产,但不利根系生长,盛产期后易早衰。福桔砧与枳砧芦柑性状表现相异,生产上缺乏兼备两者优点或中间型砧木可利用。

▲永春县自然草生栽培的芦柑园

永春柑桔苗木繁育长期裸地育苗,为生产提供裸根苗。2008年由农业部立项支持的永春县柑桔良种繁育基地建成投产,繁殖材料进行脱毒处理,育苗全程在网室内进行,避免虫媒传播柑桔黄龙病等病害,已批量供应柑桔无病毒容器苗木。近年新植柑桔园,均由其提供1年生或2年生容器大苗,定植后第二年就可投产,减少田间管理成本,提早收益。

4 土壤管理

永春芦柑多为红壤山地果园,坡度较大,土壤基础差。一贯推行砌筑水平梯田,挖大穴或壕沟定植,其后逐年扩穴全园改土,施用茅草绿肥、基肥和石灰,深耕改良土壤。深耕深度定植穴80~100 cm,穴外60~80 cm。近年人力成本高,建园一般采用机械施工,一次性完成全园深耕改土工作,以节省其后改土成本。

在全园深耕改土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每年进行1~2次表层土(约20 cm)中耕翻土。一般在冬季结合清园进行,有利树体休眠,促进花芽分化。对初结果的幼年树或营养生长旺盛果园,于夏季5月再次中耕翻土,切断部分根系,抑制夏梢抽发,提高着果率。中耕翻土可保持表层土壤和根系活力,但一年多次中耕对土壤和根系培育弊大于利,又增加成本。80年代中期后,多数果园仅于冬季进行一次中耕翻土,90年代后一些果园难以每年进行,2000年后因人工成本高,多数果园隔年或多年进行一次中耕翻土。

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还进行2~3次中耕除草,实行清耕管理。9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应用果园自然草生栽培,只铲除恶性杂草,每年多次割草覆盖树盘。清耕管理花工多,水土易流失,不利生态培育;采取人工种草则会增加成本,不利草种自然形成多样化;自然生草最为科学,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新植果园或幼龄果园多采取人工割草覆盖树盘,保持土壤水分,调节地表温度,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极为有效。近年工资成本高,许多果园使用除草剂除草,对土壤和根系产生不良影响,于芦柑栽培不利。

20世纪90年代前,一些果园多年耕作后,表土流失,根系浮生,常于冬季或高温干旱季节前全园培土10~15 cm,以增厚土层、补充营养和培育根系。其后,因人工成本高而少用之。如建园时在梯田后壁预留草带土墩,为日后培土提供土源,不失为土壤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土壤管理宜重点做好深耕改土工作,保持深层土壤改良熟化,保水保肥,根系发达。在此基础上,表层土壤施行自然草生栽培,每隔1—2年结合冬季清园对表层土壤进行一次中耕翻土,减少耕作次数,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并保持表层土壤和根系的活力。

5 施肥管理

永春芦柑果园多为红壤山地开垦而成,肥力基础差,pH值低,需通过深耕施用大量有机肥及石灰改良土壤。传统施肥主要依靠经验,存在土壤pH值低,有机肥不足,速效氮肥、磷肥过量,钾肥相对不足,钙、镁缺乏等问题。1996—1999年通过营养诊断配方施肥试验,提出了成年芦柑园配方施肥推荐方案:单产2 500~3 000 kg/667 m2果园,年施纯氮(N)45~60 kg,其中有机氮的施用量应占总氮量的25%,氮(N):磷(P2O5):钾(K2O)施用比例 1∶(0.3~0.4)∶(0.5~0.6)。一般在冬季结合清园中耕翻土一次性施用有机肥和石灰,速效肥则以春梢萌芽前和7月上中旬壮果肥为重点,稳果肥视结果量与树势灵活施用。多数果园土壤pH值低,宜结合深耕和中耕翻土施用石灰加以改良。

施肥方法除结合深耕和中耕翻土施用外,大多采取挖沟施肥,然后覆土。2000年后,许多果园在雨天时地表撒施化肥,以节省人工成本。根外追肥常用于缺素症状的矫正,而喷施各种叶面肥易增加成本,对果实品质不利。

随着人工成本提高,宜确保或提高有机肥用量,结合深耕改土和中耕翻土把当年或连同次年的有机肥和石灰等一次性施用,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减少速效肥施用比例和施用次数,以提高肥效,节约成本。

6 树冠管理

6.1 保持独立树冠

永春芦柑早期种植密度60~70株/667 m2,一般梯田台面宽2~3 m,株距约4 m。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农业人口多,土地资源少,产品供不应求,盛行“矮密早栽培”,种植密度大多70~80株/667 m2,甚至更高,成年后树冠郁闭,产量低,品质差,耕作不便,增加管理成本。9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推行疏伐郁闭果园,通过确定永久树,缩伐间伐临时树,使永久树成为独立树冠。

柑桔栽培不管树冠大小,均应保持树体之间有一定间距的独立树冠,保证果园群体通风透光。成年果园如树冠过于高大,不利田间耕作;过于矮小则树冠容积小,不利效益提高;相对较大的树冠有利产量品质提高,单位生产成本较低。永春芦柑成年树冠以控制冠幅4.0~4.5 m、树高2.5~3.0 m的独立树冠,生产效益最高。

