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圃医案》之特色浅探*

2014-08-29 06:29段雷黄莉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郑氏仲景经方

★ 段雷 黄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8)

1 素圃之生平事迹

郑重光(1638~1716年),清代医家,字在辛,号素圃,晚号完夫。安徽歙县人。康熙元年(1662年)父病重,久侍汤药,后亦患病。叹时医之术不精,遂博览《内经》以下诸医书,彻悟医理,治病有奇效。临证详慎周密,于伤寒、温病尤多发明。尝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其繁复,增入喻昌、张璐、程郊倩诸家之说,附以己见,撰《伤寒论条辨续注》12卷(1705年)以补方氏之未备。复撰《伤寒论证辨》3卷(1711年),就证分经,病情详于各证之中。又参校柯琴《伤寒论翼》2卷,注释《温疫论》,撰成《温疫论补注》2卷(1710年)。另著《素圃医案》4卷(1707年)。后世将以上五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行世。尝重刊先世之作《集验简便诸方》。子钟蔚,承父业。

2 学术思想源流

《素圃医案》中为其作序之许彪有言:“灵经素难,先生之六经也;仲景东垣,则先生之濂洛也。”濂洛者,北宋之两大理学学派也。濂,指周敦颐;洛,指程颐、程颢。这句话亦即郑重光以《内经》《难经》为纲;以仲景、东垣为师。案中“乃知治病宗经,必不至于大谬”、“治疟不辨六经,不分阴阳,浪投劫药,医家病家皆当致警”等亦为佐证[1]。此书同行专家亦多有研究,在此我们站巨石上,另辟一隅,细心验之,希冀有所补充。诚惶诚恐,大胆抛出研究结果,望同行专家不吝指导!

3 独特之处

3.1 重视阳气 《素圃医案》“自序”中云:“夫人身命之所系,阴与阳而已。阴阳和而生意遂焉,偏胜则害,汤液所以救其偏而和之也。”他旗帜鲜明地否定了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自朱丹溪殿于张、刘、李三家之后,成一家之言而为之说,引日月之盈亏,以喻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遂印定后人耳目,专事苦寒以伐真阳。呜呼!夫人身气血之所偏,而率皆阳盛而阴虚也,丹溪之治亦无误焉?不然!真阳既亏,而复甚之苦寒以伐之,其亦不仁甚矣。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夫曰平,则不欲过盛可知;曰秘,则当宝护可知;曰离决乃绝,则阴精不独绝可知,阳气亦离决可知……”。何佳[2]等认为其用药表现重温热轻寒凉,郑重光用温热寒凉药比值差别较大,说明郑重光的确是一位温热大家。在医案中,也见“余所以留热,以存阳也”、“盖少阴病以阳为主,热乃可治也”,这实为其重视阳气之有力凭证。

3.2 敢用姜附,喜用人参,重用茯苓 经统计,《素圃医案》共用附子130次(左右),干姜101次(左右)。现把本书中应用最广的10种药物列出,供同行参考。如下表:

人参甘草附子茯苓干姜桂枝半夏当归白术赤芍1431321301201018986797350

《素圃医案》中“暑证”记11例,用姜附者竟达5例,有若“随用人参、芪、术各三钱,姜、附钱半……”、“用人参一两,加干姜、附子……”等,可见其用姜附之广;“计一夜服人参二两,姜、附各两许”、“日进三剂”可见其用姜附之果敢,用量之大空前。值得注意的是,如上表,素圃在184个医案中用人参143次(左右),茯苓120次(左右),用量如此之大,却鲜有同仁提出,当是缺如。除上表所列之外,尚有陈皮、生姜、芍药等药使用频率很高。

3.3 治病宗经,喜好经方 经统计,《素圃医案》共184案,用经方当归四逆汤16次(伤寒论)、理中汤14次(伤寒论)、四逆汤14次(伤寒论)、乌梅丸11次(伤寒论)、茯苓四逆汤8次(伤寒论)、真武汤8次(伤寒论)、金匮肾气汤5次(金匮要略)、小柴胡汤2次(伤寒论)、小承气汤2次(伤寒论)、仲景附子汤2次、小青龙汤2次(伤寒论)等80余次。万四妹[3]等认为《素圃医案》卷一伤寒治验54则皆以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中散寒而收功。可见其喜用经方之致。另外,还有诸多如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论)、人参汤(金匮要略)、五苓散(伤寒论)、猪苓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桂枝人参汤(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白虎汤(伤寒论)、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桂枝汤(伤寒论)、羊肉汤(伤寒论)等等。共计100余次,可见郑氏对经方之推崇。

3.4 诊断独重脉诊 《素圃医案》内少有舌诊。许序“吾观医案之中,凭脉者十之八九,三指不明,误人七尺,先生之脉精矣。”可以为佐证。《扬州府志》有云:“其(郑氏)医克绍吴普、许叔微之脉,其不在滑寿下。”医案中“今脉弦数,定属阴虚”、“脉则弦紧无伦,此厥阴经疟也”、“证似白虎,但脉不弦长为异耳,误服白虎必死。”等等诸如此类肯定语气者不胜枚举。

4 善用合方和药物加减

医案中明确提到“理中汤加人参”共计3例,“四逆汤加人参”共计2例,“当归四逆汤加附子、干姜、吴茱萸”2例。另外可见“茯苓四逆汤加半夏、半硫丸”、“小柴胡汤加炮姜去黄芩加当归、赤芍、红花”、“四逆加猪胆汁汤加人参”、“四逆汤加人参、陈皮”等等。此外,还有单纯两方或多方合用:如“真武汤加理中汤”、“香薷饮加二陈汤”等,较为少见,临床复杂多变情形如此可窥视一二。

5 博采后世名方成方

经统计,除广用经方外,其他名方成方亦占据半壁江山。举如:八味地黄汤(丸)9次(《辨证录》)、六味地黄汤8次(《小儿药证直诀》)、半硫丸7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汤7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二陈汤7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的还有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归脾汤(《正体类要》)消暑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来复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芎苏散(《重订严氏济生方》)、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素圃医案》中,笔者尚未发现素圃创制的新方名,这实为憾事。

6 结语

郑氏敢用姜附,为其同代诸多医家所谤,独树一帜,难能可贵,为后世医界留下难能可贵的宝贵经验。其除重用姜附之外,人参、茯苓使用频次之繁也为同时代行医人所莫及,这也给理论

文献研究者以研究窗口,诸家不妨另辟蹊径,从参茯出发,应可有所获。素圃为新安医家中一颗璀璨明珠,其据脉判病、用药出神入化,段雷[4]认为郑氏不仅在理论上大胆否定朱丹溪之论,在临床上也勇于批判用药,且治效鲜明。同时,应有“否定之否定”思想[4],“凭脉者十之八九”的确难能可贵,但其医案中舌象记载恐为数较少,这算其短处,我们应审视之。故在当今诸家临证治病过程中,不可轻易全仿其做法,更应该结合其他三诊,灵活变通。

[1]清·郑重光.素圃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

[2]何佳,周铭心,尚玉红.从清代早期医家郑重光临证用药分析新安医学地域性特征——从方剂计量学方法谈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 002.

[3]万四妹,戴慎.浅析《素圃医案》临证实践仲景学说的特色[J].时珍国医国药,2012,22(9):2267.

[4]段雷,周海来.《素圃医案》哲学思想浅析[J].山西中医,2014,30(1):39.

猜你喜欢
郑氏仲景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经方治疗急症3例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