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探究与实践

2014-08-20 04:35周长青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鸭子图形创设

周长青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为了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而显得十分重要.

一、教法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优美而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情境,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影像或出示一些图片.

例如,一位数学教师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种教学情境:在一片平静的河面上游着5只鸭子,河岸上长着树,岸上还有3只鸭子在嬉戏,远处还有山和蓝天白云,画面不可谓不美.这位教师让学生围绕着河里和岸上鸭子的数量提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比如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几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几分之几?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百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百分之几?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始终为问题的探究服务,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没有的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动是儿童的年龄特征.根据这一特点,把学习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因玩而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如此下去,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讲“认图形”时,要求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安排以下几种形式的探究活动:(1)找图形.教师用四种图形拼成一个机器人,要求学生从机器人身上把这四种图形分别找出来.(2)说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见到的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3)折图形.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再用这张纸横着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四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再用这张纸对角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八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又如,在讲“人民币的认识”时,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创设别致的课堂导入,往往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趣味情境,即通过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动画片)、趣味小短片等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主动求知的欲望.

三、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生动的材料作用于人的大脑,可以促使大脑积极地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有效地接收和学习有关的信息,进而加工和处理信息,很快就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并能以最佳的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动手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定理公式.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在低年级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巧设情境,以“奇”促学

数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数学,这就促使教师要想办法让数学课生动活泼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领悟并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的实用意识.endprint

猜你喜欢
鸭子图形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分图形
找图形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图形配对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