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外营养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价值

2014-08-29 12:39于泳姚芳芳张倩贾润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2期
关键词:肝功能肝硬化

于泳 姚芳芳 张倩 贾润萍

【摘要】 目的 探讨肠内外营养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肝硬化患者77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给予肠内外营养治疗, 对照组给予营养膳食指导,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 实验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血浆前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肝硬化;肠内外营养;肝功能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肝脏疾病,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导致。调查显示, 肝硬化患者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能量代谢问题和营养不良表现。研究表明, 肝硬化病情发展及肝性脑病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病同营养代谢不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的77例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 旨在探讨营养治疗在肝硬化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7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 女34例, 年龄33~64岁, 平均年龄(45.62±1.58)岁。入院诊断结果表明, 77例患者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消化道症状, 其中66例上腹胀, 51例食欲不振, 70例低白蛋白血症, 同时5例患者合并有肝性糖尿病, 4例患者合并有肝肾综合征, 2例患者合并有肝性脑病。

1. 2 方法 随机分两组, 实验组43例, 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保肝、输白蛋白、利尿及抗感染等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膳食指导:饮食宜以少纤维、易消化食物为主, 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 同时注意减少脂肪摄入量, 建议热量摄入为10.5 MJ/d;实验组患者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①存在腹水或水肿患者应控制盐摄入量, 建议保持在3 g/d以内;②对于水肿严重患者给予其无盐饮食, 同时对纳摄入量进行限制, 500 mg/d为宜;④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根据患者提供合理供给, 建议为1.5 g/kg;⑤对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 建议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为1.2 g/kg, 若患者存在严重消化道疾病, 则对患者实施喂养管肠内营养;⑥对于低白蛋白血症患者, 应注意避免过剩营养, 若无法从正常饮食中取得足够能量, 则给予患者夜间加餐、鼻饲管喂食或肠外营养支持。

1. 3 疗效判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进行观察测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前清蛋白、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进行测定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对治疗前后数据变化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营养情况变化 实验组患者的前清蛋白及血清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除总胆红素外, 实验组其余肝功能指标治疗后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物质代谢异常表现, 对患者的病情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表现主要包括脂肪及肌肉储备减少、机体免疫力低下、水电解质失衡等。当前, 临床上治疗肝硬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和恢复患者肝脏功能, 抑制病灶的活动性病变, 从而尽可能延长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

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均伴随有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和营养不良, 其中肝功能损害程度加剧, 其蛋白合成能力逐渐下降, 不仅会对肝内的营养物质正常代谢造成影响, 同时还会妨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 造成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恶化[3]。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肝硬化患者时, 普遍对其实施常规治疗联合营养支持, 主要目的在于为机体提供充足营养, 降低肝脏负担, 从而缓解病情[4]。常见的肝硬化合并营养不良临床症状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因此可以将血清蛋白水平作为判定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时, 应注意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营养方案, 治疗的关键在于补充足够蛋白质及能量, 同时协调水盐摄入, 改善机体电解质平衡。本次研究中, 在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时除遵循“三高一适量”原则外,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蛋白质及钠盐的摄入量进行合理调整, 结果表明, 治疗后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佳明, 胡文杰, 王恕同, 等.支链氨基酸强化的肠内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术后肝功能及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0, 18(5): 299-304.

[2] 邹玉, 刘晶华, 张颖慧.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再出血中的价值探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3): 73-75.

[3] 陈娟, 王玉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3, 35(12): 1795-1797.

[4] 赖佳明, 华赟鹏, 罗时敏, 等.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0(8): 1097-1100.

[收稿日期:2014-04-2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肠内外营养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肝硬化患者77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给予肠内外营养治疗, 对照组给予营养膳食指导,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 实验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血浆前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肝硬化;肠内外营养;肝功能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肝脏疾病,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导致。调查显示, 肝硬化患者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能量代谢问题和营养不良表现。研究表明, 肝硬化病情发展及肝性脑病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病同营养代谢不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的77例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 旨在探讨营养治疗在肝硬化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7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 女34例, 年龄33~64岁, 平均年龄(45.62±1.58)岁。入院诊断结果表明, 77例患者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消化道症状, 其中66例上腹胀, 51例食欲不振, 70例低白蛋白血症, 同时5例患者合并有肝性糖尿病, 4例患者合并有肝肾综合征, 2例患者合并有肝性脑病。

1. 2 方法 随机分两组, 实验组43例, 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保肝、输白蛋白、利尿及抗感染等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膳食指导:饮食宜以少纤维、易消化食物为主, 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 同时注意减少脂肪摄入量, 建议热量摄入为10.5 MJ/d;实验组患者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①存在腹水或水肿患者应控制盐摄入量, 建议保持在3 g/d以内;②对于水肿严重患者给予其无盐饮食, 同时对纳摄入量进行限制, 500 mg/d为宜;④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根据患者提供合理供给, 建议为1.5 g/kg;⑤对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 建议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为1.2 g/kg, 若患者存在严重消化道疾病, 则对患者实施喂养管肠内营养;⑥对于低白蛋白血症患者, 应注意避免过剩营养, 若无法从正常饮食中取得足够能量, 则给予患者夜间加餐、鼻饲管喂食或肠外营养支持。

