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内的《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阐释

2014-08-28 01:06韩辉
关键词:葛浩文叙事学莫言

[摘要]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叙事学有很强的释解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的叙事特色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都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承袭了原作聚焦主体的非线性出场,部分选择了作品的多重话语叙述模式,“显化”处理了视角切换和叙述层次多样性问题。译者对原文叙事艺术的策略性处理在跨越不同文化叙事隔阂的同时再现了原作的叙事艺术,促进了小说在英语语境的传播。

[关键词] 莫言;葛浩文;叙事学;《天堂蒜薹之歌》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4-0087-05

叙事学(narratology)最初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活跃的法国,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关注作品的内部结构,着力研究文本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叙述技巧,是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一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转向”影响,后经典叙事学开始关注文本以外的社会历史语境,将注意力转向意识形态分析。[1]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叙事学有着强有力的理论释解力和实际应用价值。Whitebrook曾言:“叙事理论能够帮助人们考察翻译如何在跨越时间和文本限制的叙述中起到重要作用。”[2]Mona Baker在《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中也指出“叙事理论为阐述翻译的道德规范提供了基础”。[3]国内学者在将叙事学纳入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作出了一些更为细致具体的尝试:申丹将原著与一个或多个译本进行比较,为叙事文体学找到了“更为自然的分析素材”,为文体分析探出一条新路;[4]周晓梅认为“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的概念”能够帮助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为翻译和翻译批评提供更为客观公正的原则;[5]郑敏宇提倡译者在小说翻译中必须恰当把握原著叙事技巧并准确再现其叙事风格,方能实现“文艺美学功能的等值”。而叙事技巧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叙事结构,如叙事模式、叙述聚焦主体、叙述层次等;二是热奈特所说的“叙述话语”,即“用于讲述某一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笔头形式”,如叙述视角等。[6]

创作于1988年的《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小说中极富特色的一部作品。小说以1978—1989年的农村改革全盛期为背景,讲述了天堂县政府欺农坑农、农民不堪压迫奋起反抗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画面、社会矛盾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感情经历、思想变化等。不同于莫言所创作的一系列家族历史小说(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鞭笞现实的“义愤填膺”[7]329之作。虽然莫言在《新版后记》中谦称这是一部“为农民鸣不平的急就章”[7]330,但这部作品不仅在现实关怀,而且在叙事艺术上也呈现出了高度的独创性。作者借由民间说书人、故事叙述者、报纸评论文章三重身份,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了天堂县发生的这起群众性反抗事件的始末,呈现给读者一个叙述多面体,“第一次较为彻底地实现了由传统叙事模式向多重话语叙事模式的转变”[8]。除此之外,小说的主线故事(农民不堪政府昏庸、奋起反抗)与诸支线故事(高马和金菊的爱情故事、高羊和女儿杏花的亲情故事、方四叔一家的是非遭遇)交叉进行、错落出现,合奏了一曲悲怆哀歌。这种非线性聚焦主体的交错叙述瓦解了一成不变的读者预期,呈现出一种错落的凌乱美感和冲突力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即使描述这样一起悲剧性事件,但仍不时点缀着一些民间传说和笑话(如教学先生的故事、张家湾的蛤蟆为什么不会叫等),希冀给苦难的生活增添一抹微笑和一丝希望。

一、《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

著名翻译学家、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读完《天堂蒜薹之歌》之后“深感震撼”,认为“其中的爱与恨很能打动人”。他“主动写信”给莫言请求将其翻译成英文并得到了作家的首肯。[9]迄今为止,葛浩文已经翻译了莫言的7部长篇小说(包括《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变》)和多部中短篇小说,是翻译莫言作品最多的英语译者。作为美国“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10],译者葛浩文的翻译实力和声望势必有助于小说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和接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韩辉:叙事学视域内的《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阐释英译本面世后在西方文艺批评界获得了较高评价:杜迈克(Michael S. Duke)称赞这部作品是“一件完美的艺术杰作,风格与众不同,深切感人,有智性的魅力”,并称它是“莫言最具有思想性的文本。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形象地再现农民生活复杂性的最具想象力和艺术造诣的作品之一”[11]。诺贝尔奖常任秘书将其与《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愤怒的葡萄》相媲美。[12]115《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认为这部小说展现了“相当的政治力度和极高的抒情审美”(“A work of considerable political power and lyrical beauty”)。[13]封底西方文学评论界对《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给予了高度认可,这或许是因为西方文论对形式主义美学传统的一贯重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译者以目标语读者更易接受的方式巧妙再现了原作的叙事艺术。

