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内心矛盾

2014-08-26 04:56韩佳宁田刚万佳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韩佳宁 田刚 万佳英

内容摘要:赵树理在创作中受到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内心产生过矛盾,但作者还是通过自性原型来统一了自己的创作思想,使得笔下人物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对立与统一的过程。笔者就从《三里湾》的人物出发,来分析作者内心矛盾的统一过程。

关键词:《三里湾》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人格面具

赵树理作为一个作家有自己的创作动机,表面上是一种社会赋予作家的任务。可是艺术创作毕竟是一种自发活动,荣格说过,“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来源于无意识中的自主情绪,艺术家本人不过是它的工具和俘虏。”“这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对于它,人类由于自己本身的软弱可以轻而易举地缴械投降。”

这种“原始经验”,就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所有那些通常被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的潜在的意象。原始指的是最初或本源,原始意象因此涉及到心理的最初的发展。……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这些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即“原型”。赵树理在《三里湾》的人物塑造方面深受原型的影响,使其更加现实,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影子。笔者就结合文本与原型理论作具体分析。

《三里湾》中,范灵芝最后并没有等到马有翼的进步,选择同他分手,这看似是女性的自然选择;王玉生也是因为受不了袁小俊的刁蛮任性,而选择同她离婚,这看似是女方“失德”后男性的自然选择;马有翼因为不满范灵芝同他分手、父母又逼他和袁小俊结婚,便选择与王玉梅结合,并甘愿为她把家也分了,这看似是马有翼为爱痴狂的表现;袁天成因为不满“能不够”在家只手遮天的蛮横,而选择与相依多年的她离婚(离婚未遂),这看似也是男性寻求自身地位的表现。

合理之中,却渗透着人性中对于人格的整体性的追求。荣格就此提出过“自性”的原型。“所谓‘自性原型就是人格的先天统一性的组织原则。这种组织原则决定了人格的发展仿佛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状态。人不断地认识自我,并不断认识自我之外的无意识领域,乃至更深层的集体无意识的深处,以便将其有利成分充分整合进自己的人格结构之中,使得自己的人格与周围环境达致最大的和谐,充分实现人格先天性的统一倾向。”自性原型是人的核心原型,很多原型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人的自性原型要求人的一生都要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人格特质,包括异性特质,来使自己的人格结构更趋完善,男性中有阿尼玛原型,女性中有阿尼姆斯原型。因为男女两性在长达数亿年的交往中,男女双方的人格特质都渗透在双方的血液之中,男性必然拥有女性的人格特质,而女方也必然拥有男方的人格特质。“这种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翻,但是它们在社会中是无法展现的,因为社会文化对这两种原型是持批判态度的。男性被认为是勇敢、坚强、独立的化身,女性被认为是温柔、善良、顺从的代名词,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建构中,男女形成了各自特定的人格特质。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时刚刚解放,人们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观念,

“三纲五常”思想也长久地禁锢着中国女性。在传统农村中,普遍存在“男女有别”的思想,即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不仅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H长期的男女之间的沟通不畅,让男女特质无法相互传递,更加深了男女之间性别特质的沟壑。

男女之间之所以无法通过婚姻来实现人格的统一,是因为那时期中国的婚姻和性爱一般是分离的,婚姻只是为完成个人与族群的政治、经济、以及生育功能的。所以他们极力通过反对传统婚姻观来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实现人格的统一,这就是婚姻自由的心理学意义。