1. 3 疗效判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进行观察测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前清蛋白、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进行测定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对治疗前后数据变化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营养情况变化 实验组患者的前清蛋白及血清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除总胆红素外, 实验组其余肝功能指标治疗后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物质代谢异常表现, 对患者的病情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表现主要包括脂肪及肌肉储备减少、机体免疫力低下、水电解质失衡等。当前, 临床上治疗肝硬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和恢复患者肝脏功能, 抑制病灶的活动性病变, 从而尽可能延长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

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均伴随有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和营养不良, 其中肝功能损害程度加剧, 其蛋白合成能力逐渐下降, 不仅会对肝内的营养物质正常代谢造成影响, 同时还会妨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 造成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恶化[3]。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肝硬化患者时, 普遍对其实施常规治疗联合营养支持, 主要目的在于为机体提供充足营养, 降低肝脏负担, 从而缓解病情[4]。常见的肝硬化合并营养不良临床症状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因此可以将血清蛋白水平作为判定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时, 应注意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营养方案, 治疗的关键在于补充足够蛋白质及能量, 同时协调水盐摄入, 改善机体电解质平衡。本次研究中, 在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时除遵循“三高一适量”原则外,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蛋白质及钠盐的摄入量进行合理调整, 结果表明, 治疗后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佳明, 胡文杰, 王恕同, 等.支链氨基酸强化的肠内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术后肝功能及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0, 18(5): 299-304.

[2] 邹玉, 刘晶华, 张颖慧.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再出血中的价值探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3): 73-75.

[3] 陈娟, 王玉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3, 35(12): 1795-1797.

[4] 赖佳明, 华赟鹏, 罗时敏, 等.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0(8): 1097-1100.

[收稿日期:2014-04-2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肠内外营养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肝硬化患者77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给予肠内外营养治疗, 对照组给予营养膳食指导,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 实验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血浆前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肝硬化;肠内外营养;肝功能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肝脏疾病,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导致。调查显示, 肝硬化患者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能量代谢问题和营养不良表现。研究表明, 肝硬化病情发展及肝性脑病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病同营养代谢不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的77例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 旨在探讨营养治疗在肝硬化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7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 女34例, 年龄33~64岁, 平均年龄(45.62±1.58)岁。入院诊断结果表明, 77例患者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消化道症状, 其中66例上腹胀, 51例食欲不振, 70例低白蛋白血症, 同时5例患者合并有肝性糖尿病, 4例患者合并有肝肾综合征, 2例患者合并有肝性脑病。

1. 2 方法 随机分两组, 实验组43例, 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保肝、输白蛋白、利尿及抗感染等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膳食指导:饮食宜以少纤维、易消化食物为主, 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 同时注意减少脂肪摄入量, 建议热量摄入为10.5 MJ/d;实验组患者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①存在腹水或水肿患者应控制盐摄入量, 建议保持在3 g/d以内;②对于水肿严重患者给予其无盐饮食, 同时对纳摄入量进行限制, 500 mg/d为宜;④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根据患者提供合理供给, 建议为1.5 g/kg;⑤对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 建议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为1.2 g/kg, 若患者存在严重消化道疾病, 则对患者实施喂养管肠内营养;⑥对于低白蛋白血症患者, 应注意避免过剩营养, 若无法从正常饮食中取得足够能量, 则给予患者夜间加餐、鼻饲管喂食或肠外营养支持。

1. 3 疗效判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进行观察测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前清蛋白、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进行测定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对治疗前后数据变化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营养情况变化 实验组患者的前清蛋白及血清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除总胆红素外, 实验组其余肝功能指标治疗后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物质代谢异常表现, 对患者的病情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表现主要包括脂肪及肌肉储备减少、机体免疫力低下、水电解质失衡等。当前, 临床上治疗肝硬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和恢复患者肝脏功能, 抑制病灶的活动性病变, 从而尽可能延长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

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均伴随有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和营养不良, 其中肝功能损害程度加剧, 其蛋白合成能力逐渐下降, 不仅会对肝内的营养物质正常代谢造成影响, 同时还会妨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 造成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恶化[3]。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肝硬化患者时, 普遍对其实施常规治疗联合营养支持, 主要目的在于为机体提供充足营养, 降低肝脏负担, 从而缓解病情[4]。常见的肝硬化合并营养不良临床症状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因此可以将血清蛋白水平作为判定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时, 应注意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营养方案, 治疗的关键在于补充足够蛋白质及能量, 同时协调水盐摄入, 改善机体电解质平衡。本次研究中, 在实施肠内外营养治疗时除遵循“三高一适量”原则外,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蛋白质及钠盐的摄入量进行合理调整, 结果表明, 治疗后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佳明, 胡文杰, 王恕同, 等.支链氨基酸强化的肠内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术后肝功能及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0, 18(5): 299-304.

[2] 邹玉, 刘晶华, 张颖慧.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再出血中的价值探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3): 73-75.

[3] 陈娟, 王玉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3, 35(12): 1795-1797.

[4] 赖佳明, 华赟鹏, 罗时敏, 等.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0(8): 1097-1100.

[收稿日期:2014-04-26]endprint

猜你喜欢
肝功能肝硬化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胱抑素C及其eGFR方程在诊断肝硬化患者肾损害中的应用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1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药学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