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叙事中走向儿童

2014-08-26 00:30侯登强
江西教育B 2014年5期
关键词:儿童孩子教育

侯登强

教育叙事写作和教育专业阅读如同人的两条腿,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会让我们在教育的梦想之路上走得更远。两者最初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但当真正投入到教育情境之中后,两者就会形成必然的联系,并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

教育叙事的写作让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敏感,使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至于麻木,不至于彷徨。教育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像一剂良药诊疗我们的职业倦怠。你会发现,教育叙事不单单是文字的舞蹈,更是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教育阅读不单单是善于读书,更是教育责任的担当和脚踏实地的耕耘精神。读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很难坚持下来。原因很简单:功利性的坚持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才可能抵达有梦想的教育生活。

当诸多人在教育习作面前止步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心智的完善、心灵的慰藉,越来越体会到:教育叙事的写作本身是一种教育感觉的抒发。沉浸其中,吮吸到教育的芬芳,每天有一种出发的感觉、一种相遇的心态、一种生发出智慧的欲望。

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来,带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学校这样一个新的场所开始自己另一段成长的旅程。我们常常把那些“不同”称为儿童的差异性,遗憾的是,这些差异性往往没被真正重视,让我们错失了诸多育心养人的机会。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摒弃了儿童个体的感受,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需要明晰:故事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历程,我们的生活也是用一个个故事组成的。

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发现教育的契机,并创造教育的奇迹。每一件事情,细细打磨,赋予它新的意义,故事就会与众不同。需要明了怎样来续写故事,续写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当我们续写的时候,重在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考虑续写对儿童的成长有没有意义。不把续写当做成人玩弄“智慧”的把戏,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才可以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新故事。

只有敏感的教育者之心,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续写精彩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带着教育价值理念,充溢着教育智慧,既把孩子带入一个新的教育场景,也把老师的职业尊严激发了出来。

教育叙事需要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多角度思考事件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在很多的叙事作品中,生活常态化的记录固然可以使教育者之心细腻起来,但一个好老师不仅仅应该是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理性之爱是指教师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审视,思考,判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

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文忠同学的“虐狗事件”就是其一。文忠同学在上学的河坝上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一只流浪狗踢出老远。但在我们的面前,他痛哭流涕。分析其中的原因,他有男孩的那种展示欲望,更有家庭和学校的某种影响。在谈话中我获知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并在酒后殴打他;在班里的同学关系中,有人嘲笑他讽刺他……这些看不见的原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单纯以“品质恶劣”这样的词语来评价他,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原本都有善良的种子,只是因为气候、土壤的原因,它很难破土而出罢了。在了解到文忠的这些情况之后,我对他的情绪做了疏导,虽然一次谈话不可能解决问题,可是如果判断失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

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应该成为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

教育叙事需要教育者对儿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这种情怀与我们自身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不是真空,它来自生活。家庭中成长的儿女和童年里的自我是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叙事中总会与之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对儿童的善意也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

女儿出生时,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着,内心忐忑不安。同很多家长一样,那个时候根本不在乎男女的问题,只是祈求大人小孩平安。像是捉了很久迷藏,当岳母抱着我的女儿出来让我看的时候,我触碰到了稚嫩的生命,心跳也随之加速,有想哭的感觉。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姑娘的父亲,那一刻我仿佛突然成熟了。晚上,我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写下一段文字表达我的心情。在抱着女儿的时候,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神奇。她来了,从众多机缘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揣摩孩子的心思,此刻就需要与我们自己童年的经验相映照。别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不要成为开脱孩子问题的借口,要成为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开始。

你的词语就是你的精神样貌。那些经常出现在文中的词语一定在彰显着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如果是“温暖、悲悯、同情、陪伴……”那你是一个有人性光辉的教师,会持续给孩子以情感的关注,把孩子视作一个人来看待。反之,如果是“厌恶、训斥、抵制……”那你就是一个对待儿童专制的人,过于自我,而忽视儿童的感受。

通过一些词汇的表达,我们渐渐积蓄起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叙事的写作与教育阅读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映照。

在最初接触教育书籍的时候,我侧重于教育理念、教育唤醒类,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刘良华、刘铁芳、张文质……这些名家的书滋养着我急需苏醒的教育灵魂。在这些人的书中,对教育的那种关切、对教育问题的叩问、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突然间,我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的生活是如此不堪回首。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之下,我选择了在书籍中前行,在教育实践的路上再出发。那段时期,我写的教育叙事主要以真情关怀为主。抱着对每一个孩子尽量有最大善意这样朴素的想法,我慢慢沉浸在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里。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教育阅读的不断拓展,我越来越感觉到唯有爱是不够的,唯有真情也是不够的。教育要想对孩子有更多的裨益,必须采取一些主动的教育投入。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获得良好的人性滋养,这成了我一段时期内的关注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技术类的书籍,《接受我的爱——教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今天怎样管学生》《轻松搞定问题学生》等,这些以前我曾经有点不屑的书,给我更多技术上的指导。于是,在遇到儿童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些方法也变得灵活了。这段时期的教育叙事,除了真情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和思考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职业的乐趣。我的乐趣就在孩子们那里。endprint

陪伴、帮助、体恤、读懂、编织故事……教育叙事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儿童世界的路,也是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的路。

有人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的教育唯有在师生互相信任的真诚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所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不只是对事情经过的记录和描述,还要在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秘密的同时,多关注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感触。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某些感受和思考有时是刻骨铭心的。这些带有自我烙印的教育体验,对每个教师都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学的流程模式,教师和学生成为流程中的工人和物件,使得教育异化成了功利的工具。

教育叙事像一扇窗子,可以让我们读到一个教师的内心景观。在润泽儿童心灵的同时,教师的心灵也得以舒展。好的叙事作品,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映照。“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想,教育叙事的过程正是教师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一条途径,读书润泽心灵,写作完善自我。

教育叙事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指向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个真实的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当我们面对儿童种种行为的时候,酸甜苦辣都是可以涌现出来的。沟通中的困惑与迷茫、教育的反复与艰难、对职业的认同抑或否定……都可以在文字中舒展开来。在具体的师生事件当中,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把这些感受小心地整理下来,成为你教育行走的印记。突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教育叙事当中要特别对待的。

教育叙事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写作的范畴。

叙述的过程和教育生活是融在一起的。而这两者之间,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情怀。写作是记录,在这样的书写和实践过程当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教育者和孩子在一起,最动人的是可以在今天的相处中触及到未来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当教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孩子会因为我们有怎样的改变……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小事情,但依然需要静下来想想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空泛,它们直指我们的内心,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认同。

教育叙事从来都没有与这些教育的大问题脱离,在不断的叩问中,在默默的践行中,叙事本身成为教师精神发展的丰碑。如盖楼一般,信念也是需要一点点堆砌起来的,在做中体悟、沉淀。

当我们把与孩子相遇当做人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童年,当我们每天都在用心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一切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教育的神奇,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身精神的不断丰富。教育叙事需要这样的情怀做背景。

我们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不断书写的叙事作品。当带着这种认识再回顾我们所写下的那些叙事文章的时候,或许可以增加一份厚重和自然。不去追求写作的技巧,而是倾心于修葺心灵,醉心于教育实践,持一份博爱的教育情怀,坚定而骄傲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孩子相伴,是我们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幸运。那些美妙的叙事从来没有停止过,让我们去发现,去记录……(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韩仓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伟林

E-mail:1780724227@qq.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