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壮举

2014-08-21 07:16邱晓燕
散文百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王陵汉王项羽

●邱晓燕

五月,踏着萋萋芳草,独自徜徉在云龙公园。

沿小径前行,苍翠的古木中,耸立着一座牌坊。牌坊后高大的古冢前,“汉安国侯太福右丞相王陵母墓”几个大字沐浴在午后的阳光里。蓦然回首,我知道自己已走进了时光的深处。在这个喧嚣的城市最僻静的一角,静卧着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两千两百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午后。古城的天不像今天这样蓝,阳光也不似今天这般明丽,远处隐隐传来声声鼓角及战马的嘶鸣。连年战乱,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战争煎熬着百姓,也把苦难和忧患,一览无余地写在眼前这位普通民妇的脸上。举目四望,她喟然长叹。但是,想到自己的儿子王陵已在南阳揭竿起义并且率部归顺了汉王刘邦,有明主贤臣平定天下,她的脸上又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项羽深知王陵是个人才,就派人抓来了王陵的母亲,以此要挟王陵归顺。王陵派使者去军中探望,项羽会见使者时让王陵母坐在一旁,意在让她招降王陵,而陵母却不肯开口。汉使返回时,王陵母私自来送行。她流着泪对汉使说:“请为我向王陵带句话,让他全心辅佐仁厚的汉王,不要因为我而伤心!”言罢,伏剑身亡。她以一死断绝了儿子的后顾之忧,坚定了他跟随刘邦的决心。王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并贵为“安国侯”,这是后话。

陵母的死,惊天地,泣鬼神。彭城的女子,个个都是那么刚烈。如果说虞姬乌江边潇洒的一刎,让英雄美人的故事极尽悲壮和艳丽;那么,王陵母军中这惨烈的一刎,更是把一个母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推向了极致。

这样的女子,注定要青史留名、流芳千古的。尽管没有姓名,也没有年龄、身世,但人们知道她是个母亲,汉将王陵的母亲,这,就够了。在她横剑出鞘的那一刻,这位母亲就以英勇悲壮的姿态,永远定格在历史和后人的心中。王陵母的故事,在《史记》“陈丞相世家”及《汉书》、《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但更多的情节,却是游走在故事和传说中,散落在如空气般无形却又渐成气候的民间。

相传,项羽闻之大怒。他命人支了口大锅,“烹陵母”以解心头之恨。当地的老百姓为陵母壮举所感动,夜里偷偷将她埋了,堆起了一个大土堆。王陵获胜后赶来安葬母亲,他一路哭着爬到母亲坟前。后来,他爬的这段路,就被称为“王陵路”。

《三国演义》中,有个“曹操不杀徐母”的故事。清文学评论家毛宗岗,在《三国演义》本中评曰:“不杀徐母者,惩于王陵故事也”。李渔也评曰:“不杀徐母,有鉴于王陵故事。”而汉代“苞母勖子”的故事,更是打下王陵母故事的烙印。辽西太守赵苞的母亲被鲜卑人掠去,母亲以陵母伏剑之事勉励儿子。赵苞闻之,立刻进兵大败鲜卑。而母亲,却被敌军杀死。

历史是沉淀在人们心里的。一个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天下苍生安宁的人,是不会被后人遗忘的。明代嘉靖年间,官方就为王陵母立了墓碑。“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中原谁共逐,天子岂无真。义莫从新主,恩堪断老亲。至今留墓草,如报汉家春。”这是清代诗人袁希颜清以《王陵母墓》为题写的悼诗。“陵母伏剑”的故事还被写进古教科书,编成国粹经典《陵母训子》等剧目,并刻入了汉画像石;还有古冢墙外那条以“王陵”命名的道路,无一不让人掂量出历史在人民心中的分量。

沧海桑田,春风秋雨两千年绵绵不绝。走近这绿树环绕的古墓,我不由屏住呼吸,放慢了脚步,深怕惊醒了这位母亲。望着墓碑上的大字,用心灵去体察她的生命,我依然能感受到天地人寰中回荡着的凛然正气——

作为母亲,她完全可以和孟母、岳母相提并论。中国历史上这两位伟大的母亲堪称教子典范。母以子为贵,如果说是儿子的成功成全了这两位母亲;那么,陵母则是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儿子,换取儿子辅佐汉室、平定天下的大业。

作为女人,她又不愧是女中丈夫,巾帼豪杰。楚汉相争胜败未分,她居然能“识兴废”、“一剑兴亡决”,大胆断言天下所属。这样的眼光和胆识,连男人也自愧弗如!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只有这座古冢,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那个义重如山的故事。远处,飘来游人们的笑声和健身舞的优美旋律。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我想,陵母若是地下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让子孙后代尽享太平,谁能说不是她当初伏剑一刎的初衷呢?

猜你喜欢
王陵汉王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一士之谔谔
一士之谔谔
一士之谔谔
移动互联新探索
梦遇项羽
准确 高效
汉王科技的变革
汉王的退路已被堵死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