欲保持独立树冠,满足树体生长空间,应从建园规划着手。永春山地果园坡度多达15°~30°以上, 不易开垦大台面,每层梯地大多只种植一行芦柑,永久性株行距以4~4.5 m,每667 m2约种植40株为合理,早期计划密植可在株间加密1株。坡度较大的果园,可开垦梯地台面3~3.5 m,在梯地后壁留草带或耕作通道,留足树体生长空间,便于耕作,又可为日后果园培土提供土源。

6.2 培育自然开心形树冠

永春芦柑早期没有明确的树形模式,虽有不同程度整形修剪,多数最终成为主枝众多而紊乱的自然圆头树形,不利产量和品质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应用自然开心树形。在疏伐郁闭果园的基础上,通过矫形修剪把自然圆头树形改造为自然开心树形。放任生长的树冠无明确主枝,改造时选留3~4个主枝,与水平成约70°角向各方向延伸,过高的主枝通过回缩矮化树体。每个主枝上选配2~3个副主枝,与水平成约20°角。副主枝之间保持适当间距,使树体呈一定层性;越在下方的副主枝越长,渐向上的渐短,使树冠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受光量大。依次配置在骨干枝上的侧枝,生长角度范围为与水平成0°~20°角。树形改造分2~3年完成,因树随势矫形,无需过分强调树形。自然开心树形解决了树冠个体通风透光问题,枝条主次分明,立体结果,果实发育良好而大小一致;整枝容易,定形后修剪量小;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效果明显,深受果农欢迎接受,得以在全县迅速普及应用。

▲树冠改造为自然开心形的永春芦柑树体

6.3 修剪

永春芦柑早期多精细修剪:幼年果园采取夏秋梢摘心,促进分枝和培养树冠;初结果树通过抹芽放梢,抹去早夏梢,提高着果率,集中放梢培养结果母枝;成年果园多郁闭,虽然对细小枝条修剪较多,但是由于没有从果园群体、树形等大的方面着手,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培育独立开心形树冠后,果园群体和树冠个体通风透光良好,枝梢发育充实,自然树势强壮,立体结果,品质良好。因此,保持独立树冠、培育自然开心树形是树冠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是整形修剪的基础。树冠定形后则修剪量较小,除注意剪除扰乱树形的枝条外,主要是通过修剪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有效的措施是在小年结果后的冬季,对树冠外围部分枝条进行回缩短截,促发春梢营养枝,调节结果枝与营养枝比例,保持生长与结果的平衡。

7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永春芦柑结果状

早期芦柑栽培以产量为中心,常采用环割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保花保果。福桔砧芦柑通过环割以促进早期结果,2,4-D和九二○则是最常用的保花保果剂。保花保果,特别是大年结果时保花保果,常使结果量过多而优质果率低,树势衰退,既加重大小年结果现象,又增加管理成本,对果实品质还有不利影响。永春芦柑多为山地栽培,秋冬为旱季,花芽分化良好,生产上多用枳砧,丰产性好,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做好果园管理的基础工作,无需采用特殊措施即可结果良好。适龄不结果或适龄低产园,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基础上,可采取适当保花保果措施促进结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果农以提高优质果率为生产目标,一般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而主要通过栽培措施保证产量,并开始采取疏花疏果提高优质果率。疏花疏果一般首先通过修剪调节,对次年大年结果的果园,冬季对树冠外围部分枝条进行短截修剪,促发春梢营养枝,减少花量。其次,在生理落果结束,稳果后(6—7月)分期进行人工疏果,疏去商品价值低及过于密生的果实,使结果量合理,一般盛产期果园控制产量2 500~3 500 kg/667 m2。人工疏果,花人工较多,但提高品质效果良好,仍为多数果农采用。

8 采收贮藏

早期永春芦柑多数分批采收,以使品质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为节省成本,多数一次性采收。永春芦柑多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采收。20世纪80年代一些果园于11月上旬采收,以延长贮藏期限,因成熟度低,对品质有不利影响。90年代后,用于贮藏的芦柑多于11月中旬或下旬开始采收,用于鲜销的多于11月下旬开始采收。

早期芦柑多以果实横径间隔1 cm进行分级销售,90年代后受出口市场导向,多以果实横径间隔0.5 cm进行分级销售。

20世纪80年代以前,芦柑由果品公司收购销售,多为鲜销,少有贮藏。80年代后,特别是1984年柑桔开始由生产者自行销售后,大量芦柑通过贮藏延长供应,提高效益。80年代初期,永春县开始推广应用塑料薄膜单果包装贮藏方法 (通过认真采收减少伤口→及时防腐保鲜药剂处理→预贮5~7天→塑料薄膜单果包装→常温贮藏)。芦柑采收贮藏恰逢冬季低温时期,此法常温贮藏4个月损耗率一般可控制在10%以内。此法因简单易行、效果良好,其他方法难以取代,故延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永春芦柑除少量采后直接鲜销外,80%~90%的果实采后进行单果包装贮藏,而后依市场行情适时销售。永春芦柑产区地处南亚热带北段至中亚热带南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及糖含量高,采收时酸含量也相对略高,经短期贮藏,酸含量有所降低,甜酸适度,风味浓郁,品质更佳,贮藏后期则易因果实无氧呼吸积累乙醇及枯水等现象影响风味品质,以在次年2月底前上市品质最佳,3月底前销售完成对品质较有保证。

猜你喜欢
永春树形柑桔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桃树几种树形的特点及整形修剪要点
从太空俯瞰地球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探访“中国香都”永春达埔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柑桔园冬季管理技术
柑桔砂皮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