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许瀚关于“因声求义”的研究

2014-08-26 12:23孟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训诂

孟娜

内容摘要:清代学者突破了文字字形的限制,将因声求义这一原则广泛地应用于训诂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乾嘉学派时期是清代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许瀚秉承乾嘉余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因声求义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将其广泛运用到训诂实践中,解决了古籍中的许多疑难问题,还总结了求古韵的八种方法,为后人的训诂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

关键词:训诂 因声求义 许瀚

许瀚,字澜若,一字印林,又字符翰,号培西,室名攀古小庐,山东沂州府日照人。生于嘉庆二年(1797),卒于同治五年(1866),享年七十岁。他师从王引之,撰有《别雅订》、《攀古小庐杂著》、《济州直隶州志》等著述,继承了乾嘉学派严谨笃实的治学态度,在清代道光、咸丰之际备受学界器重,有“山左许瀚之学”之称。袁行云在《许瀚年谱·序例》说:“他的治学方法,秉承高邮王念孙、引之父子的余绪,以训诂声韵求义理,复由古文字以求本义及其通假。”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许瀚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典范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并发展了因声求义的理论。

一、许瀚因声求义理论的来源

因声求义是一种根据汉字读音来探求词义的训诂方法。汉字是形音义相结合的表意体系文字,音义联系紧密,为因声求义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清代训诘学是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学者对汉字的音义关系有了明确认识,突破了文字字形的限制,将因声求义这一原则广泛地应用于训诂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因声求义并不是清人所创。元初的戴侗在《六书故》卷前《六书通释》中说:“训故之士知因文以求义矣,未知因声以求义也。夫文字只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

到了清代,随着古音学的兴盛,因声求义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学者们在训诂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原则,解决了古籍中许多疑难问题。清代学者对因声求义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戴震在《转语二十章序》中说:“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他的学生段玉裁、王念孙又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提到:“文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嗍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中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王引之又继承了其父王念孙的观点:“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

许瀚受业王念孙父子,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秉承乾嘉学派严谨笃实的治学态度,是乾嘉学派的余绪。许瀚在继承前人思想和成就的基础上,充分正确地认识到汉字音、义间的关系。他曾说:“未有字先有音,不明古音,无以识古训也。古书多假借,假借必同音。不识古韵部分,无以辨假借也。是故治小学必自求古韵始。”在此,许瀚不仅论述了汉字音义间的关系,说明了明吉音的重要性,还提出治小学的方法,认为治小学应先求古韵。在此基础上,许瀚把因声求义广泛地运用到训诂实践当中,其因声求义理论是对戴震、王念孙等人理论的传承与实践。

二、许瀚对因声求义法的运用

许瀚在训诂实践中,大量运用因声求义,解决了古籍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其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破假借

假借字在古籍中十分普遍,破假借是训诂的重要内容。为此许瀚在训诂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话事,令长是也。”对于什么是假借,许瀚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假借专主声,无其字讬以音为假借,有其字而通以音亦得为假借,音同为假借,音不同而音相近亦得为假借,若字音迥殊,则必不得为假借矣。”嘲假借包括“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是假借的一部分。

1.音同为假借

十韦,十围也。《汉书·成帝纪》:“大风拔甘泉,中大木十韦以上。”师古曰:“韦与围同。”又《墨子·贵义篇》:“围心即违心。”盖古字韦、围、违三字义通。案,仍是音同。

“韦”、“围”、“违”同属匣母微部字,三者为音同假借。

2.音近为假借

祝诵,祝融也。《汉武梁祠堂画象碑》:“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耆欲,刑罚未施。”《隶释》云:“以祝诵为祝融。”按,融诵二字,其可通之迹,古无可考。或以声近借用,或汉时经典传本有如是音,未可知也。案,即此可据,不必更寻其迹。古假借全在声,声近此为假借无疑。㈣

《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似用切。”“甬”古音在余母东部,“融”古音在余母冬部。“诵”是形声字从甬声,“甬”与“融”都是余母字,因此“诵”、“融”音近为假借。

(二)论谐声

《求古韵八例》:“谐声,《说文》某字某声是也。”许瀚认为所谓的“谐声”即《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形声字的声符是训释词义的重要线索,在因声求义中有重要作用。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形声字和其声符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其古音应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可以利用形声字的声符来寻找语音线索训释词义。

覂竭,乏竭也。《唐书·宋务光传》:“公私覂竭,户口减耗。”按,《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师古曰:“泛,覆也,音方勇反,字本作覂,后通用耳。”覂字形与乏近,故借用乏。此《韵学集成》所引《唐书》如此。汲古阁本已刻作乏,不作覂,未知《集成》所据何本。案,要亦乏声,故借用,非缘形近。

《说文解字》:“覂,反覆也,从两乏声。方勇切。”“覂”是形声字,声符是“乏”,所以可借用“乏”。

(三)说声转

洪诚先生在《训诂学》中提到:“清人所谓的一声之转,是说几个字在声纽同一的前提下语音发生转变,声纽同一没有转,只转了韵。”许瀚在训诂实践中,也运用了“一声之转的理论”,其术语主要包括:“一声之转”、“转音”、“声转”等。

蠭门,逢门,蠭蒙,逢蒙也。《荀子·王霸篇》

《吕览·听言篇》作“蠭门”,《淮南子》《汉书·王褒传》作“逢门”,《七略》作“蠭蒙”即逢蒙也,蠭逢字近,门蒙声近。案,蠭逢声同,门蒙声转。

门,明母,文韵。蒙,明母,东韵。“门”、“蒙”声纽相同,一声之转。

三、《求古韵八例》对因声求义的意义

许瀚在训诂实践中的贡献是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纠正了前人许多不当之处。理论意义上,许瀚对假借下定义,阐明古音与训诂、假借、古韵间的关系,在《求古韵八例》中系统总结了求古韵的八种方法。他说:“求古韵之道有八:一曰谐声,《说文》某字某声是也;二曰重文。《说文》所载古文、籀文、奇字、篆字或从某者是也;三曰异文,经传文同字异,汉儒注某读为某者是也;四曰音读,汉儒注某读如某,某读若某者是也;五曰音训,如仁人义宜,庠养序射,天神引出万物,地祗提出万物是也;六曰叠韵,如崔嵬、虺颓、伛偻、污邪是也;七曰方言,子云所录,是其专书,故书雅记,亦多存者,流变实繁,宜慎择矣;八曰韵语,《九经》、《楚词》,周、秦诸子、两汉有韵之文是也。”

这八种方法不是许瀚首创的,是许瀚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归纳,归纳通例也是许瀚训诂的一个重要特点。许瀚不仅归纳了八种方法,还为每种方法提供例证说明,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证明了其可行性。这八种方法的提出,促使因声求义这一原理日趋完善,为后人求古韵、破假借、明古训提供了方法指导。

滥用通转是王氏父子后的弊病,许瀚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训诂实践中,亦未能摆脱这一弊端,在训诂实践中存在一些错误。总的来说,虽然许瀚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许瀚在因声求义的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对后人的训诂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训诂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世说新语》名字解诂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训释方法的比较分析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研究
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