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分析

2014-08-29 15:51宋应周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胆囊结石

宋应周

【摘要】 目的 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探讨分析。方法 16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胰合并症患者作为观察组, 80例胆囊结石未合并胆胰合并症患者为参考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回顾分析。结果 观察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胆囊大小异常、结石大小>2 cm、胆囊管直径>0.3 cm及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明显多于参考组(P<0.05)。结论 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危险因素较多, 在临床诊治时, 需要充分考虑合并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案,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诱发因素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 常规情况下不会出现感染状况, 随着疾病进展, 患者常出现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胆管肿瘤及胆总管结石等合并症。对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1]。本次医学研究主要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 将本院收治的16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患者为观察组, 胆总管结石26例, 胆源性胰腺炎39例, 急性胆囊炎15例,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66.5±11.3)岁;同期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未出现胆胰合并症患者为参考组, 胆总管结石29例, 胆源性胰腺炎37例, 急性胆囊炎14例, 年龄39~80岁, 平均年龄(66.1±12.5)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发病次数及高脂血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患者均经B超或手术探查对胆囊壁厚度、胆囊大小、胆囊管直径、结石大小等进行观察, 经Excel软件分析、汇总、分类、整理后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胆囊大小异常、结石大小>2 cm、胆囊管直径>0.3 cm及合并高脂血症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症, 多是由胆汁瘀积、胆道感染、胆红素浓度升高及机体脂质代谢异常引起。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胆囊结石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胆囊结石可诱导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结石、胆管肿瘤等并发症, 临床多采用胆囊切除治疗, 然而对于一些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 可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机体损伤及经济负担, 因此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胆囊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结石所致的胆囊管梗阻, 大肠埃希菌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致病菌类型, 其他致病菌还包括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等。坏疽型、化脓型和单纯型是胆囊炎常见病理类型, 其中, 坏疽型胆囊炎患者胆囊穿孔发生率最高[2]。在治愈胆囊炎症状后, 患者存在一定的慢性胆囊炎改变、瘢痕和组织增生危险, 且这些症状的发生会直接受到患者结石发生位置和结石大小的影响。研究证实, 30%左右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生存, 但死后尸体解剖、临床检查和常规体检过程中可以发现, 这一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3]。部分胆囊结石患者还会发生急、慢性胆囊炎或是胆绞痛等症状, 结石会逐步侵入胆总管, 进而形成胆总管结石, 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这一症状称为有症状胆囊结石。

胆囊并发症期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于胆囊颈管部发生结石嵌顿, 进而提高胆囊内压力, 同时, 随着胆盐浓度的提高, 其胆囊黏膜还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进而出现渗出、水肿、充血和炎症等症状, 并提高胆囊压力, 形成坏疽、化脓、出血、水肿等急性胆囊炎症状。溃疡修复或是胆囊黏膜破坏后通常会发生纤维瘢痕组织, 急性炎症逐步发展为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症状, 吸收组织间出血, 缓解胆囊壁水肿症状。该症状长时间多次发作, 会逐步降低患者胆囊功能, 直至其完全消失。对于存在糖尿病等并发症的老年胆囊结石患者, 其胆囊外并发症通常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进而会诱发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囊积脓、胆囊积液等症状。

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患者发生胆胰合并症的几率明显较高(P<0.05), 这与老年人机体机能衰退、胆汁排泄难度较大有关。随着病程的延长, 胆汁瘀积导致患者体内出现较大结石、胆囊壁慢性炎症等, 较小结石进入胆总管而较大结石排泄难度较大, 导致病情反复, 组织严重受损。胆囊过大或过小亦是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当胆囊收缩、扩张时, 较小结石容易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并引起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 而较大胆囊结石直径较大时, 胆囊壶腹部受到压迫, 进而加重胆汁排泄难度加大, 进而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发生。胆囊管直径>0.3 cm时, 结石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进而导致严重的胆胰合并症, 对胆囊管、局部胆囊壁及胰腺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 并引起相应的功能改变, 出现系列合并症。

总之, 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因素较多, 临床医生要对患者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观察,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汤大纬.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早期和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22(9):1232.

[2] 刘尧.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结核1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32(6):515.

[3] 吴国俊.胆囊结石常见胆胰合并症的可能诱发因素.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19(2):218.