为进一步探讨叙事学在文学翻译文本阐释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了考察叙事技巧转换对译作在目标语境中接受效果的影响,本文试从叙事技巧的两大体现途径(即宏观的叙事结构和微观的“叙述话语”)入手,以《天堂蒜薹之歌》(以下简称源文本)的英译本The Garlic Ballads(以下简称目标文本)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双语比较、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比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叙述模式、聚焦主体、叙述视角和叙述层次上的异同,分析译文本对原作叙事技巧的转换及承袭。

二、目标文本叙事性解读

《天堂蒜薹之歌》主要讲述了天堂县政府欺农坑农、农民不堪压迫奋起反抗的故事,主线故事以外还交织着诸多个体的支线故事,如高马和金菊的爱情故事、高羊和女儿杏花的亲情故事、方四叔一家的是非遭遇等。为最大程度地展现当代中国农民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莫言吸收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精华,在《天堂蒜薹之歌》中独创了多重话语叙事模式和聚焦主体的非线性叙述。

(一)叙事模式

源文本中,天堂县政府欺农坑农、农民不堪压迫奋起反抗的故事分别被小说作者(知识分子话语代表)、天堂县盲眼说书人张扣(民间话语代表)和《群众日报》(权力话语代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三遍,呈现明显的复调话语特征。三重话语模式的选用展现了农村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丰富层面,突出了不同视角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多面化且张弛有度的审美张力,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一次创新。目标文本沿用了源文本中的前两重叙事模式(即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却将源文本中展现权力话语内容的第21章(《群众日报》评论文章)予以删除。

译者的翻译活动并非在理想的真空状态下进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抉择往往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说意识形态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译者决策,赞助人则可以直接干预翻译活动。葛浩文在谈到小说结尾的结构调整时说:“国外编辑认为《天堂蒜薹之歌》是个充满愤怒的故事,但原作结尾却有些不了了之。”葛浩文将此看法传达给莫言,“十天后,莫言撰写出一个新的结尾”[12]115。可见,译者对原作的“不忠”有时其实是对赞助人和读者预期的妥协,而这种迎合了目的语市场需要和读者预期的妥协甚至会促进译本的流通和畅销。但笔者以为,第21章在形式构成和突出主题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形式层面,本章是多重话语叙事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故事,满足读者的多重阅读期待;主题方面,报纸话语不夹杂任何感情色彩的理性声音与前20章所表述的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形成巨大反衬,三种叙事所代表的三个角度的矛盾和对抗再次凸显。目标文本对此章节的删除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说的多重叙事模式,弱化了文本的艺术张力。

张扣所代表的民间话语出现在前20章各章所讲述内容之前,分别由唱词和作者简评两部分组成。这20篇唱词相连构成了对“天堂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中各篇或是与本章叙述内容一致或是不相关联,起到满足或瓦解读者预期、增强阅读感受的作用。对比源文本,目标文本对张扣叙述话语的处理也有不同之处。见下例:

案例一

源文本:

你要抓你就抓

……

——“你不闭住嘴巴,俺给你封住嘴巴!”一位白衣警察怒气冲冲地说着,把手中的二尺长的电警棍举起来。电警棍头上“喇喇”地喷着绿色的火花。“俺用电封住你的嘴巴!”警察把电警棍戳在张扣嘴上。这是……[7]244

目标文本:

Arrest me if thats what you want…

—— from a ballad by Zhang Kou sung after being touched on the mouth with a policemans electric prod. The incident occurred…[13]221

评析:本案例中,源文本的情节性描述(“一位白衣警察怒气冲冲地说着,把手中的二尺长的电警棍举起来。电警棍头上“喇喇”地喷着绿色的火花。“俺用电封住你的嘴巴!”警察把电警棍戳在张扣嘴上。”)被目标文本的陈述性语句(“被警察以电棍戳嘴之后,张扣唱到……”)所代替。考虑到第20章中张扣以回忆性视角再次详细展现了“警察以电棍戳嘴”这一事件,译者删节此处情节似乎是为了避免重复,创造更为紧凑的阅读快感。此外,目标文本将源文本中“张扣说唱—警棍戳嘴”调适为“sung after being touched”(“戳嘴之后唱到”),情节发展顺序的调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强无畏、敢为农民代言的盲人说书人形象。

(二)聚焦主体

聚焦(focalization)是“表现被叙述情境与事件的视角(perspective);据此,感知或认知的立场得到表达(热奈特)”。[14]75聚焦者(focalizer)是聚焦的主体,他通过采用某种视角聚焦于被聚焦者(focalized),即某种存在体或事件。源文本呈现非线性叙述聚焦,聚焦主体轮换出场、频繁变动,构成了拼接式叙述结构。源文本中不同聚焦主体在各章中的轮换出场顺序如下:

案例二

高羊:第1、3、5、7、12、14、16、18、19、20章;

高马+金菊:第2、4、6、8章;

高马:第11、13、17、19、20章;

金菊:第10章;

方四叔+四婶:第9、15章。

目标文本承袭了这一独有的非线性叙述聚焦模式,与源文本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能够多视角展示事件对故事人物的不同影响,实现了消解读者预期、增强阅读趣味、促成文本—读者互动的艺术效果。

(三)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perspective)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一般认为,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关,第三人称全知视角(the third person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和第一人称限知视角(the first person limited point of view)是传统小说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视点。源文本中多重视角并存且切换频繁,增强了阅读快感和模糊审美,目标文本对视角切换的策略性处理也可圈可点,详见下例。

案例三

源文本:

(1) 今天晚上,我一定要抓住她的手!……等张扣唱出第一句歌词时,我就要抓住她的手,……我该行动了。……

(2) 张扣咳嗽了一声。高马向金菊的方向移动了一步。……

(3) 县政府号召咱齐把大蒜种——供销社收蒜薹安磅设秤——……

(4) 死张扣,说点正经的吧!你弯下了腰,……

(5) 我一定要抓住你的手,我已经二十七岁了,……

(6) 我仰面朝天躺在玉米地里,……这是去年的事情。[7]1518

目标文本:

(1) Im going to hold her hand tonight,… As soon as Zhang Kou picks up his erhu to sing the first line of his ballad, Ill grab her hand … I cant wait any longer. …

(2) Zhang Kou coughed, and Gao Ma silently moved a step closer to Jinju.

(3) “The county government called on us to plant garlic——the marketing coop would buy our harvest——…”

(4) Damn you, Zhang Kou, do you have to say things like that? Gao Ma swore to himself . When you bend over, …

(5)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Jinju. Im twentyseven already; …

(6) And he remembered when he first felt his heart moving toward Jinju, a year earlier.

~ ~

I am lying in the cornfield … [13]1316

评析:截取的这部分源文本来自小说第2章,描述的是大伙儿围绕在方四婶门口的打麦场听张扣说唱,而高马想要伺机接近金菊的场景。源文本共6部分,为了指称方便,笔者在句首加上了序号。此案例叙事繁复、叙述层次丰富、视角切换频繁,即使还原到小说中,也很难厘清其间的叙述声音、叙述主体和故事层面。

首先来解读源文本的叙事模式。本部分共涉及6次视角切换,4种叙述途径。具体而言,其一,截取部分的视角切换依次体现为(1)第一人称内视角—(2)第三人称全知视角—(3)直接引语—(4)第二人称叙述视角—(5) 第一人称内视角—(6)第一人称回忆性视角。其二,从叙事学途径(narratological approach)来看,本案例中出现了4种叙述途径,其中(1)、 (4)为内心独白叙事,(2)、 (5)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3)为直接引语,(6)则为第一人称插叙。

再来看目标文本,同样,译者沿袭了源文本中的视角切换和叙述途径呈现(见案例中黑色加粗部分)。与源文本相比,目标文本中共出现了三处添加,笔者在该案例的目标文本中通过加注下划线明示。详细说来,其一,译者在(3)中添加附加符号——双引号以提示话语的直接引语性质,帮助读者明确叙述声音的来源是张扣。其二,(4)中添加解释性话语“Gao Ma swore to himself”(“高马暗暗骂道”)以区分切换前后的不同声音,阐明叙事角度。其三, 译者在(5)高马的内心独白中添加了呼唤性话语“Jinju”(“金菊”),更形象地展现了高马对金菊的迫切渴望。究其原因,译者似乎是从目标语读者效应出发,为增强文本易读性、可读性做出了变通。总之,忠实呈现原文叙述艺术基础上的隐性的、细微的符号添加和话语顺序变动无伤大雅,而面对追求阅读娱乐性和消遣性的一般读者,这更不失为一种实用策略。

(四)叙述层次

复杂叙事结构中通常包括一个以上甚至多个叙述层次,普林斯(Gerald Prince)认为首要叙述(primary narrative)是在“叙述时引介另外一个(或更多)叙述事例的一种叙述,而且并不被其他任何叙述事例所引介”[14]180。同理,首要叙述所引介的叙述则属于第二等级叙述(seconddegree narrative)。案例三的源文本中包含两个故事叙述层面。其中,作者对“农人们倾听张扣说书,高马伺机接近金菊”的情节描述属于首要叙述。而张扣说唱的江姐故事和高马回忆的一年前与金菊初次相遇的情景则属于第二等级叙述。

