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2014-08-27 01:32闫成玉张畅
商场现代化 2014年17期
关键词:城镇化

闫成玉 张畅

摘 要:新型城镇化为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在人口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对鲜活农产品的影响体现在生产,消费和流通三个方面。面对流通格局的巨大变化,需要新的形势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找出合理对策,以建设满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需要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关键词:城镇化;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鲜活农产品占据消费者日常饮食的重要比例,是人们身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良好畅通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助于保障消费的权益,降低人民生活成本,对于形成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到2020年,常住城镇人口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将带来大量新增城镇人口,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更具有活力。这都将对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产生巨大影响,现有的流通体系需要改造和进一步优化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城镇化的推进对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影响

1.生产基地远离城区。不论是旧有的摊大饼外延式的城镇化,还是注重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都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用地的扩张。加之最近几年异常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促使许多原本种植蔬菜瓜果的城郊土地被一片片工业园区和商业住宅所覆盖,造成了鲜活农产品生产进一步远离城区的趋势。而且由于农民追求规模经济和农产品定价权,鲜活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2.消费需求增加,同时更加注重品质。新型城镇化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鲜活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其发展也表现为量和质的双重发展:一是需求量急剧增加,二是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卫生,安全等属性要求在不断提高,消费品类也日益增多。比如,先前对一些低收入消费者来说昂贵的蔬菜水果,在其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这些蔬菜水果会出现在他们的消费范围之内。另外一些消费者要求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时令蔬菜,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旺盛。

3.消费区域集中化,跨区域流通比例明显增加。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促使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首先是农业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其次是内地不发达地区人口向沿海发达城市聚集。这些人口集聚区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非常集中。加之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结构的不同,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呈现出集中生产和跨区域流通的格局。这种格局促进了长距离,大规模的现代物流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集聚,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集中,对我国现有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提出了挑战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现有的流通体系下,各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品类的总量失衡和部分地区的结构性失衡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买贵卖难问题交叉出现,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现有的流通渠道和环节反映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相对薄弱的问题。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符合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

1.建立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主的多元化流通渠道。典型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代表的主要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相结合的传统渠道模式。这种传统模式的根源是我国个体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它的不利之处在于流通环节过多,要经过生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一系列环节。多层次的流通环节使鲜活农产品被层层加价,并且由于鲜活农产品易腐易烂的特性,造成了不必要的损耗,消费者面临的最终价格远远高于原始价格。在这种流通过程中,由于市场参与者的自利性,各个环节的流通主体缺乏统一管理,造就市场秩序混乱,质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二是以美欧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在采摘地建立配送中心,把鲜活农产品直接运送到超市或农贸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流通环节明显减少,农产品损耗和被加价的程度降低。这种流通模式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和安排生产,降低了个体经营者的盲目性。然而,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传统的批发市场模式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地位不会轻易发生改变。批发模式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满足当前中国农业个体经营者的经营和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建立适合不同生产经营情况的多元化流通渠道,形成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渠道格局,确保鲜活农产品供应的规模和质量。

2.大力发展冷链技术和冷链物流。冷链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持鲜活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伴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和经营者愈加重视鲜活农产品的鲜活性和卫生要求,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冷链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和冷冻食品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就鲜活农产品而言,冷链物流能够保证质量,减少损耗。冷链技术也有助于调节季节性和突发性需求不足,缓解市场价格波动。由于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空的非统一性,必须有先进的冷链技术来保证最终质量。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虽然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规模庞大,但是由于冷链技术发展晚,基础设施落后,加之先前不重视,造成冷链物流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迫在眉睫。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政府需要加大冷链运输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鼓励冷藏配送中心的建设。流通企业要提高自主发展意识,主动参与冷链物流的发展,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3.解决不通畅的跨区域流通矛盾。人口集聚和生产外延现象导致了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进一步分离,加大了跨区域流通的比重。区域不畅表现为市场分割、基础设施落后、绿色通道受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部分地区农产品供求失衡,价格上涨。这些问题阻碍着全国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顺利进行。干扰流通顺畅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市场分割问题,造成市场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未来促进区域间经济健康发展,解决市场分割,关键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利用和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实现程度。为了搞活流通,全国范围内农产品流通必须通过整合实现一体化。具体而言,在基础设施方面,抓住国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形成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仓储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规范不同的流通主体和流通渠道,保证绿色通道政策的顺利实施,以确保鲜活农产品能够安全、高效地在不同区域流通。

4.以公益性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是人们身体营养的重要来源,其价格波动关系着社会中的每一个消费者。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社会效益应是第一目标。然而,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所追求的最大化商业利润,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产生了直接冲突。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积极性。政府应采用补偿经营者的办法解决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政府公益性投入明显不足。在经济活动中政府作为市场缺陷的补充,应积极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合理补偿商业主体的利润要求,加大公益性投入,尤其需要关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销售终端和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投入。政府投入有助于渠道畅通,流通顺利进行,使生产者得到合理的收入,消费者以适当的价格买到鲜活农产品,起到促进物价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永生.国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比较及其启示[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8,02:23-26.

[2]任兴洲.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5.

作者简介:闫成玉(1990.09- ),男,河南省南召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张畅(1991.09- ),女,北京市朝阳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任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探索
“逆城镇化”值得关注但切莫误判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