[收稿日期:2014-04-04]endprint

【摘要】 目的 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探讨分析。方法 16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胰合并症患者作为观察组, 80例胆囊结石未合并胆胰合并症患者为参考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回顾分析。结果 观察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胆囊大小异常、结石大小>2 cm、胆囊管直径>0.3 cm及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明显多于参考组(P<0.05)。结论 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危险因素较多, 在临床诊治时, 需要充分考虑合并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案,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诱发因素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 常规情况下不会出现感染状况, 随着疾病进展, 患者常出现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胆管肿瘤及胆总管结石等合并症。对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1]。本次医学研究主要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 将本院收治的16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患者为观察组, 胆总管结石26例, 胆源性胰腺炎39例, 急性胆囊炎15例,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66.5±11.3)岁;同期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未出现胆胰合并症患者为参考组, 胆总管结石29例, 胆源性胰腺炎37例, 急性胆囊炎14例, 年龄39~80岁, 平均年龄(66.1±12.5)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发病次数及高脂血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患者均经B超或手术探查对胆囊壁厚度、胆囊大小、胆囊管直径、结石大小等进行观察, 经Excel软件分析、汇总、分类、整理后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胆囊大小异常、结石大小>2 cm、胆囊管直径>0.3 cm及合并高脂血症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症, 多是由胆汁瘀积、胆道感染、胆红素浓度升高及机体脂质代谢异常引起。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胆囊结石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胆囊结石可诱导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结石、胆管肿瘤等并发症, 临床多采用胆囊切除治疗, 然而对于一些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 可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机体损伤及经济负担, 因此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胆囊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结石所致的胆囊管梗阻, 大肠埃希菌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致病菌类型, 其他致病菌还包括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等。坏疽型、化脓型和单纯型是胆囊炎常见病理类型, 其中, 坏疽型胆囊炎患者胆囊穿孔发生率最高[2]。在治愈胆囊炎症状后, 患者存在一定的慢性胆囊炎改变、瘢痕和组织增生危险, 且这些症状的发生会直接受到患者结石发生位置和结石大小的影响。研究证实, 30%左右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生存, 但死后尸体解剖、临床检查和常规体检过程中可以发现, 这一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3]。部分胆囊结石患者还会发生急、慢性胆囊炎或是胆绞痛等症状, 结石会逐步侵入胆总管, 进而形成胆总管结石, 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这一症状称为有症状胆囊结石。

胆囊并发症期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于胆囊颈管部发生结石嵌顿, 进而提高胆囊内压力, 同时, 随着胆盐浓度的提高, 其胆囊黏膜还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进而出现渗出、水肿、充血和炎症等症状, 并提高胆囊压力, 形成坏疽、化脓、出血、水肿等急性胆囊炎症状。溃疡修复或是胆囊黏膜破坏后通常会发生纤维瘢痕组织, 急性炎症逐步发展为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症状, 吸收组织间出血, 缓解胆囊壁水肿症状。该症状长时间多次发作, 会逐步降低患者胆囊功能, 直至其完全消失。对于存在糖尿病等并发症的老年胆囊结石患者, 其胆囊外并发症通常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进而会诱发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囊积脓、胆囊积液等症状。

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患者发生胆胰合并症的几率明显较高(P<0.05), 这与老年人机体机能衰退、胆汁排泄难度较大有关。随着病程的延长, 胆汁瘀积导致患者体内出现较大结石、胆囊壁慢性炎症等, 较小结石进入胆总管而较大结石排泄难度较大, 导致病情反复, 组织严重受损。胆囊过大或过小亦是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当胆囊收缩、扩张时, 较小结石容易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并引起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 而较大胆囊结石直径较大时, 胆囊壶腹部受到压迫, 进而加重胆汁排泄难度加大, 进而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发生。胆囊管直径>0.3 cm时, 结石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进而导致严重的胆胰合并症, 对胆囊管、局部胆囊壁及胰腺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 并引起相应的功能改变, 出现系列合并症。

总之, 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因素较多, 临床医生要对患者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观察,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汤大纬.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早期和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22(9):1232.

[2] 刘尧.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结核1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32(6):515.

[3] 吴国俊.胆囊结石常见胆胰合并症的可能诱发因素.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19(2):218.