与源文本相比,目标文本(6)中添加了叙述提示性话语“And he remembered when he first felt his heart moving toward Jinju”(“他想起第一次对金菊动心的时候”)和起事件分隔作用的符号“~ ~”,并且将源文本中处于该段结尾的时间提示词“这是去年的事情”移至本段插叙回忆之前。无疑,提示性话语和分隔符号的添加以及时间提示词的前移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两个故事的层面以及叙述主体在叙述中的位置。

如前所述,首要叙述引出第二等级叙述,但首要叙述并不一定是作者的叙述重点,也不一定要比第二等级叙述更为有趣。如果叙述者恰巧是所讲叙故事中的人物,那么该叙述则构成同故事叙述(homodiegetic narrative)。源文本第2章第4节中高马回忆的自己在乡政府大院的惨遇就属于第二等级的同故事叙述。

案例四

源文本:高马躺在炕上,……,他已记不清……,只记得那些鲜红的鼻血无声无息地滴落在白色水泥台阶上的情景……红的血珠像小樱桃一样落在台阶上,……[7]34

目标文本:Gao Ma lay dazed on his kang, with no idea …, in fact, all he could recall was fresh blood dripping silently from his nose onto the steps.

Little red pearl drops splashing like fragile cherries … [13]30

评析:目标文本将源文本中的隐性提示符号“……”替换为“另起一段”,更清晰地表明了两个故事之间的叙述层次以及同故事叙述的回忆性质。

案例五

源文本:(1)小弟弟,小妹妹,快把手伸给我,唱个歌,……

(2) ……杏花手扶竹竿,站在街上……他伸手捏住她的胳膊,把她牵回家去。她晃着身体抗拒着。……

(3) ……他发不出声,焦急地啃着槐树的皮。

(4) ……好爸爸,好妈妈,快用手拉住我,唱个歌,

(5) ……槐树皮磨破了他的嘴唇,血涂在槐树皮上。[7]3940

目标文本:(1) All right, boys and girls, hold hands, sing, …

(2) Xinghua stand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staff in hand, … He tries to drag her home, but she struggles to stay put.

(4) Daddy, Mommy, hold my hand, hurry, I want to sing …[13]36

评析:源文本中(1)、(4)是高羊回忆性叙述中杏花(高羊的女儿)听到的学校老师教唱的歌谣,在本案例中作为背景声音存在;(2)是高羊所回忆的拖拽杏花回家的情景;(3)和(5)是作为被聚焦主体的高羊现在所处的情景。可见,源文本包括两层故事叙述,其中现实情景是首要叙述,高羊的回忆性叙述是第二等级叙述。然而,目标文本删除了对(3)和(5)的叙述,剥夺了源文本的首要叙述,从而使得原本的第二等级叙述上升为首要叙述,造成叙事层面的越界。这种越界一方面未能完整呈现原文的丰富叙事层面,在叙事结构上未免略显单薄;另一方面却也起到了减少阅读难度、缓解阅读摩擦、增强阅读顺畅愉悦感的作用。

三、结语

在仔细比对《天堂蒜薹之歌》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后,笔者发现,葛浩文的翻译基本上原貌呈现了原作的精巧叙事艺术。具体说来,目标文本忠实承袭了原作的非线性叙述格局,批判性地选择了代表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话语叙述模式,通过适当添加符号和提示性话语等手段“显化”处理了视角切换和叙述层次多样性问题,减少了阅读摩擦,增强了阅读快感,从而赢得了较好的目标读者效应。

[参考文献]

[1] 申丹. 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J]. 外国文学研究,2005(4):110113.

[2] WHITEBROOK M. Identity, Narrative and Poli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3.

[3] 莫娜·贝克,安德鲁·切斯特曼.重述之道德规范[J].赵文静,译.中国翻译,2009(4):3444.

[4] 魏宣.深入钻研 见解独到——申丹教授的文体学、叙事学与翻译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40141.

[5] 周晓梅,吕俊.翻译批评的叙事学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5356.

[6] 郑敏宇.小说翻译研究的叙事学视角[J].外语研究,2001(3):6568.

[7] 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8] 王西强,张笛声. 叙事语境转换中的现实关怀言说——从《红高粱家族》到《天堂蒜薹之歌》[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5457.

[9] 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

[10] 谢天振. 莫言作品“外译”成功的启示[N].文汇读书周报,20121214(3).

[11] 杜迈克. 论《天堂蒜薹之歌》[J].季进,王娟娟,译. 当代作家评论,2006(6):5561.

[12] 赵枰.改写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J].安徽文学,2013(9).

[13] GOLDBLATT H. The Garlic Ballads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2.

[14] 杰拉德·普林斯. 叙述学词典[M].修订版.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夏畅兰]

猜你喜欢
葛浩文叙事学莫言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莫言:虚伪的文学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