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集团环境政策实践及策略研究

2014-08-27 09:17龚金红杨珍珍谢礼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年8期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

龚金红+杨珍珍+谢礼珊

收稿日期:2014-02-26

作者简介:龚金红,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

摘要环境管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重污染性行业,涉及旅游行业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以国内大型旅游集团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的环境披露信息分析其环境政策、实践及策略。研究选取2012年中国旅游集团20强作为样本,相关环境信息主要从集团官方网站、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在线新闻报道中获取。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旅游集团的环境策略可分为外部导向积极型、内部导向积极型、聚焦型、机会型和反应型五种。尽管大多数旅游集团都获得过环保奖励或生态标签认证,但仅有少数企业实施积极的环境策略。国有企业中半数企业采取内部导向或外部导向积极型策略,而另外半数主要采取机会型策略;非国有企业中1/3左右的企业采取聚焦型或外部导向积极型策略,而2/3左右的企业对环境管理表现出相对消极的态度。总的来说,旅游集团的环境实践内容体现了宏观政策和行业特色,顾客环保教育、节能减排、支持环保组织以及推广环保产品较为普遍;尽管环境实践涉及范围比较广,但整体投入水平还不够高。

关键词环境政策;环境实践;环境策略;环境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8-0168-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8.022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自“九五”计划开始,“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生态建设”等主题,先后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之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环境管理策略,提出环保口号。与石油、化工等重污染性行业相比,旅游业一直被誉为是“无烟产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但事实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景区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酒店及餐饮企业使用一次性物品造成的资源浪费等。作为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旅游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集团,理应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更大的环境责任。面对类似的环境道德压力,国内大型旅游集团会采取什么样的环境管理策略,它们在环境政策和环境实践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学术研究领域,尽管已有学者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环境策略的类型、驱动因素及影响[1-3],但其研究对象多为制造型企业,较少涉及服务型企业,而针对旅游企业环境策略的研究又多以星级酒店为背景[4-8],研究结论具有行业特殊性和局限性。本次研究试图以国内旅游集团前20强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公开披露的环境信息来分析其环境政策、实践及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启示。

1文献综述

1.1环境政策和环境实践

环境管理是企业为了降低、排除,甚至是预防自身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实施的一系列程序和实践[9]。作为一个新的管理领域,环境管理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10]。环境管理包括环境政策和环境实践两个方面。环境政策是企业关于环境行为意向和原则的整体声明;它为企业环境管理目标的设定及其实际行动提供了一个框架[11]。企业可以借助一系列自愿性政策工具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自我管制[12]。就酒店行业而言,Ayuso[13]认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环境政策工具是行为准则(Codes of conduct)、最佳环境实践(Best environmental practices)、生态标签(Ecolabels)、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EMSs)和环境绩效指标(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行为准则是对遵守基本环境原则的公开声明,通常由旅游组织制定,例如《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最佳环境实践是企业提升环境绩效的行动指南,例如酒店关于节水、节能、废弃物处理的行动手册。生态标签和环保奖主要反映企业在特定领域的环境绩效,并将相应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如“欧洲生态标签”和“绿色环球21”。环境管理系统是企业根据特定战略标准强化环境管理并持续改善环境绩效的一种工具,最常见的是ISO 14001。环境绩效指标主要用于评估企业环境绩效,目前在旅游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

环境政策表明了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态度,而是否切实执行环境政策还要看企业的实际行动。Lee和Rhee[14]认为,企业的环境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产品、生产过程、组织和体系、供应链与回收以及外部关系。产品方面包括在新产品开发中加入环保设计,对产品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以及推广绿色环保产品。生产过程方面包括减少污染,采用更清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过程环保。组织和体系方面包括对员工进行环境培训和教育,指派专门的人员或部分负责环境管理,建立环境绩效测量、评估和补偿系统。供应链与回收方面包括绿色采购、供应商审核和废旧产品回收。最后,外部关系方面包括与多个利益相关者保持合作关系,自愿实施环境项目以及披露环境信息。

旅游企业的环境实践同样可以贯穿至整个供应-生产过程,融合到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Erdogan 和 Baris[7]着重调查了土耳其安卡拉地区星级酒店在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行为,例如废弃物管理、采购行为以及能源使用与资源保护;Mensah[8]有关加纳阿克拉地区星级酒店的研究,则从使用环保纸、回收废弃物、采取节能措施、支持非营利性环境组织、教育顾客、支持本地社区、培训员工等方面,详细分析了酒店面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实践。综合前人的研究,Hsieh[6]设计了酒店环境实践的分类框架,包括能源效率、水资源保护、废弃物管理、碳足迹减少、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噪声污染减少、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绿色食品、环境教育(员工和顾客)、绿色采购与供应链、环境合作以及客房空气质量等内容。上述研究结论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它们主要是针对单体酒店或酒店集团。由于大型旅游集团涵盖的业务范围更广,有可能横跨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甚至是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因此对其环境实践的考察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研究中基于酒店业的分析框架。

1.2环境策略

环境实践是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行为反应,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环境管理策略。即使在同样的竞争环境下,由于组织能力、冗余资源以及感知的环境风险的不同,不同企业也会采取不同的环境策略。按照环境实践的“宽度”和“深度”,可以将企业的环境策略分作四类:反应型(reactive)、聚焦型(focused)、投机型(opportunistic)和积极型(proactive)[14]。“宽度”是指企业在哪些决策领域(产品、生产过程、组织和体系、供应链与回收、外部关系)考虑环境问题,而“深度”是指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投入多少资源。采取反应型策略的企业对环境问题的响应度比较低,只在少数决策领域考虑环境问题,其环境实践主要表现为控制污染和服从管制。采取聚焦型策略的企业会集中关注一个或少数几个决策领域的环境问题并投入大量资源,环境管理水平相对较高。“投机型”的企业,它们在多个决策领域都有考虑环境问题,但在环境管理方面投入的资源不多,表现平平。“积极型”的企业同样从多方面关注环境问题,不同的是它们会以积极的、前瞻性的方式作出响应。结合酒店业的实际情况,ClaverCortés 等人[15]用五个评价项目来描述酒店的环境策略:①对环境管理成本及节约成本的量化;②向员工提供的环境培训;③环保型采购政策的使用;④营销活动中的环保主张;⑤节能、节水措施。他们通过聚类分析将西班牙阿利坎特省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分成三个战略群组:积极型、中间型和反应型。积极型企业在所有评价项目上的得分均为最高,反应型企业在所有项目上的得分均为最低,中间型企业的得分居于二者之间。虽然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但现有文献中企业环境策略的类型大都基于消极反应和积极反应的分法[16]。

猜你喜欢
环境信息披露
环境信息披露具有处罚效应吗?
环境信息披露意识、环境绩效和环境信息披露行为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管理会计工具及应用案例
环境会计视角下中石油与荷兰壳牌石油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比分析
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
社会压力与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行业性质、公司治理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