[收稿日期:2014-04-04]endprint

【摘要】 目的 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探讨分析。方法 16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胰合并症患者作为观察组, 80例胆囊结石未合并胆胰合并症患者为参考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回顾分析。结果 观察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胆囊大小异常、结石大小>2 cm、胆囊管直径>0.3 cm及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明显多于参考组(P<0.05)。结论 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危险因素较多, 在临床诊治时, 需要充分考虑合并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案,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诱发因素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 常规情况下不会出现感染状况, 随着疾病进展, 患者常出现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胆管肿瘤及胆总管结石等合并症。对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1]。本次医学研究主要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 将本院收治的16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患者为观察组, 胆总管结石26例, 胆源性胰腺炎39例, 急性胆囊炎15例,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66.5±11.3)岁;同期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未出现胆胰合并症患者为参考组, 胆总管结石29例, 胆源性胰腺炎37例, 急性胆囊炎14例, 年龄39~80岁, 平均年龄(66.1±12.5)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发病次数及高脂血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患者均经B超或手术探查对胆囊壁厚度、胆囊大小、胆囊管直径、结石大小等进行观察, 经Excel软件分析、汇总、分类、整理后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胆囊大小异常、结石大小>2 cm、胆囊管直径>0.3 cm及合并高脂血症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症, 多是由胆汁瘀积、胆道感染、胆红素浓度升高及机体脂质代谢异常引起。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胆囊结石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胆囊结石可诱导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结石、胆管肿瘤等并发症, 临床多采用胆囊切除治疗, 然而对于一些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 可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机体损伤及经济负担, 因此对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胆囊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结石所致的胆囊管梗阻, 大肠埃希菌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致病菌类型, 其他致病菌还包括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等。坏疽型、化脓型和单纯型是胆囊炎常见病理类型, 其中, 坏疽型胆囊炎患者胆囊穿孔发生率最高[2]。在治愈胆囊炎症状后, 患者存在一定的慢性胆囊炎改变、瘢痕和组织增生危险, 且这些症状的发生会直接受到患者结石发生位置和结石大小的影响。研究证实, 30%左右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生存, 但死后尸体解剖、临床检查和常规体检过程中可以发现, 这一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3]。部分胆囊结石患者还会发生急、慢性胆囊炎或是胆绞痛等症状, 结石会逐步侵入胆总管, 进而形成胆总管结石, 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这一症状称为有症状胆囊结石。

胆囊并发症期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于胆囊颈管部发生结石嵌顿, 进而提高胆囊内压力, 同时, 随着胆盐浓度的提高, 其胆囊黏膜还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进而出现渗出、水肿、充血和炎症等症状, 并提高胆囊压力, 形成坏疽、化脓、出血、水肿等急性胆囊炎症状。溃疡修复或是胆囊黏膜破坏后通常会发生纤维瘢痕组织, 急性炎症逐步发展为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症状, 吸收组织间出血, 缓解胆囊壁水肿症状。该症状长时间多次发作, 会逐步降低患者胆囊功能, 直至其完全消失。对于存在糖尿病等并发症的老年胆囊结石患者, 其胆囊外并发症通常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进而会诱发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囊积脓、胆囊积液等症状。

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10年、发病次数>5次患者发生胆胰合并症的几率明显较高(P<0.05), 这与老年人机体机能衰退、胆汁排泄难度较大有关。随着病程的延长, 胆汁瘀积导致患者体内出现较大结石、胆囊壁慢性炎症等, 较小结石进入胆总管而较大结石排泄难度较大, 导致病情反复, 组织严重受损。胆囊过大或过小亦是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当胆囊收缩、扩张时, 较小结石容易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并引起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 而较大胆囊结石直径较大时, 胆囊壶腹部受到压迫, 进而加重胆汁排泄难度加大, 进而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发生。胆囊管直径>0.3 cm时, 结石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 进而导致严重的胆胰合并症, 对胆囊管、局部胆囊壁及胰腺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 并引起相应的功能改变, 出现系列合并症。

总之, 导致胆囊结石胆胰合并症的因素较多, 临床医生要对患者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观察,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汤大纬.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早期和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22(9):1232.

[2] 刘尧.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结核1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32(6):515.

[3] 吴国俊.胆囊结石常见胆胰合并症的可能诱发因素.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19(2):218.

[收稿日期:2014-04-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胆囊结石
改进法二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浅析腹腔镜治疗用于小儿胆囊结石治疗的临床效果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胆囊与胆总管结石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室护理方法
腹腔镜联合经皮肾镜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体会
对比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
腹腔镜微创疗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螺旋CT平扫在胆囊结石成分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评析
腹腔镜微创疗法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