“性爱是对与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阁在《三里湾》中,范灵芝的传统婚姻观念是自己给的,她认为结婚对象应该是有知识的马有翼,因为知识分子是社会所欢迎的,并且能带给范灵芝尊严和地位。可是他一直都是个懦弱胆小的青年,范灵芝内心的阿尼姆斯心象是勇敢地男士,可他与范灵芝内心的阿尼姆斯心象相互冲突,所以她为了自己人格的统一,便与马有翼决裂而选择了勇敢的王玉生。王玉生是一个果断、独立的男子,他潜意识中的阿尼玛是温柔、细腻的,而他的妻子袁小俊是一个刁蛮、任性的女子,与王玉生的阿尼玛心象相抵触,所以他们最终离婚了。除此之外,袁天成作为一个男性,怎么会乖乖听她老婆能不够的话,“袁天成把木锨让给她说,‘给你!我早就不想做了!我这个老长工也当到头了。”他心中的阿尼玛心象是顺从、善良和温柔,而能不够在家中常常拿着指挥棒,而且挑唆自己的女儿袁小俊也要在王家成为一家之主。她显然与袁天成的阿尼玛心象非常冲突,离婚便在所难免了。“男人们无数次地尝试过与那些同自己的阿尼玛心象相冲突的女人结合,其结果不可避免地总是导致对立和不满。”男性发现冲突后,会选择与自己阿尼玛心象相适合的女人结婚。女性也如此。

《三里湾》中的马有翼、陈菊英和袁天成三个人开始都是家里的好儿子、好媳妇和好丈夫,但后来都纷纷“革了命”,闹分家的闹分家,闹离婚的闹离婚。这些都受到人物内心人格面具原型与阴影原型的影响。

所谓人格面具,就是“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也被称为顺从原型。”可是人一旦从人格面具中没有获得物质报酬和幸福的生活,它们体内的阴影原型便会显现。所谓阴影原型,就是“比任何其它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对动物性提供了解答,我们人和动物都具有的需求便是动物性需求,我们都拥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就是对食物、水、住房等的需要,安全需求便是对人生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和疾病威胁的需要。当这些动物性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也就是人感觉无法生存时,人们内心的阴影原型便会从潜意识中跳出来打倒人格面具原型,在生活中便表现为一反常态地维护自身的生存需求。

《三里湾》中,马有翼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都戴着“好儿子”的人格面具,作为一个进步分子,却始终在维护自己的封建旧家庭,为此他不惜辜负了范灵芝的期望,“她所以迟迟不作肯定是想等到有翼进步一点再说,可惜几个月来就连有翼一点进步的影子都看不到,便觉得很苦恼。她常暗自把有翼比做冰雹打了的庄稼,留着它长不成东西,拔掉了就连那个也没有了。”可是后来当范灵芝真的与王玉生订婚时,父母又要他和自己不喜欢的袁小俊订婚,谁不知道袁小俊是个泼辣的悍妇,有翼将来的生活便会苦不堪言。他自己辛苦戴着的人格面具却没有为他换得最基本的稳定生活。所以他撕掉“人格面具”,从自已的旧家庭中分出来,与王玉梅结婚。

陈菊英也是受自己的人格面具原型所害,她一心想要当好马家的媳妇来求得马家以及社会的承认。可是自从放跑了他的丈夫、马家的三儿子后,马家人就开始对菊英越来越冷淡了,尤其是她的婆婆常有理。“菊英说,‘照我娘说的,好像是我不愿意吃汤面,可是我实在没有见哪里有汤面呀!吃糠也行——我也不是没有吃过,不过要我吃糠也得给我预备下糠呀!”陈菊英无法生存下去了,她也就没有必要再戴着“好媳妇”的人格面具了,最后还是分了家。

如果一个人戴着很久的人格面具,很可能离开他自己本来的人格越来越远,使他越来越没有生命活力与创造力,所以阴影原型是避免人格异化的重要阻力。“一个成功地压抑了自己天性中动物性一面的人,可能会变得文雅起来,然而他却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他削弱了他的自然活力和创造精神,削弱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直觉。”所以一个人为了使自己的人格统一,必须将内心的人格面具与阴影原型完美统一起来,这样才不容易导致人格异化。

《三里湾》中的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两类原型的矛盾,一是人格面具与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之间的矛盾,一是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矛盾,可这两类矛盾均被人内心的自性原型相统一。前文提到过,人物内心的原型也就是作者内心原型的体现,作者内心因为这两类原型之间的矛盾也矛盾过,但由于自性原型才使自己的创作思想得到统一,最终化身在了笔下的人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