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2014-08-30 02:09陆贵明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结合部消防设施城乡

陆贵明

(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齐齐哈尔市公安消防支队,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陆贵明

(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齐齐哈尔市公安消防支队,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城乡结合部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构建科学有效的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管理模式,确定了解决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具体措施,以期为各级政府及消防安全管理机构提供消防决策和参考依据。

城乡结合部 消防管理 对策

1 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火灾隐患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力度的加大,城乡结合部呈现出城市形态与农村形态交错并存,局部区域“城中村”现象突出的局面。这些区域内人口复杂、面积宽广、管理松散、建筑简陋、作坊式生产业多,火灾形势严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市区的辐射,城乡结合部内经济、社会、文化活动频繁,建筑及人口密度较大,火灾隐患多,而其消防设施仍只是在原有农村社区基础上的改建或改善,并不是完全彻底的重建,远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归纳来说,当前我国城乡结合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火灾隐患。

(1)建筑主体合法性缺失,建筑防火性能先天不足。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出现了许多未经规划或经土管等部门许可而建设的违法违章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由当地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利用村集体土地中的一般耕地建设,有的则是村民自用的宅基地建设的,或公或私,建筑主体的合法性无从说起。建筑使用性质也极为复杂,经常被用于生产加工、商场、市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经营活动。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有的一半是自用住宅,一半用于生产经营甚至存储,有的开始是用于生产加工的厂房,后来又私自改成歌厅舞台网吧等。这类建筑由于事前没有经过规划或审批,造成了消防上的先天不足,包括建筑防火间距过近、耐火等级偏低,消防车道狭窄、转角过多、转弯半径过小,建筑内疏散距离宽度、疏散楼梯形式数量不符要求,固定消防设施如室内外消火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设施等未按要求设置等等,火灾隐患重重。

(2)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基础落后,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化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公共配套设施大多建立在原有农村基础上,近年来,农村城市化快速推进,但城市整体规划的步伐和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出现了公共道路狭窄,有时还要被临街的商贩占用道路引起拥堵,发生火灾消防车辆无法及时赶到;市政管网不健全,消防给水水源不足,水压偏小;电力设施薄弱,容量小,线路老化;消防站设置数量不足,与城乡结合部的距离过远等问题。

(3)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缺少必要疏散逃生知识。在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员当中,外来流动人口占了较大比例。相对来讲,他们受教育程度的较低,消防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疏散逃生常识也比较缺乏。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出于防盗的需求,将窗户装上铁栅栏或防盗窗,将安全出口上锁;在疏散通道、楼梯间内堆放杂物甚至易燃物;建房时未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有的虽然配备但损毁了不及时修缮;电气线路乱拉乱接,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厨房内同时使用煤炉、液化炉、柴炉,甚至为了省钱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液化气钢瓶;生活习惯差,乱扔烟蒂或是卧床吸烟;发生火灾之后,不懂得报警,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不知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的位置,更不会使用消防设施进行初期扑救,等等情况。

(4)出租房、“三合一”和小场所等普遍存在。作为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廉价的出租房特别是群租房受到外来务工者的欢迎,而作为出租房的房东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消防设施的投入,甚至将一个房间尽可能隔成多个房间,造成人员过于密集,消防隐患突出。有的出租房成了生产经营、存储和住宿的“三合一”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此外,在城乡结合部,各种“小歌厅、小网吧、小酒吧、小饭馆、小洗浴、小商店”等也非常集中,这类小场所通常以较低的消费价格,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但是,这类场所往往“硬伤”较多,场所面积小、通道狭小,经营者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又不重视消防设施的投入,装修采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加之管理混乱,疏散通道内经常堆放大量杂物等,极易造成重、特大亡人火灾。以上这几类场所在城乡结合部比较普遍,数量较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2 构建科学有效的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管理模式

构建科学有效的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管理模式,不仅需要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管理方法也应多样化。特别是对于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多措并举,采取政府指导、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管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城乡结合部整体消防规划。城乡结合部社区应将社区消防规划不合理的地方以及违法违章建筑实时通报给街道办事处,并由其通知规划、土管、建委、消防、电力、水务等政府部门。规划、土管、建委、消防等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严把审批程序,严惩违法违章建造行为,杜绝占用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等现象发生;电力部门要加大电网负荷升级改造,水务部门加强市政管网敷设,确保社区内相关设施符合消防要求。

(2)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政府部门应牵头组织公安、消防、综合治理、房管、安全监察、劳动保障、民政局、工商局、城管等部门,建立和完善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的机制,形成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区应会同公安派出所全面排查社区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人员密集场所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基本情况,加大日常检查巡查及隐患排查力度;要从各方面确定房屋原始出租人、中间转租人和最终承租人的消防安全责任义务;要督促租赁双方落实相关法律责任和义务,出租方不能将不符合消防安全的房屋进行出租,承租方在承租时,要了解房屋的质量和消防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并对出租屋存在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及时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村)委会等报告。

(3)加强城乡结合部内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设。社区应牵头组织建设兼治安、消防为一体的社区消防志愿者、治安消防联防队、义务消防队或大型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作用,组织他们及时对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居民楼室内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制止一些消防违章行为和对初起火灾进行扑救。

(4)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社区要针对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较多、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现实,通过建立动态消防宣传栏、专题图片展、流动宣传车以及建立“社区消防文化”等手段,充分利用民间艺术活动等阵地,宣传、普及消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正确安全使用火、电、气等能源的常识以及遇到危险时逃生自救、拨打报警电话、学会疏散危险的技能,积极营造居民重视消防安全、人人都有一定的消防自防自救技能的全民“群众消防”氛围。

(5)完善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工作监督体系。要不断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监督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监督,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包括各级党委、行政执法部门)、人大和纪检部门的对工作站消防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但这种监督由于其间接性和不经常性,因而监督的强度往往较弱的。二是社区中各主体的相互监督。由于各主体之间经常性的、广泛性的接触,加上各主体间对于消防安全利益的相关性和目标的趋于一致性,因而监督成本低的,且监督的主动性也较强。三是社区指定专门的监督员开展监督,由于监督员也是社区成员,经常身处其境,并且是作为其主要工作,因而这种监督是最日常化和最持久性的一种监督形式。

(6)要不断激发城乡结合部社区成员的民主自治意识。建立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实际上是维护社区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城乡结合部要完善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制度,培养成员由其是外来人口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化解好本地住户与外来人口的矛盾,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彼此建立信任感,积极号召、引导和调动社区成员自觉投身于社区消防安全建设和管理,从而提高社区民主自治的能力。

(7)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由于城乡结合部与城市社区相比,社区消防设施建设滞后,布局欠合理,城市功能和社区服务相对薄弱,社区居(村)民的消防意识不强,社区消防管理者要以高度的耐心和责任心,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各类问题,化解各类矛盾。同时还应因地制宜的开展消防安全管理,避免出现照搬照抄城市消防管理模式,更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幻想。

(8)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社区投入,保障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应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多元化社区消防建设投入机制,为社区消防提供财力保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壮大社区经济实力,并积极争取社区内企事业对社区消防建设的投入和对社区消防工作的支持。

[1]唐小飞.浅谈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消防安全现状与预防对策[J].警察技术,2002(3).

[2]陈家强.当前我国消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6).

[3]赵美琴.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村务管理创新初探[D].复旦大学公共管理,2007年.

猜你喜欢
结合部消防设施城乡
建筑消防设施易被忽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建筑消防设施安全监督与检查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管理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